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媒体报道中华为企业形象转变研究

2019-07-13左铭瑶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企业形象语料库

摘 要: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LexisNexis数据库中提取2009-2019年间美国媒体对华为的报道,并以2016年华为战略转型为分界点对2009-2016年及2017-2019年间报道进行对比研究。运用语料库软件分析文本高频词、搭配网络及索引行,从中得出媒体报道中华为企业形象的转变。研究发现,华为的竞争力从价格优势转变为技术上的硬实力。同时,华为作为国家科技实力的代表受到美国抵制,以信息安全为由对华为的负面报道也有所增加。

关键词:华为;企业形象;媒体话语;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

近年来,华为作为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公司,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逐步攀升,也受到了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华为在2016年实行战略转型以来,逐渐将重心从产品本身转移到品牌形象上,而期间中国飞速发展对美国霸主地位的冲击也使美国媒体对中国企业报道的指向发生变化。媒体报道能直观地体现企业的形象,在此阶段研究美媒报道中的华为形象颇具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语料库和批评话語分析法,对过去近十年内美媒报道中华为企业形象的转变进行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致力于揭示和解释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1],批评话语分析始于费尔克劳夫,建立在19世纪70年代末的批评语言学的基础上,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反叛和补充[2]。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念认为,语言实践具有社会性:话语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表现,同时还参与整个社会的建构[3]。因此,语言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媒介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而是隐藏着内化的诸如权利、种族、性别、文化、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4]。通过对社会实践中的话语进行语言学分析,从而揭示话语与社会结构、权利及意识形态间的关系。

目前,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种:Fairclough的社会文化分析法,Fowler的批评语言学,Wodak的话语—历史法以及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法。其中,Fairclough提出了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描述—阐释—解释,即描述文本的语言形式特征,阐释文本与交际的关系,解释社会文化语境与文本生产和阐释过程的相互影响[5]。鉴于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分析法与本文研究思路高度契合,本文将运用该理论方法对媒体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与国际形势阐释其产生过程并解释原因。

(二)国内有关形象建构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近年来,批评话语分析被用作探究新闻文本的有效方法。国内已有许多学者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来研究西方媒体报道中的形象建构。主要有以下两大类。第一类以西方媒体报道中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作为研究对象:刘佳以英国主流媒体在奥运会后涉华报道为对象建立语料库,从文本、话语实践及社会实践三方面,利用词频、主题词、类联接等信息分析英媒对中国形象的建构;高艳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及《洛杉矶时报》在奥运会闭幕期间涉华报道为对象建立语料库,探究美国主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6]刘娟结合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法和系统功能学分析了《纽约时报》2006年的三篇涉华报道,揭示该报纸对中国形象的歪曲行为。第二类则聚焦特定群体的形象:[7]李娜以西方媒体有关中国女性的报道为语料,运用索引行检索、主题词对比等方法,发现中国女性在西方媒体中常被塑造为“被动”的群体;[8]任晶以一则《纽约时报》报道为例,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和互文,发现文本隐含的渲染中国游客负面形象消极性媒体话语与提升游客形象的建设性话语间的不平等关系。[9]李英华则选取《经济学人》上的两篇关于中国企业的报道,对其词汇、引语和标题进行话语分析,揭示出标榜客观公正的西方媒体在其报道中所隐含的偏见。

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对了解媒体文本中的形象建构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些许不足:一是研究国家形象及特定群体的形象居多,鲜有关于某一具体企业的研究;二是许多研究存在语料不足的问题,仅选取几篇文本进行分析,而没有建立专门的语料库;三是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某一时段内,几乎不涉及不同时段的对比研究。针对以上不足,笔者选取了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中501篇美国主流媒体涉及华为的报道,建立2009-2016年和2017-2019年两个语料库进行对比研究,语料库共计39万词。

二、研究设计

(一)语料选择

笔者在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中键入关键词“Huawei”,筛选过去近十年内美国媒体涉及华为的报道,共501篇。报道来自24家美国主流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报纸。华为在2016年提出战略转型后,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媒体对其报道篇数也有所上涨。因此,为进行对比研究,笔者将报道按所处时段归为2009-2016年和2017-2019年两类,建立两个对比语料库。其中2009-2016年的语料库约16万词,2017-2019年的语料库约23万词。

(二)研究对象、方法和步骤

本文以两个不同时段内美媒报道中华为的企业形象为研究对象。在方法上,本文基于批评话语分析中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分析法,结合社会文化语境,利用语料库软件AntConc分析不同时段高频词反应的现象,以及高频词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同时通过搭配网络和媒体文本索引行,探索词汇间搭配关系,对比两个时段的共性与差异,最终得出华为形象的转变。

三、美国媒体报道中华为企业形象转变的分析

(一)高频词指向分析

高频词是指在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对它进行统计的结果体现了美国媒体报道关注的重心。本文基于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分别对所选取的两个时段内美媒报道进行高频词排序,去除常用冠词、介词、连词及报刊用词,得出前20位高频实词,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表2可知,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信息安全问题(government、security)是两个时段的共同关注点。美国一直以来就以安全问题为由限制华为产品在美国的销售,尤其是在2017—2019年间,这一方面的报道更为显著,security一词的频率从0.16%上升至0.25%。

不同的是,2009-2016年间美媒主要从商业和经济角度报道华为(new、phone、market、business),如华为新产品的发布,在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变化等。而2017-2019年间报道的重心转向政治和国家关系议题(United、Trump、trade、Meng、Canada),对华为的报道集中围绕华为CFO孟晚舟被捕事件、中美贸易竞争以及其他国家对华为5G技术的安全顾虑,体现出国际关系、国家竞争等政治、社会因素对美媒报道中华为形象的影响。

对比两个时段的报道篇数可以发现,后一时段篇数较前一时段显著增加。这其中有内外两方面原因:从外部国际局势看,中美两国竞争加剧、关系紧张,华为成为美国压制中国的手段之一;从企业内部看,华为全球扩张战略的成果初现,企业自身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幅提升使其得到国外媒体的更多关注。

(二)高频词搭配网络分析

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有助于勾画企业形象的轮廓,本文选取Huawei为两个语料库的中心节点词,通过统计频数得出该词的10个一级搭配词,再依次以这10个词作为新的节点词重复上述步骤,从中选取20个二级搭配词,分别构建了两个搭配网络,如图1、图2所示。

1.2009-2016年搭配词索引行分析

由图1中Huawei与technologies、telecommunications、smartphone、giant等一级搭配词的搭配关系可以看出,2009-2016年间美媒将华为定位为一家主营智能手机等设备的中国科技公司巨头。从出现形式上看,华为在报道中多与中兴、联想、三星、苹果(ZTE、Lenovo、Samsung、Apple)等国内外科技企业同时出现,笔者从语料库中提取华为及相关企业的共现索引行,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美媒报道将华为、中兴、小米等中国企业视为苹果和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新的竞争对手(rival、competition),但认为这些中国企业的优势主要来自较低的价格(cheaper),并且当前主要市场仍在国内(local companies、mostly in their home country)。华为与中兴等企业的频繁共现也显示出该时段内华为相较其他中国企业而言优势并不突出,仅被定位为中国几大生产智能手机的科技公司之一。

除商业竞争外,美媒报道还关注美国政府对华为公司与中国政府密切关系的猜测(closely tied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having links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美国怀疑华为产品可能被中方用作对美方开展间谍活动的工具(spying),从而对美国构成潜在威胁(a potential threat to US security)。

2.2017-2019年搭配词索引行分析

由图2可知,2017-2019年间美媒对华为的基本定位与上一时段相同,即一家主营智能设备和通信技术的中国科技巨头(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equipment、giant)。但相比上一时段,华为作为核心个体单独出现的比例大大增加。虽然华为与其他企业的共现关系不明显,但与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联系较为突出,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搭配词United States和Canada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政治事件取代商业信息成为该时段报道主题。美国以华为涉嫌违反美对伊朗的贸易制裁为由在加拿大逮捕华为CFO孟晚舟,同时散布华为5G技术的安全隐患等言论,向其他国家施压以抵制华为。可以看出,华为在5G技术发展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在国外市场的扩张使美国等发达国家产生危机感,后者为维护自身利益极力渲染华为的负面形象,因此这一时段报道中threat、concern、risk等负面词汇也明显增加,如表5所示:

然而,由于華为企业自身发展迅速、全球战略初显成效,这一时段的报道中也不乏对华为企业正面形象的建构。尽管美国呼吁其他各国共同抵制华为,仍有部分国家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例如,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阿联酋共和国不顾美国施压,宣布将运用华为设备建造国家高速无线网络。一些报道认为美国对华为的警惕源于华为实力的强大,也有报道认为华为公司已逐步转变为一个开展独立研究的创新中心,并且对华为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肯定。如表6所示:

通过两个时段的对比可以看出,2017-2019年,由于华为自身的飞速发展,以及中美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加剧,华为作为中国强大竞争力的代表,备受美国媒体关注,在报道中的议程地位较2009-2016年显著提高。美媒有关华为公司的负面报道中,美国对华为与中国政府密切关系的揣测一直存在,在2017年以后进一步发展为公开的抵制。同时,这也从反面体现了华为实力的增强,媒体对其产品竞争力的定位从单一的价格优势逐步转向科技和创新领域的发展,肯定了其技术发展的巨大进步。

结束语: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有关华为企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运用语料库软件分析不同时段高频词、搭配网络及索引行,得出媒体报道中华为企业形象的转变。研究结果发现,相较2009-2016年间,华为在2017-2019年间凭借自身飞速发展,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从价格优势转变为以品牌和技术为核心的硬实力。华为从智能手机企业的代表转变为中国科技实力的代表,也正因如此,美国为压制华为的崛起公开抵制华为产品,同时华为作为国家企业的代表也被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视为技术和信息安全上的威胁。

本文对现阶段了解华为在外媒中的企业形象以及华为全球战略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华为当前仍是外媒关注的热点,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语料库规模,延长时间跨度,细化语料库检索方案,并和其他国家报道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2]辛斌,高小丽.批评话语分析:目标、方法与动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4):1-5.

[3]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4]刘佳,于洋.基于语料库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奥运后英媒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6):111-115.

[5]高艳.美国大报之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2.

[6]刘娟.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李娜,张琦.西方媒体视野下的中国女性形象——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06):105-110.

[8]任晶,丁银萍,刘明.话语实践分析框架下的中国游客形象解读——以一则《纽约时报》的报道为例[J].海外英语,2015(05):220-222+226.

[9]李英华.从西方传媒对中国企业的新闻报道看中国企业的对外形象——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J].新闻知识,2014(03):105-106.

作者简介:

左铭瑶(1999-),女,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本科。

猜你喜欢

批评话语分析企业形象语料库
小微企业文化搭建与形象标准管理研究
企业形象展示:山东晨越食品有限公司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英国执政党网络报对中式教育纪录片评论的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其对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启示意义
我国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形象的战略选择
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解读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