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中的传统法文化解读
——以《窦娥冤》为视角
2019-07-13贵州大学法学院550025
(贵州大学法学院 550025)
一、引言
故事可以讲法,法的历史中充满了故事。戏剧《窦娥冤》以公案剧为写作题材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塑造了窦娥正直刚烈,坚贞不屈的女性艺术形象。命运坎坷的弱女子,三岁丧母与父亲四处漂泊、生计艰难,七岁因替父还债被卖与人作童养媳。十七岁的窦娥因丧夫终日满腹闲愁,与婆婆相依为命,原以为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可窦娥冤狱正慢慢滋生。欠债十两纹银的赛卢医心生歹意欲对蔡婆婆灭口逃债,却恰巧被地痞流氓张驴儿救下,张氏父子遂以救命恩人自居堂而皇之入住蔡家。张父之死审理官员桃杌听信张驴儿的一面之词,将窦娥屈打成招、一审定案,窦娥蒙冤受戮酿成千古冤案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法律的野蛮。法律所倡导的公平正义与程序公正的精神内核并未在窦娥案的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正义只不过是当时掌权者的利益权衡问题。戏剧反映了元代社会权力治理下的社会现状与底层人民群众的疾苦,揭示了我国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人民思想观念的影响。深入剖析戏剧故事情节中所折射出的封建社会司法体制下的“有罪推定”、“刑讯逼供”等做法实则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中“人治”、“礼法合一”等传统法文化。
二、冤案缘起
长安一书生名窦天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官运不通。家境困苦、妻子亡故,带着三岁女儿端云漂泊在外、食不果腹,流落至楚州山阳县境内。城内一妇人,人唤蔡婆婆,家中颇有钱财,与年仅八岁的儿子靠放债赚取高额利息过活,穷困潦倒的窦天章曾向其借款,还款日期已至蔡婆婆经多次讨要债款未果,便打起了让窦天章女儿端云的主意,窦天章迫于无奈只好点头应允。端云长大后改名窦娥嫁与蔡婆婆的儿子为妻,婚后两年丈夫因病而死,现与婆婆相亲相依已有三年。一天,蔡婆婆因向赛卢医讨债正命悬一线时被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张氏父子救下,张氏父子听闻蔡婆婆家中境况便威胁其性命要求入住蔡家,蔡婆婆在万般无奈下只好答应张氏父子的要求。
丈夫逝后窦娥常常心绪悠悠,正坐在家中因自己的一世愁苦而怏怏不乐时看见婆婆带着两个陌生人走进家门。窦娥上前询问事情原委,认为婆婆是引狼入室,一番劝说使得蔡婆婆张口结舌、无言以对,面对张驴儿的无礼行为怒火中烧的窦娥将其推倒在地。在僵持几天之后窦娥态度未改,此时张驴儿见蔡婆婆近日染病卧床不起便心生一计,可先将蔡婆婆毒死再逼迫窦娥下嫁,便到赛卢医处讨得一副毒药,假借蔡婆婆想喝羊肚儿汤之名伺机下毒。张父因误食羊肚儿汤而死,张驴儿随即大声嚷嚷将罪名推给窦娥,这时蔡婆婆被吓得心惊胆战、魂不附体,张驴儿见状出言以“官休”或“私休”要挟窦娥顺从仍再次遭拒。随后,三人拉拉扯扯、闹闹嚷嚷地来到楚州府衙门口。
三、冤狱酿成
楚州太守桃杌是个只认金银不认理的贪官,听闻府衙外有人打官司,便立即升堂审案。在审理中桃杌只听信原告张驴儿的一面之辞,敷衍了事的审问几句后便一拍惊堂木,立刻对窦娥施加酷刑。起初被刑罚折磨的窦娥并未向强权低头,仍咬紧牙关忍受刑讯逼供之苦死不招认,后为保护婆婆不受刑讯只得无奈地承认自己毒杀张父的罪名。在窦娥含冤屈招后,唯利是图的桃杌便断定窦娥下毒“药死公公”,一审立即判处窦娥死刑,下令不再复勘,于次日实施刑罚。
次日,窦娥披着长枷,戴着锁链被押解刑场,没来由的触犯法律与不分青红皂白的惨遭刑罚令窦娥触不及防、悲痛万分、悲愤不已,她感慨天地间鬼神怎主持不了正义,此般冤屈本应被清浊分辨,却为何盗跖颜渊?一世困苦的她惨遭横死、两泪涟涟,在临死前还惦记着上朝取应十三年杳无音信的父亲,赴法场典刑仍担忧婆婆身体状况,其孝心可谓感动天地。委实冤情不浅的她在临死前曾发下“血飞白练”、“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三桩誓愿。姑且不考量现代司法审判中采用排除合理怀疑原则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太守桃杌对案件并未调查分析就作出判决的审理态度与现代司法文明中所倡导的程序正义精神相悖,窦娥悲剧的酿成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时司法行政合一与吏治黑暗的社会背景。
四、决疑平反
时光如流,岁月如梭,转眼三年已过,窦娥许下的誓愿竟逐一应验,淮南地区赤地千里,草木枯竭,饿殍遍野,百姓怨声载道,朝廷派窦天章任廉访史到楚州体察下情,惩治贪官污吏。窦天章在进京赴考后职掌刑名、身居高位,曾多次派人回乡寻找女儿端云,可皆因蔡婆婆搬家而音信皆无。他到山阳城后便挑灯夜读案件文卷,年事已高的他在困倦小憩时看到窦娥的冤魂向他告状诉冤,在得知女儿窦娥受尽三推六问、吊拷绷打、法场典刑含冤而终后已是泪眼朦胧,决心要为窦娥平反。次日天明,窦天章就案件存在的疑点查找案卷材料进行复勘,下令拘查张驴儿、赛卢医、蔡婆婆等一干人犯、依法办案不曾耽误片刻。戏剧以楚州前太守桃杌贪赃枉法,刑名建错,永不叙用;张驴儿杀人偿命,依法处死;赛卢医制造毒药致人丧命,永远立军为结局,窦娥的冤情终得以昭雪。
五、传统法文化的现代启示
剧作者以超常的手法揭示了一场由昏官断案所造成的千古奇冤,作者不同于其他悲剧作家那样,不是在描写悲剧过程中加入喜乐内容,从而造成波澜起伏、迂回曲折的反衬效应,而是从头至尾一悲再悲,悲不胜悲。纵观全剧,悲苦、悲惨、悲怆、悲凉,肃杀之气环绕,令读者泪流不止、忿忿不平。悲剧情节的刻画将窦娥等戏剧人物特征及元代社会政治背景进行了艺术性的概括,从侧面展现出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窦娥冤案的细节描写则映射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宽恕戒残、悲悯仁恤的宽宏精神、“亲亲”、“尊尊”等传统家庭的孝道法文化、传统社会礼法合一的思想与奉天敬德的正义精神。
中国古代主要以礼义廉耻、三纲五常等道德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而传统的法文化强调以权力为本位通过设置刑罚制度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因此,在当时的刑事诉讼环境下推行有罪推定原则将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易造成案件事实认定上的错误。封建社会司法体制下,刑事侦查技术落后获取证据难度较大,加之办案官员水平有限因而犯罪嫌疑人有罪的供述对案件的审判具有重要作用。刑讯逼供获取口供则成为古代社会官员办案的首选措施,人治社会下的窦娥在审理之初就被屈打成招判定有罪,有失公正的判决让窦娥惨遭屠戮,窦娥冤狱成为必然。
戏剧《窦娥冤》以窦娥平反昭雪,张驴儿、桃杌等有罪之人受到法律制裁而告终,内容悬疑、情节离奇、寓意深刻,折射出人治社会下的权力行使。从窦娥因太守桃杌枉法裁判蒙冤到因父亲官拜参知政事得以平反,在此过程中就权力本位、正义等传统法文化有所体现。就太守桃杌审理案件的情节描写而言展现了传统的有罪推定原则,但该原则需要与之相应的证据加以佐证,可在剧情中并未涉及。元朝官场贪腐之风盛行,官员枉法裁判冤狱四起,加之封建等级秩序和权力的身份配置,像窦娥这样的底层百姓一旦进入司法程序将孤立无援难以确保司法公正。窦天章为窦娥平反昭雪既体现出戏剧的传奇性特征,又反映了我国的传统清官文化,公正执法、执法严明、惩善扬恶等清官精神正是弱势群体在遭遇不公时的精神寄托。故而,研究《窦娥冤》、《蝴蝶梦》等以公案狱讼为题材的戏剧故事意义重大。
六、结语
戏剧《窦娥冤》抨击社会不公,反映底层百姓疾苦,临刑三愿的故事情节登峰造极,体现了作者关汉卿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与社会责任感。戏剧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既呈现出作者希望执法者审慎办案、公正执法的态度,又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礼法传统文化。挖掘戏剧故事中所蕴含的传统法文化,就法论事、以人说法、借古说今,塑造丰满的戏剧人物形象,从戏剧《窦娥冤》故事情节反思当时的司法程序,得出现代法治应注重程序公正、司法独立的现代启示。窦娥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仅是短暂的一瞬,但窦娥冤案的发生原因、传达的思想及折射出的社会现实却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