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和实施建议
2019-07-14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310023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使国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大学生具有知识、智力和创意方面的优势,同时思路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但创业工作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对创业者的创意思维、经营能力、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毕业后以较高成功率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一、高职院校校内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相比本科院校,高职学院更加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提升,因此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实训教学都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这为校内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造了更好条件。
从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常见模式来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途径。课堂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环节。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围绕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展开,缺少与创新创业方面的联系。因此将来需要在课程设计中更加重视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校内实训教学途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一般设有较大比例的校内实训课时数,而且实训内容与本专业实际工作内容结合紧密。因此该环节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专业建设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校内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实训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校内就有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经历,并在具体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今后创业活动完成前期项目孵化和能力素质积淀。
(三)学生课外活动途径。除了课堂和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外,学生课外活动环节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比如组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比赛或者开展讲座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比赛学习如何寻找市场创业机会、撰写创业策划方案,同时还可以在创业比赛现场展示自己的创业思路并与其他参赛团队互相观摩,并有可能获得比赛主办方资金资助。
二、高职院校校内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实施建议
(一)三位一体共同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由于人才培养各环节具体实施的方式有很大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应具体分析各环节的特点,设定与相关环节匹配的培养分目标,通过多途径共同协作,最后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
1.1 课堂教学环节 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于创业活动的前端。具体指通过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融入对学生创新思维开拓,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对创新创业最初步的了解,并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探索本行业的创业思路。同时通过课堂上某些创业案例的分析和创业活动的设计实践,能够让学生学到最基本创业方案策划和创业管理方法,并通过课内的团队合作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1.2 校内实训环节 校内实训环节主要为学生提供实施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平台和合作企业资源。依托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学生在校内可以自主创业,也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创业活动。在此环节,创新创业活动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往往具备创业项目孵化的功能,学生在真实的创业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1.3 课外活动环节 课外活动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益补充。比如组队参加校内外的创新创业比赛能够全方面综合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从创业思路、项目策划到创业项目实施管理在比赛中都要求能整体性地完成设计规划,并有可能依据创业活动的具体实施效果来评定比赛成绩,因此对学生来讲是难得的创业历练。
(二)校内各环节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体建议。
2.1 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建议
2.1.1 将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列入课堂教学目标 创新创业工作要求创业者要具备综合性全方位的能力,既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组织能力,也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个人素养。因此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列入教学目标,这样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才能重视和落实对该方向能力的培养。
2.1.2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与专业技能培养不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持续性、潜移默化性,培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课堂教环节提前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比如教师首先要分析自己教学的课程与创业创新可以结合的相关点,提前在课程大纲中列出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体目标和实施方向;然后在每个单元教案中设计好创新创业培养的融入点,比如设计创新思维方面的讨论题,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又如引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创业案例,既介绍案例中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融入创业思路、项目组织管理等内容。
除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外,教师还应根据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解难为本法、角色扮演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比如涉及职场素养提升,我们可以选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完成本专业某岗位职员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充分了解该岗位应具备的个人素养,并在训练中得以提升。
2.2 针对校内实训环节的实施建议
2.2.1 努力构建创新创业型校内实训基地 首先我们应将创新创业实践作为校内实训的组成部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将创新创业实践以一定权重融入校内实训实践体系,并且通过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其次在校内实训基地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包括在校内实训基地设立创业孵化室、引入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配备创业指导老师等方式最大可能地让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方向的能力培养和指导。
2.2.2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引入更多创新创业项目 由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创新创业项目资源比较有限,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与企业开展合作,将企业将要和正在进行的创业项目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共建创业工作室、共同实施创业项目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助力学生在校内完成创新创业的实践尝试,并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共建机制。
2.3 针对课外活动环节的实施建议
2.3.1 努力为学生课外活动环节创造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机会高职院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专题讲座,比如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介绍自身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教训,也可以邀请创业导师向学生讲解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管理方法、财务规划等知识和技能。通过专题讲座可以使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形成最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2.3.2 有序选择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 目前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类型较多,高职院校应该在众多比赛中选择适合高职校内学生参加的比赛项目,比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同时在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过程中,应充分协调和利用各专业学生的特长和优势,进行强强联合实现参赛效果最优化。比如将工商管理、会计、工业设计、国际贸易实务等多个专业的同学组织在一起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形成团队合力。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从多个途径寻找契入点,通过各个环节共同配合,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向能力提升和实践尝试机会。同时各环节工作的具体实施中,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摸索和尝试,特别是课程老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以创新创业为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专业团队需要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线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创新创业讲座和创新创业比赛的组织工作。
可见只有把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才能落实到实处,才能真正在校内有效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今后毕业后开展创业活动或参与企业创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