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钳制”下的《吝啬鬼》
2019-07-13武汉大学艺术学院430000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430000)
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了法国戏剧的最高峰也是法国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高峰。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新古典主义主导欧洲文学和艺术创作,强调理性、秩序等特性。因此在这个背景下“三一律”得到充分发展。这一时期的戏剧大多受此影响并带有“镣铐”性质的美学意蕴。但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戏剧大家并不太受三一律或诗体的限制。脱离了钳制的戏剧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一、“三一律”下的悲剧与喜剧
大多数文献认为“三一律”最早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被提出的。但事实上后来的“三一律”只不过是从《诗学》中的某些观点延伸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只是说了“行动(即情节)一致”,以及时间以太阳一周为界限(这句话有歧义)。文艺复兴时期对这段话做了过度的阐释并增添了地点一致的内容,形成“三一律”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模式,但由于文艺复兴时期流行莎士比亚式的编剧模式,不太受这一思想左右故未造成很大影响。
新古典主义讲求规矩蝇绳,于是又将有已提出多年的“三一律”思想提出来,并逐渐将其遵从为最高编剧法则。三一律广义上指的是同时同地情节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剧作家们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激情。在内容方面,故事合情合理不能违背社会的善和德。在角色塑造方面,要大方得体,其中喜剧以中下阶层为主。编剧的主旨不能过于出人意料使人震惊。悲剧强调通过引发悲伤和恐惧来达到一定的感情效果。同时在书写上一定要严格遵守“诗体”。相对来说,悲剧要严格遵守这些剧创规则,不符合的则会成为众矢之的。喜剧则有了较大的创作自由。喜剧三大匠之一的莫里哀就不太受“三一律”或诗体的限制。
二、以莫里哀《吝啬鬼》为例的喜剧所带来的艺术创新
提起戏剧大多数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莎士比亚。的确莎士比亚夺得了悲剧领域的桂冠,那么喜剧领域的第一把交椅非莫里哀属。1643年莫里哀创立了显赫剧团但因为无法持续吸引观众上门看戏,剧团开始负债。莫里哀因巨大债务而无力偿还最终两度下狱。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创作《吝啬鬼》积攒了情感深度和社会经验。
《吝啬鬼》虽号称为“大喜剧”即符合古典戏剧规范的五幕诗剧但其写作上却十分自由,不遵从散文体行体且形式自由,兼容闹剧。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尔巴贡是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认为“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他老怕别人算计他的钱,就把一万金币埋在花园里。他想娶年轻姑娘玛丽雅娜,但玛丽雅娜前来相亲时,却与阿巴贡的儿子克莱昂特到花园里去幽会了,原来他俩早已相爱。阿巴贡气得暴跳如雷。又发现埋在花园里的钱丢了,顿时痛不欲生。克莱昂特表示,若能得到玛丽雅娜,保证找到丢失的钱。阿尔巴贡一口答应。原来钱是克莱昂特的仆人偷的而不是乔装佣人的贵族青年偷的,这时法赖尔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公开了他与阿巴贡女儿的恋情。两对年轻人喜结良缘。《吝啬鬼》是是欧洲著名戏剧其艺术创新可粗略的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成功的创造的吝啬鬼阿尔巴贡这一艺术形象
《吝啬鬼》是根据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坛金子》所改编的。在《吝啬鬼》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一坛金子》的痕迹但其实《吝啬鬼》更加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残忍、冷酷的吝啬鬼形象。阿尔巴贡在剧中的主人公地位映射到当时的现实社会中其实就是一个剥削者。他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贪婪和无情的缩影。
很多人会想阿尔巴贡其实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了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可是为什么他还是要如此吝啬呢?阿尔巴贡的人物形象与我国元代剧作家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中的主人公贾仁有很多相似之处。贾仁生活在封建社会,一夜暴富之后他不仅看不起穷人,更变本加厉的剥削自己。并已经达到了一种病态程度。剧中贾仁想吃烤鸭却舍不得花钱就趁店主不注意挝了一把。五个指头都沾上了烤鸭的味道。回家之后立刻让家人给他盛饭来,吃一碗饭,咂一个手指头,吃了四碗饭之后他就在板凳上睡着了。这时一只狗跑过来咂了他一根他没来得及咂的手指,这使他心痛不已,从此一病不起。贾仁的人物性格与阿尔巴贡有着惊人的相似,两者全将自己的享受欲望剥夺,以一种病态的方式来“守”财。这种吝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人性的劣根性。正是这种劣根性才促使阿尔巴贡在自己的世界里愈来愈疯狂。这样看来,脱离了“三一律”所谓的“大方得体”的限制的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会来说会更加鲜活。因此阿尔巴贡成为吝啬鬼的代名词是有其的必然性。
作为一个成功的剥削者阿尔巴贡使“吝啬”成为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吝啬实际上是“贪欲”的一种表现形式,正是这种膨胀的欲望扭曲了人性。他为了省下办嫁妆的钱,逼迫女儿嫁给年近半百的鳏夫;为了赚取丰厚的嫁妆,硬要自己的儿子娶富有的老寡妇,自己却想与自己的儿女年龄相仿的姑娘做继室。尽管如此他还想让她带来一大笔财产。周围的一切人于阿尔巴贡来说都是赚钱的工具,只有钱才是唯一真实可靠并令人着迷的。相比很多吝啬鬼形象阿尔巴贡的吝啬不仅体现在他对别人的损害上还有的就是对自己的近乎病态的“苛刻”。比如:他想娶年轻的姑娘但是自己又舍不得“破财”。他不仅对媒人一毛不拔,对所谓的心上人也是一毛不拔。他的世界里完全没有享受有的只是无尽的对积累金钱的着迷。这其实也是对一类疯狂追求财富的人的高度概括。
莫里哀运用滑稽的手法把“吝啬”烙在了阿尔巴贡的身上,体现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以金钱为生命根本的社会现象。用一种残酷式幽默和冷酷的手法将当时社会上其他的情感描写的十分有悲剧色彩。
2.莫里哀善于运用夸张、矛盾、人物关系等方法营造喜剧性情境
在《吝啬鬼》中我们不难发现莫里哀大量的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冲突明显的人物关系来制造喜剧情景。比如:他会让厨师十个人准备八个人的菜。其中还要搭配一些不对胃口的东西使客人们一吃就饱。但最突出的地方在于通过编制看似符合逻辑但是实际上不合逻辑的特殊冲突和人物关系来强化喜剧效果。比如年过六旬的老年人想要娶花季少女。老年人居然相信少女会只爱他这样的老头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荒诞故事使整个戏剧看起来令人发笑。
莫里哀制造了父亲是儿子的债主、儿子和父亲是情敌,儿子的心上人是父亲的心上人等这样戏剧冲突明显的人物关系,使剧作中的人喜剧性大大加强。这就与我国的讽刺性喜剧在剧作方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其所构建的乖张的人物关系是造笑的主要方法。
除此之外剧作中的语言细节也能让人感受到剧作的荒诞滑稽。莫里哀从阿尔巴贡献的身份出发,他是一个以借高利贷为生的人。在他的生活中运用最多的字应该就是“借”了。可是这一个字并不能带来喜剧效果。因此莫里哀就以阿尔巴贡的人物性格为基础来写台词。比如:他在剧作之中不会说赠你一个早安而会说借你一个早安。从这一句台词我们就可以看出莫里哀的文字语言的精准运用。
三、《吝啬鬼》的悲喜剧性质
莫里哀的创作可以分为闹剧、情节喜剧、喜剧芭蕾、批评性喜剧、风俗道德与个性喜剧五大类但他在每大类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而《吝啬鬼》属于风俗道德与个性喜剧,这一类喜剧也奠定了他在戏剧文学史上的地位。
《吝啬鬼》 表面上是一个喜剧但是从故事内容来看是一个主角动辄就为钱翻脸,视钱财重于生命,最后“穷的只剩下钱”的人伦大悲剧。
《吝啬鬼》其实是摆在喜悲两极之间的一部剧作。侯杰·普朗松从莫里哀编剧的初衷角度出发认同《吝啬鬼》是一部喜剧。剧中的一些打闹场面,特别是假面喜剧的表演套路为不折不扣的闹剧伎俩。而阿尔巴贡的形象如果在悲剧视角来看,一个无尽压榨自己的人一定是病恹恹的毫无生活气息的“活”着的灵魂。但在剧中阿尔巴贡在剧中跑来跑去,揍仆人,打骂儿女。这种种举动都说明他是一个充满能量的人,是一个乐观的生活在自己世界的人。我们可以得出,也许在别人的眼光里我们的行为可能很难以理解但是只要我们自己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并充满希望那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出喜剧。
从另一个角度看《吝啬鬼》的确是一出悲剧。主人公阿尔巴贡是一个极端节省,强迫儿女的人。他不近人情,利益至上,让人反感。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他不过是一个“生病”的老人,他每天都活在被偷的恐惧之中,剧本将他的儿女,仆人等都“等同”为“强盗”。他一再的防备一再的被调笑欺骗骚扰,最终被击倒。他并不是没有值得同情之处。因此他离“惨剧”并不远。
四、总结
本文从“三一律”出发,分析了17世纪产生的新古典主义背景下的悲剧和喜剧。所谓的受到三一律钳制的戏剧其实是以三一律为一个创作准条。在此基础上的创作虽然不会有太出彩的内容但是也不会过于平庸。
又以莫里哀的《吝啬鬼》为代表探讨了离开三一律“钳制”的喜剧所带来的艺术创新。证明了三一律的确会给戏剧带来一定的益处但是如果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灵活的和三一律的优点相结合那么戏剧的创作形式会达到又一高峰,文化内涵会更加富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