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戏曲审美教育的思考
2019-07-13江南大学214122
(江南大学 214122)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开篇对美育的根本性质表述如下:“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1这一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国家政策层面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而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写道;“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2一百年来,“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影响广泛,获得许多认同,各类通识教育、审美教育的课程在大学校园如火如荼的展开。戏曲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与之相关的审美教育应当得到重视与弘扬。
一、大学生戏曲审美教育的意义
中国戏曲与印度梵剧以及古希腊悲喜剧一起被认为是世界上三大最古老的戏剧形式,尤为珍贵的是,中国戏曲是这三者中唯一仍活跃在舞台上的鲜活艺术。其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园地中的瑰宝,中国戏曲蕴涵着丰厚的文化与审美养分,与当代大学生日常接触频繁的影视、新媒体等艺术形式有鲜明差异,为大学生审美教育提供了独特的素材。
首先,戏曲艺术的故事主题中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当代大学生亲近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窗口。经典的戏曲作品之所以能广泛而持久的流传于世,最根本的原因便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西厢记》《牡丹亭》等作品讲述的虽然是我国古代男女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故事,但主人公对自由与爱情勇敢追求打动了古今中外观众的心。《杨家将》《岳飞》这些优秀作品所反映的勇于追求人性解放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戏曲艺术独特的形式是当代大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水平的优秀素材。戏曲艺术因历史悠久而显现出有别于当代流行文化样式的独特美感。中国戏曲呈现出的歌舞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特点,是当代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其独有的韵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中华戏曲种类繁多,每一种地方戏都能体现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特征,是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丰富的素材。
二、当代大学生戏曲审美教育现状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2000年左右,戏曲赏析类课程开始零星出现在一些高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如清华大学开设的《昆曲艺术欣赏》,安徽大学开设的《京剧与中国文化》等。随着2006年教育部与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起“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量的戏曲、戏剧等文艺演出进入高校,大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喜爱程度得到了不断的提升,高校中开设戏曲类选秀课的数量也随之提升。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剧艺术大观》,武汉大学的《戏曲审美导论》等。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组织的“昆曲传承计划”落地北京大学,北大以此为契机开设了《经典昆曲欣赏》课,邀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张继青等每周来讲课。这门大家汇集的高水平课程于2016年起被登上慕课平台,许多其他高校的学生也因此具有了学习这门课程的途径。
然而,尽管二十年间戏曲类选秀课程在高校的开设数量有一定提升,但与电影、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选修课规模相比,戏曲类课程的数量还是偏少,教师资源也相对匮乏。此外,目前各高校开设的戏曲类选修课涉及面主要集中于京剧、昆曲等大剧种,课程内容也集中与戏曲基础知识的介绍以及戏曲文化漫谈。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地方戏,很少有课程涉及。由于师资等因素的限制,戏曲实践类课程的数量也较少。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下高校开设戏曲类选秀课程就存在着涉及面较窄,类型不够完备的缺憾。要想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制度与政策的引导,也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共同建立起对戏曲美育价值确认的共识。
三、大学生戏曲审美教育的提升路径
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可戏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有一些高校开设了各种戏曲选修课。但大部分大学生对戏曲知识了解还不够,加之戏曲的表现内容与形式与大学生审美习惯之间存在偏差等原因,戏曲艺术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不够广泛。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戏曲审美教育的水平,以下方向值得关注:
首先,应该进一步扩大戏曲选修课的开设范围,建立系统的戏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国的戏曲教育还较为薄弱。除了少数从小就进入专业戏曲学校进行学习的专业人员之外,面向全民的大众化戏曲教育普遍缺失。学生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都没有机会接触戏曲。大学作为素质教育真正的开展场所,应当有意识的加重戏曲类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通过课程系统而科学的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掌握戏曲的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以正确的方法欣赏戏曲,进而尝试进行简单的戏曲表演。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对当地的地方戏做专题的介绍,形成不同的特色。
其次,高校的戏曲社团应当成为培养年轻戏迷的重要抓手。目前国内已有一些设有戏曲社团,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光裕戏曲社,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梨杏飘香”京剧社,浙江大学戏曲协会等。但总体而言,高校戏曲社团的数量还不够多,社会影响力也不够强。对戏曲社团的培育离不开各高校领导层对戏曲艺术的重视,以及对戏曲社团的财政及人力支持。有了相关的经费保障,社团就有了邀请戏曲名家做客校园,以及专业人士指导戏曲表演的机会。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有话剧团,每年的演出场次从几场到几十场不等,并且还有各类大学生戏剧节、戏剧大赛为这些戏剧社团提供扩大影响力的机会。戏曲社团的发展也完全可以参照这一模式,社团骨干便能想燎原星火一般在大学校园中以最直接的方式传播戏曲的魅力。
最后,应当借力大学生高频接触的强势媒体传播戏曲,培养学生在课堂外欣赏戏曲的兴趣。成长于图像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最广泛的受众,因此,培养大学生对戏曲艺术热情的最有效途径便是制作新颖活泼的电视及互联网戏曲节目,借力这些大学生亲近和喜爱的媒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2008年,上海东方卫视推出了电视戏曲选秀栏目《非常有戏》。“统计数据显示,在《非常有戏》的播出期间,其平均收视率是一般戏曲频道的5~6倍。”3这档节目借鉴了流行的明星真人秀形式,传播了古老戏曲的深刻内涵,不仅获得了老年观众的喜欢,也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观众。为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穿上了时尚的外衣,获得了十分良好的传播效果。2004年,江苏文艺广播旗下的著名戏曲栏目《梨园漫步》推出了“校园票房”板块,邀请大学生戏迷走进演播室与戏曲名家共同评析戏曲,还多次走进高校,举办各类戏曲展演活动。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戏曲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启示。除了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做合理嫁接以外,戏曲艺术的发展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贯穿在戏曲传播的全部环节。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2015-9-15/2017-8-31.
2.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33.
3.焦垣生 胡友笋编.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