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世界贸易条件变化 实现企业出口增长
2019-07-13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周邦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周邦
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最近这些年来,我国出口额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回顾这么多年来外贸所走过的路,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出口在迅猛增加的背后,外贸企业的利润在逐年下降,效益在降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数量增长与效益下降相矛盾的发展压力。量增价不涨的背后,说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状况已发生了不利的变化。
1 中国贸易条件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对外贸易呈现以下特点:(1)货物贸易仍是我们出口的大头,且出口额近年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一;(2)出口商品以中低价位为主,产品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价格因素上,在被其他替代国替代的压力下,从需求端就会反映出价格无弹性的特征;(3)中国因素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上很多商品涨跌的主导因素;(4)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较高依赖。根据贸易条件的理论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年我国出口一直保持增长,但很多商品价格并没有相应增加,意味着效益没有随数量增长而增加。换句话说,贸易条件是在下降的,如果一直这样维持,贸易条件就会恶化,这样的增长可以认为是“贫困化增长”。具体分析我国40年来的贸易历程可以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以来,我国商品出口基本上以高出GDP增速一倍的速度增长,但效益并没有相应同步大幅增长。多年来,虽然我国产品一直在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但远未达到充分、合理的水平,特别是在一些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行业,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已大大降低,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出价格下降的趋势。总体来看,似乎目前中国贸易状况与贸易条件恶化所设条件基本吻合。
2 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因素
2.1 产品缺乏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
从我国现有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状况并未完全改变。劳动密集型商品的低附加值特点决定了其产品缺乏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一般不可能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出现价格大幅提升而导致收入的提高,在市场供过于求以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其收益率更趋下降。虽然一直以来我国在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但具有高价格弹性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仍然偏低,同时,有些名义上属技术密集型企业,但实质上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装配和加工,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以另外一种方式被转移至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样的升级造成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复增长,附加值并未得到多大提升,反而对出口商品价格产生巨大冲击。综上所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主流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增加产品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改变贸易条件是很难做到的。
2.2 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2.2.1 企业集约化程度低
在我国,几乎所有行业都存在着过度进入、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如果在一个行业或产业达不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和聚集度,则其发展的持续度和竞争力就会下降。有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中19个产业集中度都低于10%。经营主体众多,加之企业间产品的差异性缺乏,同质性严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过度竞争,使得全行业挣扎在亏损或无利可图的边缘。出口贸易效益降低,究其原因,企业集约化程度低是重要的根源。
2.2.2 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从贸易性质看,我国近一半的外贸出口是由加工贸易完成的,其中大部分又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其产品出口比例超过80%。加工贸易在出口中,一些负面因素逐渐凸显:(1)为了完成出口创汇指标,享受国内税收和政策等方面优惠,不惜低价出口;(2)为了打压排挤竞争对手,抢占市场,在产品大量生产的同时,导致出口商之间恶性竞争,造成出口价格难以上涨;(3)不排除外资企业“利益输送”的嫌疑,一方面高价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和机器设备等;另一方面低价出口制成品,这样做既可以达到转移资金和利润的目的,又可以在税收方面逃避监管。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进口价格却降低了出口价格。因此,外资企业转移价格手段的运用影响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
2.3 营销手段缺乏,与生产相关的增值服务拓展不足
2.3.1 缺乏整体协调的营销布局和策略
(1)由于经营能力的局限,对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消费者之间因文化、收入、消费习惯等差异而带来的需求多样化和差异化缺乏充分了解,导致盲目的不分层次地低价进行销售。(2)由于没有很好的营销手段和网络渠道,出口产品的很大一部利润给中间商拿走了,出口商获得的利润往往只有进口商的1/5甚至1/10,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大多存在这样的现象。(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国产品出口的目的地过多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一旦这些地区出现经济下滑、需求不振往往导致出口锐减,同时市场的过于集中竞争激烈带来价格下降。这说明,在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方面做的还不够,比如在金砖国家和非洲、南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3.2 服务价值链延伸不足
从产品生产出口到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它包括设计、制造、仓储、物流、营销、专利、品牌等,如果我们企业能将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作出文章,利润空间将会大大增加。可惜的是,很多企业只是重视推销商品,后续服务环节投入很少。其实,我国很多商品性价比很高,市场占有率也不低,但往往卖出了“白菜价”。这当中可能部分客观原因是很多出口企业规模较小,囿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没有能力进行后续环节的进一步拓展和开发。但另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对产品的定义、服务内涵和整个产业价值链等方面认知和理解的缺乏。正是存在这样的误区和认识不足,没有把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其他像研发和营销这样利润分配更高的产业链上,最后只喝到了一些带点肉末的汤,基本上把整块肉拱手让出。
另外,我国产品与国外产品结构差异未得到根本改变、相邻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潜在竞争压力以及他国不时推出的贸易保护政策等国际贸易环境因素也对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提出了挑战。
3 实现企业出口效益增长的对策
3.1 永远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创新
要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赢得消费者是唯一有效的途径。赢得消费者的前提是作出符合其需求的产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时刻怀有产品创新之心,不断通过改革和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逐渐退出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导的低成本的生产模式。结合目前浙江产业发展特点,一方面,根据不同国家的消费能力和喜好,不断挖掘产品潜力,形成产品的高中低档配备,拉长完善产业链;另一方面,加大产品的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工业化国家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成功做法,鼓励引进技术和再创新,充分利用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建设区域性产业技术开发研究,增加产业链发展的厚度。
3.2 国际营销模式创新
有了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好的营销模式,就无法解决产品达到客户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对外贸易也不例外。营销模式的创新,意味着各种营销手段的综合运用。
(1)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逐步发展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表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重视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对相关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辐射作用。
(2)建立海外销售网络。利用这样的网络可以将产品直接销往海外市场,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接触客户,了解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并随时进行调整,甚至可根据情况变化在当地直接进行产品生产,突破各种贸易壁垒的限制。做到这些需要企业具备较大的规模和实力作为后盾,目前中国已有一批这样具备条件的企业。
(3)收购当地销售渠道。由于市场结构、消费习惯和文化等的差异以及市场渠道、人力资源、社会关系等知识信息缺失,企业建立的销售网络有时会很难迅速融入当地社会。通过收购海外企业就能顺利解决产品供应、分销、物流、财务、法务及政府公关等诸多问题,迅速打开销路。
(4)跨境电商平台。电子商务凭借高效、快捷、低成本、全天候交易等优势,这种全新的营销模式越来越博得众多中小企业出口的青睐。中国拥有像阿里巴巴、京东等这样全球性和全国性的众多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工业园已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这些便利条件为中国企业出口渠道的多元化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从大营销概念出发,根据出口产品的特点、流程及国别政策、消费文化等的不同,在营销战略、思路上进行全方位的设计、规划和整合,树立“立体”营销的理念。
3.3 建立中国出口总量调控机制
在一定时间内,世界市场的需求是相对平衡和稳定的,不可能无限扩张,特别是近些年欧美发达国家整体需求出现停滞或饱和的情况下,这就给我们的出口企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预期,根据市场容量安排生产,避免不了解国际市场而盲目出口。如果继续一味地追求数量增长,带来伤害的是整个行业,整个国家。因此,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行情和容量对产品出口进行调节,显得尤为重要,但这样的调节要通过企业自身是很难实现的。一方面,各行业的自律组织—— 行业协会,在信息共享、行业变化、市场趋势及国际贸易变化等方面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海关、商务部等权威部门通过具体统计的数据,对出口的总量进行总体控制。这样双管齐下,外贸出口秩序就能得到健康规范发展,为贸易条件改善打下良好基础。
3.4 宏观引导
一方面,从政府层面完善政策法律,运用税收(退税)、信贷、汇率等调控杠杆,推动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真正使推优汰劣的倾斜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在国内创造良好、规范、顺畅的经济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政治、外交、法律等手段展示国家实力,树立良好形象,为中国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对企业的权益保护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发生贸易摩擦或受到别国不公正待遇时提供及时、强有力的帮助,这也是改善中国贸易条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