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中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2019-07-1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1005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710055)
文化自信在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高校思政教育所追寻的价值目标,又是提升各大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内驱动力。大学生作为优秀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使大学生形成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大学生在文化建设中存在两点明显特征。第一点,可塑性。大学生自身不成熟,其三观还有很大可塑性,只需加以正确地帮助引导,使其用理性眼光看待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主动接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点,渐进性。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设,必须贯穿于整个思政教育中去,使其充分理解并认同我国传统文化,主动将其传承。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更是一种文化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力后备军,身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认同意识,增强自身文化自信,才能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第一,思政教育为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土壤。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寓教于学,才能够发挥思政教育对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并发挥重要影响力。1.高校思政课课程设计门类齐全且含盖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通过思政课堂教育能够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和学习,进而提升在校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知程度,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2.思政教育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价值导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受到各种不良文化侵蚀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大学生好奇心重,思想灵敏,如果通过思政课课堂教育的形式,帮助学生分辨是非,让他们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文化自信的构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大学生一想到思政课普遍觉得这个课程理论性过强,学习思政课枯燥无味,这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困境。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使得思政教育工作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构建也唤起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自觉自省,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热情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树立文化强国文化强己的自信心。
第三,通过思政教育使大学生在自身道德建设上得到有力加强,从而更好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化自信强调的是发挥文化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力,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理论的同时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高校文化建设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文化自信建设中思政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要使大学生对于我国优秀文化有认同感和自豪感,就必须加紧步伐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共同创新之下,将我国优秀文化植根于每一个大学生心中,使其自觉主动地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
(一)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不够
据调查,在各大高校积极开展文化自信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虽然学习掌握了历史文化知识,但是对于其中的实际价值以及传输的必要性并不能充分了解,这阻碍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去。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展开教育工作时,不能准确地对其进行阐述,使得大学生只能对其了解,并不能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这就导致了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弱化,阻碍了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而如今,大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的渠道多样。而大学生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文化知识时,并不能很好的辨别出不良文化。这些不良文化一旦被大学生所接受,那么势必会造成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其的引导至关重要,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必须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化建设。
(二)文化建设中思政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思政教育工作基本仅限于课堂讲课的形式,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本身就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再加上枯燥的教育形式,会加重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在文化自信建设过程中,这些不利因素会使大学生厌倦课堂学习,更不利于大学生从主观上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有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从小接受正规的素质教育,学习兴趣广泛,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当代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尤其是受到欧美、日韩等国文化的影响思想差异较大。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单一的书本传授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难以引发他们的文化共鸣,建立对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念。
(三)思政教育中文化建设占比较少
大多数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文化建设占比较少,甚至存在部分高校并没有在文化建设这方面展开思政教育工作。这样的比重导致了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对本国文化自信的丧失。比重的长久失衡,会导致思政教育无法与文化自信建设完美融合,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过于片面。
三、高校文化自信建设中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其能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理论培育,要定期对其考核、监督、评比。用多种形式来引导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及运用。在教学中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注时事热点事件,善于思考和总结大学生较为关注的热点新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态度。对于其中较为偏激的观点应及时引导,可以通过典故以及举例说明道理,帮助大学生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创新思政教育形式,营造文化校园氛围
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教育工作者可以突破往常的书本授课,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思政教育工作者讲课可以先通过学生喜爱的快闪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再对其进行文化传导。甚至,思政教育工作不应拘泥于校园,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感知文化。再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也是至关重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重要影响,并且对培育他们的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文化建设应植根于思政教育中
平衡文化建设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其的重视程度。高校思政教育不应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授,应该把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更应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把文化建设贯穿于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全部,使之积极主动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对当代的文化发展充满信心,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发展做到接纳并传播,自觉投身于文化建设中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制定相应的文化自信教育方案,努力将学生专业领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提炼和整合,以此来形成他们的家国情怀,并使他们树立学以兴国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