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审美价值取向谈国际雕塑的创作途径
——以2018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美术展(雕塑)为例
2019-07-13云南艺术学院650500
(云南艺术学院 650500)
一、形之路
在这次2018年的国际性雕塑展中,不仅充分展现了各区域对材料形式的运用状况,也让我们对雕塑的空间延展形式以及雕塑作品的形式表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1.材料形式的选择
此次国际雕塑展中,每一件作品都给人们带来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优美的形体、生动的表情、有力的律动感,呈现出了新时代雕塑的新形式。罗丹曾说过:“雕刻是凹与凸的艺术,并不是没有光滑润饰的形状。”雕塑,它有它独有的形式灵魂,那些原本冰冷的材质,在艺术家们手中,也能渐渐有了温度。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艺术家们对雕塑材质的探索有了新的发现。这次雕塑展中,除了常见的大理石、玉石外,还有大红酸枝,报纸、金属钉等综合材料的使用。这不仅为雕塑的未来呈现带来了更多可能,也为建筑方面带来了更多助力。
例如印度的《花园里的情侣》,是用红砂石塑造的一对情侣雕像。红砂石,由于胶结物质和风化程度的差异,容易受大气环境的作用崩解破碎,甚至泥化。如今它在装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它具有防潮和吸收噪音的功能,因此它也作为当今新型装饰材料的首选。
歌德曾言道:“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不断地挖掘材料似乎是自然给艺术家们必修的功课,而这又何尝不是人类与自然一直相处的模式呢?伴随着材料世界格局的打开,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妥帖的表达方式。
2.雕塑的空间延展形式
雕塑从最初的浮雕、圆雕、透雕,一步步地突破空间的局限,如今已从三维空间领域跨步到四维空间的范畴。雕塑不用再附庸在建筑、墓碑等,而是有了自己的艺术空间。在这个不断延伸的多维空间里,是雕塑家们对空间形式的探求。伴随着雕塑空间形式的扩大,雕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日益交融,不断产生联系。
展品中,意大利AlessandroCanu的《蜗牛》,方形的底座上呈现的是用卡拉拉大理石塑造的一个抽象的蜗牛形象,静静伫立在蓝天碧野下。卡拉拉大理石产自意大利,其岩石独有的浅灰色丝纹、点纹以及细粒让蜗牛的纹路浑然天成。
蜗牛光滑的躯壳反射的是太阳的光辉。在室内,它可能就是一个有趣的摆件。蜗牛,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便是渺小、缓慢,把它做成雕塑,放在大自然下,它是那么微乎其微。就像人与自然一样。
孙国娟的《镜子中的光阴》,一个典型的户外雕塑,用钢铁打造的一把把巨型镜子,扎根于人们回家的土壤,那似方似圆的镂空轮廓,像是用天做成的镜子,望眼欲穿,总能让人轻易地牵扯出无尽的时光回忆。
KamenTanev的《创世纪》,是由石膏组成的3个球体相互拉扯。这是力与力之间的平衡制约,其采用抽象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宇宙变化的空间实质。
以上作品,让我们发现,雕塑相对绘画艺术,有其独立的空间延展性。雕塑家用室外的自然为景,努力探索人文、自然甚至宇宙的界限,也让雕塑有了更广阔的创作、发展、传达空间。《戴帆理念》中提到:“构造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意象与空间的机制的意象。在结构上有着严格的内在发展线索,对空间的感觉——逻辑与思想的概念——这两个系列之间形成一种开放的关联,表现出一种新的意义。空间并没有因为自己构造“思想——意象”的探索沦为概念的附属品,相反,它用自己的运动构造了一种在空间中创造的“具体的思想”,一种思想的空间。”
3.作品的形式表现
雕塑作品是自然的缩影,是大自然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自然变化的结果。雕塑家们用夸张、抽象、变化等多种表现手法,用雕塑的形式来展现他们情感宇宙的一角。
作品中来自马来西亚的《信仰的肩膀》,不由得让人想起牛顿给胡克的信中曾写道的:“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该作品采用的是夸张的形式表现,塑造的是一个巨大的半身人体,其肩膀被刻意夸大拉长,使以小人坐躺其上。巨人庞大的身躯,用青瓷釉上色而成,像座高耸如云的大山,颜色不均,似巨人为求得真理一路上艰辛的具体表现。正如现代绘画大师马蒂斯所说:“假如形是精神的东西,那么色彩就是感情,首先是要画形,然后孕育精神,往精神中导入色彩。”那凹进去的多个方形洞口,象征着千疮百孔的身躯。衣服上崎岖蜿蜒的线条,宛如一层层险峻陡峭的阶梯,鼓励人们勇敢地奋力攀登。
此次展览的艺术作品,形式表现多样,除夸张,还有抽象、对比、组合等,另外越来越多的雕塑家开始注重雕塑表面的色彩处理,想使雕塑视觉更加丰富,打破单一,以使作品更具情感性和生命力。雕塑艺术的发展,除了对造型细节的把控,艺术表现的学习,还应该注重色彩与情感的结合,来赋予作品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给予观众更加直观有效的情感体验。
二、文之路
文之路,文而化之。新时代下的雕塑早已不再是供人把玩、欣赏的艺术品,而是拥有文化内涵的载体,艺术作品要反映其文化属性。如今,有很多艺术家只顾不断追求新型材料,而遗忘了艺术根植于文化,文化是艺术的本源。在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美术展(雕塑)这样一个国际的雕塑艺术交流平台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开放性的多元文化、当下文化视角。各国艺术家们,将他们想要表现的文化,用他们手中的作品(雕塑)化之。这不仅让观众们享受着艺术带来的独特审美体验,同时也深深地让人们沉思文化的发展之路。
1.多元的艺术文化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艺术文化也变得多元,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积极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寻求发展。在此次雕塑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宗教的信仰,如尼泊尔的《仙人之宗教生活》以及传达中国禅宗文化的《赵州禅风》等。钟飙谈到“本土化生长在全球化之中,它们并不是矛盾的对立体,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每个局部的本土能不能真正溶入全球的整体,并不仅是地域文化寻求国际接轨的问题,更是全球化主动架构多元共生格局的需求。”
李彗星的《大圆镜智》,是一个小巧玲珑的修行者从内心层面放大的作品,躯体虽小,但心中有佛,光芒万丈。在这样一个具有佛教思想的作品里,我们能读到的不仅仅是对信仰的一种虔诚,更重要的是佛教文化带给人们智慧的繁衍,顿悟、开明。佛教文化扎根于地域文化,但其文化的智慧应是全球化共享。
文而化之,以艺术形式将其展现,通俗易懂、趣味无穷。而艺术文化之间的碰撞,就像拥有一股魔力一般,能使其更具活力。艺术文化无论出自哪一地域,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2.当下文化视角
文之路,文而化之。此次的国际性雕塑展中,一些艺术家们将雕塑作品聚焦当下文化视角。他们用对生活敏锐的嗅觉感知周围文化的变化。
例如城市发展到一定进程时,便会出现城市化现象。在査志源《农村城市化》的作品中,他用树脂做成的人物群像,有老有少,共享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喜悦。
孙思舟的《小城往事》,用玻璃钢塑造的4位穿着旗袍的娇柔女子,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相伴,无不带着作者对小城往事的浓浓记忆。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高楼建筑比比皆是,人们在追求高效发展速度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那些具有传统历史、故事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该艺术家用艺术作品的力量向世人再次展现了它的精彩。
吕丽蓉的《慰安魂》,是一个时代沉痛的烙印,那些受到伤害、折磨、凌辱的冤魂,不应该被人们如今的幸福生活而遗忘。这件作品就像警钟一样时时刻刻地提醒着人们,当年人性的缺德残暴,即使在和平年代,依旧值得我们深深反思。梅迪纳曾形象地说道:“艺术作品的力量在于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见证的手段。”
在这次的国际性雕塑展中,我们看到了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们已积极地将创作视角转向农村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的遗留问题等。他们用艺术语言发声,将文化视角概括化、提炼化、创作化,更易于读者感知、理解、引发共鸣。
三、思之路
艺术的创作需要思考,需要学习。在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美术展(雕塑)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积极融入,不仅让文化艺术呈现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态的融合。在民族艺术的发展之路中,也为我们带来了思想之路。
1.天马行空之思
对于未来,我们需要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刘磊的《造梦系列》,用铅笔、铅皮、课桌,打造的一排桌椅,把人们一秒带到学生时代。那些用桌子做底座的人物半身像,个个造型迥异,头部不同的戏剧性装饰,象征着每个人以后不同的未来。王亚倩《小小的我》,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坐于一条大鱼之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遨游天际。吴心仪的《白日捉梦》,把人体分割开来,又再次重新组合、有机摆放,极具创意性和趣味性。
他们的作品就像初生的太阳,异想天开,充满活力与朝气。这些天马行空的青年艺术家,挥洒着他们轻狂的青春,让我们耳目一新。那些对未来肆无忌惮的猜想以及那些超现实可爱的幻想,通过艺术形式将虚无缥缈的想法转化为现实,是艺术特有的魅力。此次展览,强调时代共融,艺术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一些新的创造性表现。未来需要年轻一代的探索,去开辟新的航路。智慧如天马行空的优秀人才,他们的勇敢创作是能感染人的。作为学校、社会应多鼓励他们自由创作,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为雕塑甚至世界未来增添活力。此外,对于民族艺术之路的探索,我们也需要发扬天马行空之思,让更多新鲜血液注入进来。
2.民族精神传承之思
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民族精神的传承。民族精神对于人类世界的意义非凡,没有它,我们目前的社会体制会顷刻瓦解,没有它,我们的文明从一开始便将无法延续。艺术除了在艺术技法上传承出新外,关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应该多思考。
候旭军的《舍己为人》,是一位女性坚定地背着背上的人。舍己为人,是当今时代弘扬的精神。很多人一生都是不停地在为自己考虑,更不用说舍己为人。“舍己”需要勇气,更需要担当。
滕华飞的《善.念》,展示的一个僧人面对一只张牙舞爪的螳螂,依旧心境平和。螳螂虽小,不足为提,但像这样的小麻烦积攒多了,人难免也会烦躁。在繁杂的社会里,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类似螳螂一样的小麻烦或者小人。但我们依旧要执以善念,护心前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顾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善感之,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静享安乐。
董绪兴的《风雨同舟》,哪怕风雨缠绵萧瑟,我们始终同舟共济。以及魏杨博文的《民族火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像星星之火,不断传递,可以燎原。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无论是对民族图强的呐喊,对民族力量的凝聚,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还是对国家形象的构建,百年来的中国主题性雕塑均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优秀的精神,无论是舍己为人、保持善念还是其他,都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源泉。民族艺术,不仅要发扬民族文化,更应该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传承民族精神。
3.全球现象之思
艺术是社会现象经过创造的部分呈现;反过来,社会要受到艺术的创造性的影响被再次塑造。社会向艺术提供素材,艺术向社会提供思考。在这次的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美术展(雕塑)中,有不少作品引发全球现象之思。
《凝望》,是用玛瑙做的骷髅头对视着电脑屏幕探出头的青年头像。进入信息时代,似乎每个人都与电子产品的联系变得不可分割。不得不说,电子科技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让人类对其更加依赖,而这结果可能是人类的身体素质的下降,各种病痛的缠绕。以及人类世界完全虚拟化,日常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慢慢地,就像《陌》中,个个沦为行尸走肉的陌生人。《90后状态系列》更是社会90后的真实写照。懒散、迷茫,恨不得能与沙发融为一体。
此次展览,除了一些作品诱发我们对当今全球人类的生活现象之思,也让我们格外关注了全球的生态现象。如《最后一块土地》,作者用树脂雕刻了一个双手合掌、默默祈祷的小孩和一个垂头无助的企鹅,他们站在唯一一块小得可怜的冰块上。在全球逐渐变暖的情境下,艺术家将视角转向人们可能不久的将来,将那样一个充满悲凉的场景呈现给大家,对于观众而言,是多么的震撼。
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艺术生态的三大美学特征下,雕塑作品也开始推崇回归自然、亲和自然的“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方式。这不仅更新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方法,强调高效、环保、互动和深度,也呼应了人类对于生命本能的渴求,以实现物质与精神上的积极追求。《天鹅》《盛宴》《灰烬》……都能让我们从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角度去反思全球现象。茨威格曾说道:“人民不应当觉得自己只是闯入一个思想陌生的世界的客人,而应当在这种艺术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力量。”艺术即是人民的引路人,而艺术家们的思想将决定他们创作出怎样的艺术。
四、结语
在云南昆明举办的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美术展(雕塑)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仅让我们对雕塑艺术的发展变化、精神理念、语言特征、材料转换、观念形态等进行了梳理和检视。也让我们在民族艺术的发展道路中看到了“形之路”“文之路”“思之路”。民族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不断探索“形之路”,也要拥有开阔的胸襟,求同存异。在“文之路”上要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更加深入地关注当下文化视角,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文化现象表面。在“思之路”上,积极发扬天马行空之思,传承民族精神之思,关注全球现象之思。要勇于用艺术手段将一些现象的本质剖析给世人。因为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区别于一般的信息文字,能让读者更轻易地放下戒备去接近。
此次云南作为西南边陲,积极将雕塑艺术辐射到南亚、东南亚及世界各地。虽然观众可能一时看不清展览的全局,但是整个展览的内容注定了这是一个需要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过程。而使人们能够从各个层面进行的反思、领悟,也是这个过程所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