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豫丰11的特征特性及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2019-07-13杨新田1张建伟杨保安
杨新田1, 张建伟, 杨保安
(1.新郑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河南 新郑 451100;2.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15)
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总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2.5%,消费量占全国粮食总消费量的25%左右,在我国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近20来我国小麦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在小麦播种面积总体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大力挖掘小麦的增产潜力,小麦单产和总产得以稳步提高。通过种质资源和重要农艺性状挖掘与育种方法创新,使新品种对小麦生产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2]。因此,利用辐照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创新不仅能创制优异的育种材料,丰富我国小麦育种亲本资源,而且能满足快速有效地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等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的需求[3-4]。研究表明,诱变育种能创造传统杂交育种无法短期得到的新的优良品种或特异优良种质材料,已成为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种质资源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5-6]。
豫丰11是由航天搭载创制出的优异中间材料与高产、稳产、广适类型的品种进行传统杂交,经多年系统选育出的半冬性、早熟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含有Glu-1位点上的1、7+9、5+10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研究表明,其中Glu-A1位点上的1亚基和Glu-D1位点上的5+10亚基,对小麦品质提升的贡献较高[7-8],同时该品种还聚合了高产、抗病、抗倒等的优良基因,并于2018年完成各项试验程序通过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17。在2017-2018年度新郑市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种植中,豫丰11克服了播期连阴雨、播期推迟、群体不足、返青拔节期晚霜低温冻害和后期干热风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表现出高产、优质中强筋、抗病、抗倒、籽粒商品性较好等特点。
1 特征特性
1.1 主要农艺性状
半冬性,全生育期229 d,比区试对照品种早熟1 d左右。幼苗半直立,叶片宽短,幼苗叶片呈黄绿色。植株自身分蘖能力和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株高80.4 cm,株型稍松散,抗倒性一般。旗叶宽长,且呈上冲状态,穗层厚,熟相较好。穗椭圆形,短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千粒重较高。每667 m2穗数38.8万穗,穗粒数32.5粒,千粒重48.4 g。
1.2 品质特性
2年国家区域试验的品质分析结果:籽粒容重814 g·L-1、808 g·L-1,蛋白质含量15.1%、13.9%,湿面筋含量30.9%、29.7%,稳定时间8.0 cm、9.7 cm,主要品质指标达到了国家优质小麦中强筋标准。
1.3 抗病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连续2年对该品种进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发现该品种的综合抗病性中等,纹枯病发生较重、赤霉病中等。人工病害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高感纹枯病、白粉病及赤霉病,中感叶锈病,中抗条锈病。
表1 2017—2018年度新郑市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中豫丰11的产量表现
品种名称 成穗数/[万·(667m2)-1]穗粒数千粒重/g小区产量/kg折合产量/(kg·hm-2)增产率/%位次郑麦36639.2331.242.424.66833.4-6.8210豫丰1139.1935.444.228.057791.86.253中麦57837.7331.350.626.673890.765新麦2638.0732.643.223.76583.4-10.2312西农97937.2631.144.824.856902.9-5.879周麦3642.2634.145.428.27833.36.822周麦3235.1933.443.425.857180.7-2.087丰德存麦5号34.712851.225.16972.3-4.928丰德存麦8号43.4435.94228.57916.77.951西农51137.734.842.124.26722.3-8.3311郑麦769841.0735.641.326.857458.31.74矮抗58(ck)40.063442.626.47333.406
表2 2017—2018年度新郑市百亩示范中豫丰11的产量及三要素表现
试验地点品种名称示范面积/hm2成穗数/[万·(667m2)-1]穗粒数千粒重/g平均产量/(kg·hm-2)增产率/%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豫丰116.6738.235.445.27676.9 7.8西农5116.6737.834.843.17228.5 -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豫丰118.0039.234.244.57604.7 8.5西农5116.6739.033.142.67012.5 -
2 产量表现
2.1 黄淮南片区试中产量表现
该品种连续2年在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的平均产量分别为8 203.5 kg·hm-2和8 056.5 kg·hm-2, 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5.4%和5.2%,达到极显著水平。2016-2017年度参加黄淮南片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643.0 kg·hm-2,比对照增产5.3%,达到极显著水平。
2.2 新郑市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该品种于2016年引入新郑市,在城关、观音寺乡进行了示范种植,表现较好。2017-2018年度参加了新郑市中强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在本年度播种偏晚、遭遇晚霜低温冻害等不利小麦安全生产的气候条件下,豫丰11的产量仍高达7 791.8 kg·hm-2,比中筋对照品种矮抗58增产6.25%,产量居所有参试品种的第3位(表1)。
2.3 新郑市百亩示范方产量水平
豫丰11在参加新郑市中强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的同时,2017—2018年度又在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和城关乡东郭寺村采用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开展了百亩示范方种植,设置了优质中强筋新品种西农511为辅助对照。其中辛店镇黄岗村豫丰11和西农511的面积均为6.67 hm2,平均产量分别为7 676.9 kg·hm-2和7 228.5 kg·hm-2,较相邻优质中强筋品种西农511增产7.8%;而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示范种植豫丰11 小麦新品种8 hm2,平均产量为7 604.7 kg·hm-2,示范种植西农511优质小麦新品种6.67 hm2,平均产量为7 012.5 kg·hm-2,较相邻优质中强筋品种西农511增产8.5%(表2)。从2处示范方熟期看,豫丰11均比西农511早熟,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示范点早熟1.5 d,城关乡东郭寺村示范点早熟2 d,对躲避后期干热风很有益处。
3 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3.1 精细整地
小麦精细整地是麦播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质量和规范化的整地是实现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的前提,也是实现优质小麦高产、节水、节肥以及减少田间管理,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础。小麦精细整地务必做到:秸秆还田的应深耕,且深度应达到25 cm以上,要做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9],旋耕或深耕的田块应都要做到镇压耙实、踏实土壤,且耕后应立即耙耱,并使土表平整,避免长时间晾晒跑墒,保住底墒,以利播种出苗。
3.2 精选种子和包衣处理
应选择符合国家小麦良种标准的豫丰11种子,以保证苗全、苗齐、苗壮、根多且分蘖早、长势旺盛。同时,用31.9%戊·吡悬浮种衣剂每50 mL拌种15~25 kg加水150~200 mL,采用拌种机进行种子包衣,可有效预防防治地下害虫、苗期蚜虫和根部病害[10-11]。对于地下害虫特别严重田块除进行种子包衣外,用3%辛硫磷颗粒剂5 kg·(667 m2)-1混拌20 kg细土,耕地时均匀撒施。
3.3 优化施肥技术
重点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并推广配方施肥和前氮后移技术,解决生产中底肥施肥量大和春季追肥早问题。研究表明,土壤中肥料施肥量和施肥比例不宜,不仅肥料浪费,还影响小麦种子活力[12]。因此优质小麦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适量增施氮肥、补施硫肥,并依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补施中、微量元素,可适当减少化学肥料用量[13]。每667 m2施有机肥4 000~5 000 kg,底施锌肥为1~2 kg,硼砂1 kg,总施氮肥量(纯氮)为16 kg、磷肥量(P2O5)6 kg、钾肥量(K2O)5 kg,其中50%氮肥做底肥,50%氮肥在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
3.4 高质量播种
高质量的小麦播种应做到适墒、适期和适量的“三适”播种[14]。豫中北部地区,在底墒足的时候,豫丰11的适播期为10月10—20日。同时选用小麦精密播种机播种,采用宽窄行播种,每667 m2播量控制在8~10 kg,播种深度3~5 cm最佳,行距宽行25 cm、窄行18 cm,播后镇压,确保种子分布均匀,减少缺苗断垄,出苗整齐健壮,提高抗寒抗冻能力,奠定高质量群体起点。
3.5 综合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选准对路药剂,早防早治,统防统治。
1) 早防纹枯病。返青-起身期每667 m2用20% 三唑酮100 mL兑水50 kg,对准茎基部喷湿,间隔7~10 d后再用30%戊唑醇8~10 g兑水30 kg防治1次。
2) 一喷三防。小麦生长中后期主要病害很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病害,每667 m2可选用25%丙环唑乳油30~40 mL进行防治[15-16]。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此时期防治蚜虫和吸浆虫等害虫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稀释1 000~1 500倍喷雾防治。结合病虫害防治,每667 m2混合98%磷酸二氢钾150~200 g、尿素0.5~1 kg和天丰素8~10 g,加水40~50 kg叶面喷施,既能补充叶面营养,防止早衰,还能预防干热风的危害。
在豫中北部地区应在11月中下旬选择适宜天气进行化学除草[17],每667 m2用58 g·L-1双氟·唑嘧磺悬浮剂10~15 mL,同时辅助配合6.9%骠马乳油40 mL兑水30~50 kg均匀喷雾,切勿重喷,以免造成幼苗除草剂危害。
3.6 合理灌溉、氮肥后移及镇压控旺
节水灌溉是实现小麦高质高效的一项关键技术。冬季土壤墒情足时一般情况下不必冬灌,但对于土壤悬空麦田必须进行冬灌,防止冻害发生。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日平均气温3 ℃左右(夜冻昼消为好),对需要进行冬灌的田块及时划锄松土。小麦拔节末期,要结合浇水后及时追肥,促使氮肥后移[18],追尿素量10~15 kg·(667 m2)-1。小麦生育中后期要慎重浇水,但麦田植株出现部分枯萎,萎缩等呈现明显干旱现象时应适量浇水,同时防止灌浆中后期的倒伏,而给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9],同时可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尿素3~4 kg,浇水时应避免大风天气。同时,对长势过旺的麦田起身前采用镇压,控旺转壮,预防冻害发生,或用化控制剂控旺[20],可选用20%壮丰安30~40 mL或15%多效唑30~40 g,兑水30 kg进行叶面喷施。
4 适时收获和储藏加工
小麦的收获和储藏是实现小麦高质高效最后一个环节,是否适时收获和安全储藏可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小麦收获偏早、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低,而收获偏晚则容易落粒、呼吸消耗导致千粒重降低、穗发芽等造成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差。李晓娟[21]、王东等[22]研究认为,小麦在蜡熟末期收获时,千粒重最高,营养和加工品质最优。豫丰11为半冬性早熟品种,因此应在蜡熟中末期及时完成对该品种的大面积机械化收割,同时应及时晾晒或烘干,以防止霉变和发芽影响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