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基于科技创新的人类发展新阶段

2019-07-13李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消费导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灾难创造力和平

李园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一、军事与科技的统一—灾难与和平相伴而行的阶段

任何事情都有对立面,科技的利弊,在军事中体现出来的就是灾难与和平的辩证了,科技在军事方面的时候已经在一战二战表现出毁灭级的特质,帝国主义的强权,反帝国主义的自卫,让军事科技力量成为灾难与和平的一把双刃剑。

攻的说辞是“雄”,雄心壮志的雄,雄图霸业的雄。防的说辞是“正”,正义的正,正当的正。先不管孰是孰非的嘴仗,在战争中以武力取得胜利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无论多劳民伤财,要死多少人,对环境有多大破坏,取得战争的胜利是绝对正确而且义不容辞的。近年来,随着超大规模计算、量子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类脑芯片和深度学习等新技术的突破,科技的疯狂发展把战争的规模提升了一个大档次。

有近代和现代科技参与的战争,规模上无论如何也绝非是小打小闹的水平,军用机器人、智能武器、无人机等作战设备再加上核武器的助推,除人员伤亡,对土地的长久影响也是相当可怕的。帝国主义的野心勃勃拉上了科学家们一起互相打架,每一次战争都会伴随着人民的伤亡、经济的亏损和环境破坏。人民逐渐意识到这种政治权利的游戏其实对大多数人无益,于是和平的呼声日渐增高,对侵略的谴责与日俱增。而统治者无论有没有良心,只要明白水可覆舟的道理,就不会对和平的呼吁置若罔闻。但和平同样需要强硬的军事实力,于是用于破坏的科技又如沐春风地发展着。

如今,世界上的军事大国,都具备了超大规模破坏性的武器。简单来说,智能作战时代的到来,无人作战不用一个兵就可以把一个中小国家从世界独立国家名单中除名。这种威慑力一方面会造成强大的恐慌,但另一方面,也让战争更多地用几张嘴巴去解决。当然了,这种军事上的优越是谁都会眼红,所以无论大家表面上怎么说,私底下都在努力为自己配备足以与军事大国匹配的军事实力,加入军事优越队伍。而当出现第二个军事实力顶端上的国家之后,防御超大规模破坏性武器的防御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假如以后每个国家都有实力相当的军事科技水平和相当的国防实力,那么战争或许也会减少,和平的日子或许就更多一点了。科技掺和了这么一脚,已经难说是好是坏了。

二、科技向市场开放—智能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革命都代表着人类向下一个阶段的进化,而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比起前两次更多,更翻天覆地。那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我们会向宇宙提问,也会对微观世界充满好奇心。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人们已经把一个未知的世界用想象力描绘出了很多版本,各种邪说与真理,百家争鸣。当近代科学把世界的真相公诸于世之后,对未知的无门槛的探索,使得人类在历史的近几百年里发生了很多改变,比前几个世纪加起来的都多,而计算机的出现,更是将人类带进了0和1的信息爆炸时期。科技给了我们无限的创造力,当无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结合,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就越来越多。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为自身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理由。为了实现想象的满足感,科技创新成为一项全民活动,在竞争中不断进步。早两年VR还是新词,马上智能音箱已经把钢铁侠的贾维斯管家实例化,智能家居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更值得期待的是,脑机接口已经从可能变成了现实,人们可以通过戴在头上的橡圈,靠意念控制着周围事物,那么凭借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不久的将来,科技是否就能让人类躺着单靠着想象就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甚至躺着就可以度过完美一生呢?

这一次的创新在医学界也有显著的表现,人类的寿命将大大增加是可以窥见的趋势,长生不老,也是大有概率的事情,当然,若出现了这种技术,想必也是十分昂贵,有钱的人购买此技术,没钱的人照样依旧,这也会带来阶级矛盾的激化。毕竟在此之前,富人与穷人最终都是通向死亡,但若富人拥有了长生不老的权利,那给穷人造成的打击将是无法想象的;另外,富人接受到的生老病死信息越来也少,偶尔的不可预测的灾难对他们的打击也是无法承受的,所以医学界的“长生不老”神话能否实现或者实现后对人类究竟是福还是祸,不敢妄加评论。

科技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变化,也引起了部分人对人类未来的担忧。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那种“想想就好”的“生活”势必会出现,那时,人类的躯体已经交给想象力和导管、机械臂、流水线了,那还会有艺术吗?如果有艺术,艺术还有价值吗?独立的思想呢?正如刘瑜所说,“如果记忆是数据,想象是芯片,为什么还需要人类呢?为什么还需要那一具具肉体躺在那里呢?那和一排排的电脑有什么区别呢?”确实,科技发展代表的是进步,但是对于人类下一阶段的进化,还有很多该思考的地方。

猜你喜欢

灾难创造力和平
雷击灾难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