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千夫指”?
——兼论鲁迅的斗争精神
2019-07-13宁夏彭阳县第一中学756599
(宁夏彭阳县第一中学 756599)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即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其中指出:“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从而号召全党和一切文艺工作者,要向鲁迅先生学习。这两句诗,就是鲁迅先生的诗作《自嘲》中的诗句。鲁迅的这首诗是作于1932年10月的。据《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记载:“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此条幅即为本诗。诗后还有跋语云:“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是说当时郁达夫请客,柳亚子先生也在场,鲁迅先生即席挥毫,做成此诗,送给柳亚子。说明这首诗最早是写给柳亚子先生的。全诗如下: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如果撇开时代背景,单从字面来理解,全诗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已经交了华盖倒霉运,还能再希求什么呢?我独自躺在床上还没有来得及翻身,就已经碰破了头。出门在外,走在街道上,就要低低地拉下破帽,遮住脸面,生怕被人瞧见,从而招来横祸;平时行为就好像是坐在装了酒的漏船上,在河流中心摇摇晃晃,随时都有没顶的危险。我时时横着眉头,冷漠地面对众多敌人的指责咒骂,却宁愿像一只低头的老黄牛,甘心情愿地让孩子们骑着或牵着。如今面对炎凉的世态,我最好还是躲进我的小楼房里,成就自己的一统天下,管他外面的世事如何变化,皆与我无关,我一概不闻不问。
对于诗中的后两句,以具有大无畏斗争精神的鲁迅先生的个性,自然不是“实话”了,因为是“自嘲”,其实说的是反话。鲁迅先生本是战斗的急先锋,对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以及反动派对自己的攻击,他是不可能“不闻不问”的。对于本诗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这里不作过多的分析。今人的论述颇丰,相信大家也早已熟知。诗中“孺子牛”一语,典出《左传》,也不赘述。鲁迅很疼爱自己的儿子海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就曾谈到过为了孩子而“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他还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证明他是甘心情愿做“人民大众的‘牛’”的。
那么诗中的“千夫指”一语,作何解释?这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人认为,因为此典出自《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是说当时的高安侯董贤,以谄媚而受宠,贪污腐败,却又多次升迁,而遭百姓怨恨,于是大臣王嘉上书皇上和太后,历数董贤罪过,指出其行为让人“为之寒心”,希望皇上用心省察。因此自然就得出结论,所谓“千夫所指”,就是千人所指责、咒骂,那当然就是坏人、敌人了。那么,其中的“千夫”就是指人民大众了。
但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既然“千夫指”是指人民大众的指责、咒骂,那何以让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呢?鲁迅是不可能与人民为敌的吧。然而有人认为,“千夫指”其实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就是千夫所指骂的敌人。所以鲁迅所面对的正是这样的敌人,而不是面对千人的指骂。这种解释似乎还说得过去。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
再让我们来看看鲁迅诗歌的权威注释者、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的解读:
“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鲁迅诗歌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周先生认为“千夫”就指的是敌人,而不是如“千人所指”中所说的“千人”指群众。鲁迅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前小序语)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接着说:“‘千夫’在这里就是指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所以周先生的解读也接着说:“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看来“千夫指”不是敌人,而“千夫”才是敌人。前面已说过,鲁迅这首诗作于1932年。当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已两年了。革命文艺界在鲁迅的领导下,不断地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而鲁迅,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毛泽东语),无疑是站在队伍的最前端的。他用投枪、匕首般的文笔和敌人作战,自然会引来无数反动文人的攻击。他们给鲁迅强加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所以说他被“千夫”所攻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这里的“指”是什么意思呢?大多数解释都是指责、咒骂、谩骂等。上述周先生就说:“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在这里周先生将“指”解释为“指点”,到底对不对呢?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是合理的,但也只是明其然而不明所以然。为什么对“千夫指”的解释众说纷纭,而又模糊不清,其关键是忽略了一点,即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根据律诗的格律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是对仗的。而“横眉”一联处于本诗的颈联位置,正好是应该对仗的一联。“横眉冷对”对“俯首甘为”,都是状语加动词的偏正结构形式,而且平仄相对,这没有问题。要注意,这里说的是“横眉冷对”,对谁呢?对敌人。是“横眉”而不是“竖眉”,是“冷对”而不是“怒对”,说明鲁迅先生对一切反动派的攻击、谩骂不屑一顾,是带有蔑视的意味的。再回过来看,“千夫指”也要对“孺子牛”的。根据对偶的要求,相同位置的词语,不但平仄相对,结构相同,而且词性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牛”的词性是名词,平声,那么仄声的“指”就应该是名词或者代词了,而不是动词性质的指点或指责了。那“指”是什么呢?就是名词性的手指、指头了。试想,众多的敌人伸出食指对着你,那当然就是在指责、谩骂了。所以,“千夫指”就是“千夫”的手指,再引申为“千夫”的指责,即众多敌人的指责,这样就顺理成章了。
鲁迅先生是爱憎分明的。他对敌人,是“横眉冷对”,而对人民大众,则“甘为孺子牛”。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继续谈道:“‘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今天,我们重读鲁迅先生的这首《自嘲》诗,不由得对先生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毛泽东《论鲁迅》一文对“鲁迅精神”的概括)产生由衷的敬佩。特别是鲁迅的斗争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才是“民族魂”的根本内涵。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