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的精准扶贫

2019-07-13黄海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消费导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小康社会贫困地区

黄海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精准脱贫”是“三大攻坚战”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征程中,脱贫攻坚任重道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战略安排,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可以说,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得出的真理性认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核心概括,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以往粗放扶贫模式而言的,它具有对象更具体、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全面的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强调了这一总任务和总布局,并将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

一、精准扶贫的根本任务是经济建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三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以来,在基本路线的引领下,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实力显著增强。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口地域分布广,加之自然环境差异、资源分配不均等,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大,一些地区的人民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经济十分落后。十八大以来,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8000多万,但仍然存在一些“两高、一低、一差、三重”[2]特征明显的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县、贫困村。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仍有166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就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5]”因此,必须补好扶贫开发“短板”,把蛋糕做大、分好,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精准扶贫的重要保证是政治建设

政治文明建设是保证精准扶贫工作顺利施行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数亿中国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贫困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非“扶贫”[6]。在一些扶贫开发项目中,扶贫对象不明、资金流向不清,关系扶贫、人情扶贫等导致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不公平现象频现。这些现象看似是工作方法问题,实质上是干部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是政治观念、政治立场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多次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发挥政治优势,强力开展脱贫攻坚”[7],总的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责任层层压实;二是要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证,选优配强扶贫干部;三是要有严密的组织保证,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四是要强化监督,严防扶贫治贫中的贪腐问题;五是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三、精准扶贫的内在灵魂是文化建设

精神上的贫困远比物质上的匮乏更可怕。贫困代际传递是导致贫困地区“年年扶贫年年贫[8]”恶性循环的直接因素,在一些贫困地区,部分贫困者以接受救济为荣、不想脱贫的消极怪象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9]治贫必先治愚,扶贫首在扶志,扶志是为立智。扶贫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而是要催发扶贫对象可持续的内生发展动力,使贫困者摆脱意识贫困,摒弃“安贫乐道穷自在”的落后观念,树立志向、凝聚智慧、增强信心。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坚持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特别重视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依靠文化,重视义务教育。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地区人们的命运,“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10]。通过推进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消除“人穷志短”现象,开创“人富志远”新气象。此外,要建立健全贫困退出机制。在坚持实事求是、分级负责、规范操作、正向激励的原则基础上,切实有效地实施脱贫程序,鼓励各贫困区县脱贫摘帽,对提前退出的贫困县,给予相应的奖励,营造积极向上的脱贫致富文化氛围,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良性转变。

四、精准扶贫的外部条件是社会建设

精准扶贫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互相推进。没有贫困地区的发展,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之,没有社会建设的整体发展,就没有能力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扶贫开发工程十分艰巨,需要形成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合力。随着城乡区域二元经济体制约束力不断减弱,贫困地区的劳动力逐渐向发达富裕地区转移,新入发达地区的人口处于城市化的边缘,“城中村”、“棚户区”、“城乡结合部”大量存在,这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有鉴于此,扶贫已经不再是政府简单地向原有的贫困地区着力,而是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针对贫困人群采取更精细的政策,以人为本、因人施策,推动“人”的城镇化。就区域发展而言,富裕发达地区应该继续带好头,拉动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实施对口支援,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就社会责任而言,各企业、团体和个人都应该为精准扶贫出一份力、尽一份责。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11]。

五、精准扶贫的环境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背景下,精准扶贫不仅是要保证人们不愁吃不愁穿,更要保证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3]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必然得不偿失;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生态保护,必然代价惨重。因此,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把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地位,努力构建美丽中国。

当前,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还应该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值得庆幸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脱贫治贫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为破解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奉献了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小康社会贫困地区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