源于地域环境因素的汉英习语比较研究
2019-07-14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200
一、汉英习语定义与异同比较
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习语,英汉两种语言也不例外。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淀而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的短语或短句。《辞海》(1984年)说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对习语的解释是“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词的固定组合,包括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与之相对应的英语习语被称为 “idioms,conventionalized multiword expressions”(Fernando,2000:1)。广义上讲,汉语习语与英语的idiom的涵盖范围大致相同。
习语是俗成的,用词和词序都是固定搭配,组合在一起所表达的意思却往往不是字面含义,而是传达字义之外的深层喻意。中英两国虽远隔重洋,人类的生理机制、思维能力、认识规律却相似相通,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不少基本对应的习语。如:Child’s play(儿戏)、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fish in muddy waters(浑水摸鱼)、feed the fishes(葬身鱼腹)。
When the river rises,the boat floats high.(水涨船高)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
学习者对以上习语很容易理解,但绝大多数英汉习语的构成并非如此。中英两个民族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汉英习语在构成上必然带有各自特征。对汉英习语进行比较和分析,真正从根源上理解其形成,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英语习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地域环境因素对汉英习语的影响
习语在语言长期发展过程中,其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历史事件、宗教信仰、寓言神话、价值观念等。地域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因为人首先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大自然发生关系又相互作用,人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社会习俗等都是为了利用和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两国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进而影响了两国的气候、物产、饮食、历史、宗教、文学等方面。
(一)地域环境自身特点对汉英词汇的影响。每个民族都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是很难自主选择和改变的,中英两个民族自古就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英国是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被大海包围,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而且岛上河流密布。因此,英语习语中有许多关于海、水的表达方式。如:A sea of debt(大量的债务)、Smooth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In the deep water(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也临海,但只有东部濒临太平洋,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离海较远的黄河流域,华夏文明源自黄河长江流域的耕作,海在中国人心中是遥远、神秘莫测的:侯门深似海、曾经沧海难为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习语中与“土”、“地”、“石”相关的词汇也较多,如:土生土长、卷土重来。
(二)源于地域环境的生活方式差异对汉英习语的影响。一个民族生活、劳动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除爱尔兰共和国外,英国不与任何其它国家接壤。国土面积有限,英国人早期的生活尤其依赖于海洋,在与海的不断斗争中于十八世纪成为航海强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航海业很长一段时期为其支柱产业。许多英语习语涉及到了航海生活,带有 “sail、oar、deck、compass、pump、rope、board”等词汇,像:All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Pull one’s oar in(干涉)、Clear the decks(准备战斗)、All hands to the pumps(人人动手,全力以赴)。
Sailing the seas depends on the helmsman.(大海航行靠舵手。)
Everything is above board.(正大光明)
中国航海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尤其在晚清时期被以英国为首的八国联军侵略时,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中国人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国度,汉语中难觅与航海相关的习语,与行船相关的也大多与艰难、莫测有关,如:逆水行舟、风雨同舟、见风使舵。
(三)源于地域环境的经济生产方式差异对汉英习语的影响。国土被海洋环绕的特殊地理环境,也影响了英民族的经济生产方式。英国是一个渔业大国,许多习语涉及鱼类及捕鱼生活。如:A strange fish(怪人)、Have other fish to fry(还有其他事要做)、Fish or cut bait(要当机立断、不要犹豫)、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抛砖引玉)、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如果变成富翁)。
中国是典型的内陆大国,自古以农耕为主,农业受到极大重视,这一点在汉语习语中也发挥地淋漓尽致。中国人离不开地,汉语中含有“地”、“田”等字眼及反映农耕生活的习语很多:解甲归田、根深蒂固、顺藤摸瓜、拔苗助长。
百业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四)源于地域环境的动物象征意义差异与汉英习语。地理环境差异也影响了汉英习语中一些动物表达的完全迥异的含义。英国山小地狭,尽管有耕地,但古代主要利用马耕。如:Horse of a different color(完全不同的一回事)。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末倒置)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亡羊补牢)
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之前,中国农耕以牛耕为主,汉文化非常偏爱牛。牛外形健壮、吃苦耐劳,在中国代表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人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赞扬任劳任怨、吃苦能干的人。类似的表达还有:当牛做马、初生牛犊不怕虎。
(五)源于地域环境的气候差异对汉英习语影响。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两国气候也存在差异,各有各的特点。
5.1 季节特点不同 英国位于西半球,西临大西洋,夏季温馨宜人,带给人舒适感觉。夏天(summer)在英语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代表“美好”、“温和”和“可爱”。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在诗中把爱人比作 “Summer’s day”: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我可不可以把你比作夏天?你啊,比夏天更可爱、更温柔。)
中国大部分地区夏天酷热难耐,因此有“炎炎夏日、严寒酷暑”的习语。
5.2 风向不同 英国在大西洋东岸,西风(west wind)吹来是温暖、柔和的,东风(east wind)却是从北冰洋南下的寒风。英语中西风代表生机与活力,预示春天和希望的到来;东风带来寒冷和萧条。我们就不难理解英国大诗人雪莱讴歌春天的那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O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西风啊,要是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中国东部靠海,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天,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东风吹过,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西风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寒冷刺骨。汉语习语中,“东风”被赋予了“力量”、“正义”、“胜利”等积极的文化内涵。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5.3 英国独特的雨雾气候特点 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英国还有一个气候特点就是多雾,被称为“雾都”,雨量充沛,尤其多阵雨。英国人外出常带伞,搭讪也是谈论天气,习语中关于雨雾的使用比比皆是,像:Come rain or shine(不论情况如何)、Rainy day(困难的日子,急需钱的时候)、Have the foggiest idea(如坠雾中)。
中国只有在夏季多数地区高温多雨,与雨相关的习语不如英语多,如:未雨绸缪、风调雨顺、及时雨。
(六)源于地域环境的物产差异与汉英习语。处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气候特点自然决定了物产种类的不同,具有两国特色的物产也融入到习语中。英国潮湿多雨,适合蘑菇生长,英语中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形容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和快速成长,汉语则用“雨后春笋”表示同样意思。笋是竹子幼根,竹子是中国南方典型植物,生长速度快,英国没有竹子,与竹子对应的英文词bamboo属于外来词汇。中国盛产茶叶,茶在汉语习语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如:粗茶淡饭、茶余饭后。
三、结语
通过以上大量例子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中英两国地域环境的差异本身对汉英习语有影响,地域环境的特点进一步影响到了生产生活、动物与人的关系、天气气候、物产资源、自然景观等方面,间接对习语造成影响。只有从根本上充分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自如地使用习语,特别是英语习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