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知情意行” 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

2019-07-12刘晓艳

兵团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党员干部

[摘要]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当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总体向好,但在部分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动摇和缺失的问题。从心理结构要素看,认知模糊、情感淡漠疏离、意志的缺乏和行为的失范是造成理想信念动摇和缺失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夯实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激发理想信念的动力源泉、筑牢理想信念的保障、把握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构建“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心理机制,是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知情意行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3—0078—05

[作者简介]刘晓艳,女,硕士研究生,池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理想信念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是共产党人战胜艰难险阻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使命更需要理想信念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1]在此背景下,了解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现状,探讨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路径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必要。

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现状分析

围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这个主题,我们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对市委党校3个主体班的学员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共有125名学员参与,主要是县处级和科级领导干部,其中113名学员完成了问卷,12名学员没有完成问卷,参与率为90%。完成问卷的学员中男性87人,女性26人;党龄在5年以下的2人,6—10年的8人,11—15年的19人,16年以上的84人。考虑到本次调研样本数量不多,因此,在网络问卷调研的同时,辅之以座谈交流、访谈和参阅文献的方法,尽量弥补不足,以增强调研情况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总体向好

从总体看,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状况是积极健康的,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党员意识淡薄的现象,已经受到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也围绕党员意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调研中,有25%的受访者认为党员意识淡薄的现象有了很大改变,73%的人认为有所改变。在调研和座谈中,有超过95%的党员干部普遍认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有87.5%的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为共产党人的共同信仰非常坚定,说明党员领导干部对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绝大多数是有明确认知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能够正确对待利益得失,工作尽职尽责,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发挥了坚强有力的骨干作用。

(二)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缺失

尽管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积极向上的,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8900多万党员中,大约有97%以上的是解放以后入党的,不足3%的党员是解放以前入党的。解放以前和解放以后入黨的区别在于解放以前入党的党员可以说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理想信念比较坚定。解放以后入党的党员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经过真正的党性锻炼,理想信念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动摇或缺失。在受访的党员干部中,有5%的认为当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现象非常严重,71%的认为比较严重,19%的认为一般,只有5%的认为当前理想信念缺失现象不严重。这说明大家普遍认同当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的现状。而理想信念的缺失在现实中的主要表现,按照调研结果的先后顺序分别是脱离群众、享乐主义盛行、政治纪律松懈、以权谋私、封建迷信和腐化堕落。这些表现在现实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这些现象一旦呈蔓延之势,就会葬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绝不是危言耸听。因此,对于是否应该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有99%的人都认为很有必要。这些数据表明,广大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缺失现象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心理结构要素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表明,人类一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都必定要和个体的精神和心理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除了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外,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认知模糊

认知是信仰发生的基础,其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或“什么事实”的问题。“共产党员”,从其名称上看,顾名思义就是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共同理想的先进组织的成员,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首先就要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认识工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认识和不懈追求上。理想信念只有被正确认识理解,才能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但在当下,思想政治理论由于不能及时跟进实践的发展,缺乏应有的解释力。当面对部分党员干部的一些思想困惑问题时,思想政治工作却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说服力和引领力。所以,不少共产党员对于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的认知是模糊和表面化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老调重弹,有人认为产生于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现在再提马克思主义完全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共产主义渺茫论”沉渣泛起,一些人存在所谓“共产主义渺茫论”的模糊认识,甚至还有人认为“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面对我们独立自主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部分党员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对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还存在疑惑。因此,如果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的,就会导致认知偏差或错误认知,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排斥情绪,以致改变原有的理想信念。

(二)情感淡漠疏离

无论是人的普通情感抑或是具有特殊价值意义的道德情感,都是人们实践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在调研中发现,虽然有超过95%的党员干部普遍认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但同时也有近10%的党员干部对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会感觉不好意思或无所谓,这就反映出党员干部对党的情感认同不同程度的缺失。对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可以促进党员干部调整自身的认知模式,积极接受党的理想信念的相关知识,并自觉内化为个体意识。然而,当前在和平时期长期执政的情况下,一些党员在当初入党时他们入党的目的不是认同党的宗旨与理想,不是为人民谋利益,而是为了自己个人利益。一小部分党员和干部在工作上表面服从组织,表面服从工作安排,而实际工作起来却是阳奉阴违,甚至不作为,唱反调,背后煽阴风捣鬼火,唯恐天下不乱。这些人说到底就是感情上和组织不亲,感情上不信赖组织。当然,部分基层组织对党员情感需求关注不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情感缺失,再加上平时的工作中对党员的关怀和帮助不够,让少数党员缺乏荣誉感和归属感,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动摇其对党组织的情感认同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

(三)缺乏坚定的意志

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坚定的意志是认知和情感的升华,它可以产生和维持形成坚定理想信念行为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一方面可以帮助党员干部克服在坚定理想信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党员干部自觉抵制、改造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模糊的认知以及在其基础上的情感的淡漠疏离必然会导致意志力的缺乏,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背离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的行为。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党员干部的腐败案件可以看出,其违法乱纪的深层原因常常是从丧失信念、意志涣散开始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重视意志、信念,正是清醒认识到坚强意志对于革命和建设的正面作用。但当前无限广阔的网络空间,不断消减党性教育的影响力,再加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一些党员党员意识淡漠,革命意志销蚀,面对金钱和权色,不能洁身自好,面对困难和问题,畏首畏尾,停滞不前,从而动摇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四)部分党员的行为失范

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终结和外显,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既要把理想信念内化为自身思想意识,更要在实践中践行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内化和外化的能动统一,二者相互促进。即对理想信念的科学认知、情感认同和坚强意志,会支持和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行为,同时正确行为也会反过来促进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的科学认知和情感认同。

因此,全体党员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应做到知行合一、真正身体力行,为社会做出好的表率。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失范行为,严重破坏了党内的政治生态,不仅使党员缺少先锋队的人格力量,还在更大程度上使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的认知、认同和坚守,甚至还会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权威。

三、坚持“知情意行”统一,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

(一)认知明理:夯实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

一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解放事业的生动实践,分析了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自身矛盾和必然灭亡的命运,开创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并且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虚弱的浪漫主义的批判,而是在占有现代文明的基础之上的批判,并在批判中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文明的可能性——实现共产主义。在马克思看来,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不是抽象的,是一种不断地改变现状,又不断地超越现状的实践批判运动,是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价值诉求。同时他们也强调,实现共产主义在实践中将会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按其成熟程度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因此,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具有其历史合理性。[2]

二要創新以认知为导向的理想信念教育阵地。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教育内容枯燥、教育设计不合理,方法落后、内容脱离实际和施教者问题等影响和制约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创新各级党校、各级党组织的主阵地建设。结合当前党员干部的认知特点和时代特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改进传统的工作方法,有的放矢地采取专题解读、专题调研、座谈交流、党组织活动以及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坚持深层次学习,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师资上注重施教者素质能力的提升,加大名师培养吸收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精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家。帮助党员干部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始终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性看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把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避免把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尽如人意的东西简单归咎于马克思主义。其次,要创建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平台。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创新传统教育阵地,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党员干部的需求习惯,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创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新平台,与传统教育阵地“错位互补”。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直观性、手机终端的快捷性、互联网络的交互性等传输优势,构建“三网合一、中心统揽、资源共享、全域覆盖”的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网络,为党员干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渠道。当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育内容和方法,善于运用网络语言,积极回应现实热点,做好正面舆论引导,切忌生硬,努力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以知促情:激发理想信念的动力源泉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3]情感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因此,以知促情,培养党员干部的情感认同就是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动力源泉。

首先,以共产党人的使命感激发情感认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在加入党组织时,我们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可以说,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展开的。中国共产党历经各种艰难险阻,从一个只有数十人的政党发展壮大为世界第一大政党,并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就有共产党人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强烈认同以及为此而付出的巨大努力甚至是牺牲。党员干部对自己所肩负的光荣使命要有一种明确的主体意识,要自觉做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用对共产党人的使命的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作为强大动力,去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让忠诚履责成为一种自觉,让服务群众成为一种应该,让无私奉献成为一种骄傲,让“为民为党”的使命感推动党员干部不断前行。

其次,以对组织的归属感承载情感认同。对组织的归属感指的是党员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是情感认同的重要支柱。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党建工作渗透、融合到各项工作中,在加强本单位的全面工作中树立威信,切实改变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感不强的现状,让组织成为党员干部的“靠山”。另一方面,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健全人文关怀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加强正向激励制度建设,倡导严管即厚爱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切实做到帮助党员干部解疑答惑、解困帮难,让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从而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进党员干部对党的感情。

最后,以正当利益的引导凝聚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农民之所以愿意投身革命,主要是启发了他们的阶级觉悟,使他们认识到了旧制度的不合理,甚至是教唱革命歌曲,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这些对于革命的组织动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土地革命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同时具有道德人、组织人、政治人、经济人的四重属性,除了要承担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外,也有着维持自己生存发展的正当利益需要。因此,我们一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形成全党尊重保障党员正当利益的工作导向。在全党营造一种宽松的党员利益诉求体制环境,疏通党员利益诉求渠道,健全党员利益需求的表达机制。二要善于从利益动因上来分析党员干部思想变化,把正确的思想引导同关心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层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从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现实利益入手,把关注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及长远利益和积极探索维护个体的正当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坚决反对过分强调个人物质经济利益,惩处超越法律和政策规定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的行为。

(三)情意相融:筑牢理想信念的保障

没有形成对事物的基本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意志。认识和情感上的升华,更强调在实践追求上的坚强意志。

第一,在坚守道德高线中培养坚强意志。如果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大厦,那么道德就是大厦的基础。刘少奇曾强调:“我们的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美德。”共产党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意识,“在思想、言论、行动上严格地约束自己”[5]。因此,党员干部要勤学善思中注重立德,锤炼坚强党性,努力形成对党绝对忠诚、为民担当尽责、戒贪止欲、克己奉公等向善的道德意愿和情感,树立正确道德责任,占領道义的高地。同时更要在实践中修德、践德,提高党员干部道德实践能力特别是自觉践行能力,加强道德自律,充分发挥道德的教育调节、教育功能,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在实践中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筑牢道德防线,从而形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6]。促进形成积极践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坚强意志。

第二,在坚守纪律底线中倍增意志力。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要历经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更长的时间,需要数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而要完成党在每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光靠道德觉悟不够,必须用纪律保障党的意志和行动统一。首先,全体党员要进一步强化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把规矩和纪律挺在最前面,知敬畏,时刻紧绷纪律意识这根弦。时时刻刻对纪律底线怀有敬畏之心,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时刻牢记越过底线的严重后果,始终警醒自己坚守纪律底线。其次,要把党的纪律要求内化于心。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把相关纪律要求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其精神实质。最后,要真正把纪律要求外化于行,自觉用党规党纪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从当下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纪律要求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守,转化为行动的坚强意志。

(四)以意促行: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

列宁强调,理想信念不能“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要求广大党员参加共产主义星期六这样的实践活动。[7]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关键还需要党员干部把对理想信念的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日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

第一,树立理想信念的实践标尺。理想信念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内敛性,在现实生活中不易识别。尤其是在当今和平年代,对理想信念的检验虽不像战争年代那样,但依然可以分出优劣高低。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把理想信念具体化、显性化,把标准立起来,以便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和参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衡量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状况的客观标准——“四个能否”。这“四个能否”把看似虚无缥缈的理想信念赋予了一个可以操作、可以效仿的有形标准,也是人们在言行中判断共产党人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一把标尺。共产党员应该以“四个能否”为标准,以实际的行动来积极践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第二,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宣传,理想信念只有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才有真正的意义。刘少奇曾指出:“我们共产党员,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际的工作实绩。”[8]因此,党员干部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在行动中实干担当。在决策部署立足实干,注重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意愿,做到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在工作中要以实干推进工作,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做实事、求实效,大力发扬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立足岗位,坚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在工作学习中把握规律、增强本领,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努力把会上定的、纸上写的、向群众承诺的,都变成群众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效果,真正担当作为。

当然,“知情意行”各要素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知情意行”心理结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多维的网状的互动作用,因此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必须注重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知情意行”诸要素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2.

[2]姚桓,吴桂韩.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基于政治社会化视角[J].理论探索,2011(4):46-49.

[3]沈建华.基于心理过程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下),2015(3):39-4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李兰芬.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述要[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245.

[6][8]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33、128.

[7]张红锋,黄海蓉,张安.列宁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途径及其启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3):44-49.

责任编辑:张洋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党员干部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革命理想高于天
党员干部之“三不”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中国梦”视域下的青年理想信念
家属上阵监督廉洁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