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创新
2019-07-12郑兰琴孙巍张定文
郑兰琴 孙巍 张定文
【摘要】 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教与学的变革与创新,然而如何让技术更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的创新仍然是实践者与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首席学习官Joseph South教授分享了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创新的案例、并归纳了其与之相关的独到观点。他认为,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创新的关键包括四条原理:第一,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技术放在第二位;第二,帮助学习者成为技术的创造者而非消费者;第三,帮助学习者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第四,培训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另外,Joseph South教授还分享了政府、学校、教师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创新的主要责任,他并指出,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人们持有的不同价值观;而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合理地利用技术。最后Joseph South教授还为如何发展教育技术和开展学术研究提出了宝贵建议。
【关键词】 技术;创新;教与学;教育技术;国际教育技术协会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9)5-0069-07
Joseph South教授是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elogy in Education, ISTE)首席学习官,曾担任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主任及美国教育部长的顾问。他是致力于实证研究转型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战略领导者,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政策,建立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协助美国州和地方教育领导人向数字化学习过渡,帮助学区扩大公开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等,并促成各方合作培育健康的科技创业者和创新者生态系统。本次访谈围绕“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创新”这一主题,呈现了Joseph South教授对该主题的独到观点和相关案例以及他在ISTE和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工作的经验。此外,Joseph South教授还介绍了美国教育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并对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宝贵建议。本次访谈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创新,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从而促进中国教育技术领域的蓬勃发展。
一、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创新
访谈者:近几年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寻如何有效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创新,您对此有何看法?利用技术有效促进教与学创新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此外,您认为新型的教学法有哪些?
Joseph South:在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创新方面,我认为有以下四条原则。第一,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技术放在第二位。人们对于新技术、新媒体总是感到非常兴奋,所以常常去购买许多新型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在学校中往往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人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使用。当我们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时,首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再考虑如何利用技术来实现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技术。第二,帮助学习者成为技术的创造者而非消费者。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是技术的消费者,他们喜欢利用各种媒体看看视频、听听音乐或者读读电子图书等,其实这种方式并没有充分利用技术的潜力。如果期望利用技术对教与学产生理想的促進作用,我们需要帮助学习者从技术消费者转变为技术应用的创造者,帮助他们利用技术进行创新与创造。第三,帮助学习者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在数字时代,所有公民都应该具有正确使用工具的意识(Linnell, M., 2014)。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习者利用技术完成有益于他人的任务,并鼓励他们尝试利用技术改变世界。第四,培训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技术本身并不能改变教或者学,技术仅仅是“加速器”而已,它可以使我们更加高效、快捷地完成任务。使用者才是最终决定如何利用技术变革教与学的关键要素。比如,学习者想要画一幅画,用纸笔画和用电脑画没有什么区别,用电脑画画并没有变革教与学。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工具的变换当作教学革新。因此,我们需要培训教育者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教与学的创新。
我认为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需要转变观念。很多教师认为技术仅仅是工具而已,在教学过程中技术和教学并没有有机融合在一起。因此,教师需要把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并达到创新的程度,这要求教师首先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把技术有机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二,把技术工具和教学法紧密结合。仅仅依靠技术并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只有通过教学法的变革并结合技术的支持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第三,教师需要掌握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TPACK)框架中提出的七类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Mishra, P., & Koehler, M. J., 2006)。欠缺某一方面的知识都会影响整体的实施效果。第四,利用技术进行教与学创新的同时,需要考虑情境。这里的情境不仅包括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语言技能、家庭背景等,还包括软硬件环境、班级的文化氛围、教学的场景等。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情境的复杂性和各种要素的协同作用。第五,政府、学校领导、教师关系网络也是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创新的重要因素。首先,政府部门需要提供基础设施,比如无线网络的搭建、最新的设备的配备等。其次,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并与教师共同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创新。最后,教师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与同行交流学习、协同备课和教研有助于产生创新的想法。
目前新型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等。虽然我们已经熟知这些方法,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考虑如何把技术和这些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种理念不是从领域知识开始,而是不管教什么内容,始终以学生为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以及能为学生提供什么帮助,并尽力使教学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另外,协作学习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法。当今社会里,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知道什么,而是一个群体知道什么、能完成什么任务。很多产品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协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效解决问题。
访谈者:我们了解到ISTE的使命旨在激发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创新。您能否分享ISTE在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创新方面的例子?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也不断尝试将技术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并实现创新,您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利用技术促进个性化学习呢?
Joseph South:关于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创新,的确存在很多可能性。这里我举几个ISTE利用技术变革教与学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所中学的老师引导学生利用3D打印机制作假手,并赠送给失去双手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应用技术以及如何设计作品,同时也切实帮助了那些有困难的同学。第二个例子是一所学校的学生学习开发APP 。当这些学生们走进当地的社区后,发现人们对APP有需求并能获利。于是他们通过学习如何设计并开发APP进而帮助社区中需要帮助的人。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通过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亲身尝试利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利用技术创造产品。第三个例子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群学生与非洲的学生利用Skype远程交流,帮助非洲的学生设计更加高效且能减少污染的炉子。他们协同工作,最终共同解决问题。尽管加利福尼亚的学生可能从来没有去过非洲,但是信息通信技术使他们能够与远在非洲的学生进行交流。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者能够利用简单的技术手段比如Skype创新教学方式,而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只能教学生枯燥的文化或者设计原理。我想,这些例子可以充分体现如何把技术和教学法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创新。
提到个性化,我认为最不公平的事情就是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每个人,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因此,要实现个性化,就需要为每个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这才是公平的方式。实现个性化的方式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合理布置教室,不同的区域可以用来满足不同的教学目的,专门进行自主学习,或用来小组学习,或进行一对一指导。如果布置得合理,这将增加学生与教师相处的时间,从而教师有可能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的关注。另外,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以有效促进公平(Johnson, A. M., Reisslein, J., & Reisslein, M., 2015; Narciss, S., et al., 2014)。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技术开展形成性评价和个性化反馈。如果教师在学期末才组织学生考试,这时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已经太晚了,特别是如果采用传统纸笔测试的方式,那势必存在更多局限性(Henderson, Michael, Phillips, & Michael, 2015)。然而,如果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及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从而有可能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访谈者: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参与设计和实施等,您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学校、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什么?怎样确保学校和老师承担好这些责任呢?
Joseph South:對于政府而言,我认为首先应提供基础设施。有些基础设施对学校来说太昂贵所以难以承担,政府却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其次,政府应该确保教育者接受他们所需要的培训。不幸的是,政府在进行教师培训时常常不使用技术,因此教师仍然学不到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教学。所以,政府应该把有效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列入职前教师毕业考核的范围。我认为这是政府应该承担的两个最重要的责任。政府还有一个责任就是确保学校能平等地获得技术和培训。很多时候,一些农村地区或者贫困的学校容易被忽略,政府需要权衡各种资源并合理配置,确保最需要这些资源的学生和教育者能够获取所需资源。众所周知,资源的匮乏或丰富往往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业的成功与否。政府应当努力推动资源分配方面的公平实践。
对于学校而言,首要的责任是确保学生的安全并保护学生的隐私,而另一个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做好在数字时代生活的准备。当今社会是数字化社会,无论是娱乐、购物,还是工作、学习,都离不开数字化的工具。如果学校没有数字化的工具,那么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前就难以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事实上,学校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及合理应用技术的方法。一些老师会说:“我不想让技术走进课堂,它会使学生分心。”然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这样就不会因为使用技术而分心。我们不能让学生毕业后自己再去学习应用技术,而应帮助学生在学校里就学会如何合理应用各种技术,这样当他们毕业之后就知道如何有效地应用了。
对于教师而言,主要的责任就是确保学生在学校里合理地应用技术。比如手机,它的功能很强大,如果我们仅仅用它看视频,就意味着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它的潜力。学生应该充分利用技术的潜力去创造作品、解决问题、交流分享。然而,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能力利用技术去解决问题(Hinostroza, J. E., Ibieta, A., Labbé, C., & Soto, M. T., 2018)。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确保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技术创造作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看视频或听音乐。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利用技术去解决问题。
为了确保教师履行这些职责,需要很多努力。首先,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角色,ISTE的标准可以帮助教师明确他们需要做什么。其次,教师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我们知道,有时候技术并不是那么完美,常常会有失败的时候,学校领导应该为教师创造一个利用新技术开展实验的环境,如果进展不顺利也不去惩罚老师,而是鼓励老师反思并总结经验,从而变得自信和成功。在美国,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信息技术教练,类似于运动员教练一样,他们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应用技术。信息技术教练和教师一起工作,共同探讨采用什么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提供帮助等。这就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独立使用各种技术。现在美国很多学校都有信息技术教练,有的学校可能每个年级都有一位信息技术教练。
访谈者:您刚刚提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和创新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据我了解,ISTE针对不同人群如学生、教育者、管理员和教研员等制定了相应标准,请问制定这些标准的初衷是什么?作为教师如何选择并应用这些标准?这些标准的有效性如何?
Joseph South:教育者在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创新之前需要引导,也需要提前预见各种可能性。ISTE制定标准的目的就在于此,它能够帮助教育者预见各种可能性。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飞机的人很难描述飞机是如何飞行的。因此,ISTE制定的标准能为教育者提供愿景,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激发学生。事实上,很多人面对技术时常常无从下手,只能够不断尝试。ISTE制定的标准能够为教育者提供模型、样例并指导如何去利用技术。
对于教师,我推荐他们一开始不要应用所有的标准,而是先选择2~3条标准并通过我们的网站理解其内涵,然后再开始应用。比如,对教师而言,其中一条标准就是让教师成为设计者。通过合理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从而提升学习效果(Tezci, E., Erdener, M. A., & Atici, S., 2016)。然而,事实上许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设计者。ISTE的标准能够让教师从新的视角审视自己。作为设计者,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技术设计学习活动。当教师感觉自己对这些标准的使用得心应手之后,就可以尝试应用其他标准了。目前在美国已经有很多州和学区的很多教育者开始应用我们制定的标准,其中包括美国最大的学区之一洛杉矶。
ISTE通过认证的方式衡量教育工作者是否达到了标准,这是一项技能性评价,不是通过传统的纸笔测试来完成,而是需要教育者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证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标准,比如课堂中的教学作品、用于教学的视频资料等。ISTE根据量规来评估教育者是否与标准相匹配。但事实上,衡量标准是否有效并不能看教育者是否理解了这些标准,而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他们所需要的,这才是终极目标。
二、美国教育技术的现状及启示
访谈者:我们知道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相对领先,您能谈谈美国当今教育技术的现状以及利用技术变革教学的主要挑战和解决办法吗?
Joseph South: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美国在教育技术领域保持领先。美国拥有先进的设备,现在很多学校都能够为每位学生提供电脑、iPad,并且很多老师也都能够有效地利用技术进行教学。比如,美国的中小學生会利用iPad、Chrome-book和笔记本电脑学习。学生可以把这些设备带回家在线完成作业。另外,3D打印技术和机器人比如乐高机器人在学校越来越流行,教师会布置任务如让学生通过编写程序使乐高机器人避开障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
在美国的高等院校,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每个校园都有无线网络。学生在课堂上通常使用自己的电脑学习。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学习管理系统,所有的课程都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发布资源、提交作业等,学生也会使用电子邮件和教师进行交流。另外,很多高校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采用特定算法预测哪些学生将会失败,从而帮助教师及时干预。学习分析技术旨在通过系统分析学习过程相关的数据以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反馈(Tempelaar, D. T., Rienties, B., & Giesbers, B., 2015)。美国佐治亚州的一所大学使用学习分析技术显著提高了毕业率,无论学生的背景如何,无论学生来自富有家庭还是贫困家庭,在学习分析技术的支持下,他们最终都能顺利毕业。除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的反馈,学习分析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分析技术了解哪位学生需要提高写作技能的相关帮助,然后给他们发电子邮件,询问是否需要写作中心的帮助。而事实上,很多学生之前并不知道可以去写作中心寻求帮助。
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创新的确面临很多挑战。第一个挑战在于并不是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网络。一些社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图书馆提供Wi-Fi热点,学生也能够借用Wi-Fi热点并带回家来完成作业,使用完毕再归还。还有一些商店或者咖啡馆提供免费Wi-Fi,学生也可以去咖啡馆或商店完成作业。第二个挑战就是教师培训。比如,很多教师抵触技术,他们担心自己不会使用技术,特别担心自己在学生面前表现得不好,以至于降低他们的地位(Koh, J. H., & Divaharan, H., 2011; ?atma, Z., & Corlu, M. S., 2016)。所以我们必须帮助教师树立信心并能有效使用技术。第三个挑战就是教师不知道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技术。比如,很多大学都有学习管理系统,但是仅仅利用系统发布教学大纲或者提交作业实在算不上创新。为了解决教育者难以挖掘技术潜力去变革学习的问题,我认为政府首先应该让大家有机会接触技术,社区应该提供硬件设施比如无线网络等,教师应该接受必要的培训并深入思考技术的潜力和价值。最后,学校领导应该相信学生能够利用技术学得更好。
访谈者:您之前在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工作,您能分享美国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典型案例和丰富经验吗?
Joseph South:能够在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工作,我感到十分荣幸。这整个工作期间我需要考虑全美所有的学习者而不是部分学习者。我们也思考了很多关于如何确保所有学习者都能够享用技术的问题。比如,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虽然绝大部分学校都能够上网,但是很多教室里面并没有宽带。于是,我们和白宫、企业及相关组织合作,共同保障美国的每个教室都有宽带。目前,宽带覆盖率已由我最初工作时不到30%发展到如今的90%。我在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工作时的一个主要倡议就是帮助美国的学生在教室里都能享用技术。此外,我们也完成了很多有趣的项目。比如“白宫学生电影节”,该项目在全美范围内征集学生制作的关于技术如何影响学习以及未来技术将如何影响学习的三分钟视频,旨在把学生的心声,包括他们的需求、兴趣爱好、未来展望等等带进国会。一共有几千名学生提交了视频,我们从这些作品中挑选出一部分,并把视频制作者请进白宫。当他们受到总统接见时,我们就在白宫同步播放他们制作的视频。另外一个项目名为“为未来做准备”,这个项目旨在帮助学校领导有效地利用技术。因为很多时候教师能够有效地使用技术,但是学校领导却不知道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教学。该项目帮助领导把硬件、软件和教学法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整个学校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领导可能会犯错,比如领导要求学校的技术负责人把某种技术引进学校,然后技术负责人去购买指定的产品并告诉教师如何使用这些产品。然而,教师可能会说:“我对这项技术一无所知,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技术产品,如果我需要,我会购买另外的产品。”这就是领导和一线教师之间的矛盾。因此,我的建议是学校领导应该把学科教师、技术负责人和教学领导召集到一起,请他们共同商量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达到教学目标。
在美国的中小学,有很多典型的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例子。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田纳西州中部的一所学校,学生想学习科学,但是他们没有接触先进设备的途径,而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大学拥有一台功能强大且非常昂贵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为了让田纳西州的学生有机会接触该显微镜,这所大学在显微镜上装了一个摄像机,当有人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时,田纳西州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视频同步观看。技术于是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另外一个例子是偏远农村缺乏专业的师资。假如学生想学习某门外语,但所在学校现有的师资无法满足需求时,我们可以请专业教师为这些学生进行远程教学。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利用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实例。
另外,在美国的中小学,很多教师都会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任务。比如我13岁儿子的老师布置过一个科学报告的展示任务。这是一个小组任务,但在课堂上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当他们回家后,可以利用在线协作学习工具共同完成这个任务。所有人都会登录并在线编辑这个报告,一起讨论如何修改,以及怎样把YouTube上的视频和网上的照片整合到他们的报告中,最后设计一个小组展示。另外一个例子是要求他们一起制作视频。他们首先通过摄像机或者手机拍摄视频,然后利用在线软件编辑视频,最后在班级进行展示。这些工作对于一名学生来说任务太重,因此他们不得不协作完成,一些人写脚本,一些人拍摄视频,一些人编辑视频,所有人共同利用技术去完成这项任务。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技术的支持并结合协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高效完成任务。
访谈者:您前面分享的都是技术用于教学创新的正面例子。众所周知,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您能分享一些最小化技术的负面影响的方法吗?
Joseph South:技术就是工具,像我们常用的其他工具一样。比如小刀,可以用来切割食物,也可以伤害他人。工具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怎样使用它们。技术也一样,它是中性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技术却能够折射出我们的价值观。如果我们的价值观是恶意的,可能会利用技术伤害他人;如果我们的价值观是善意的,就会利用技术去帮助他人。所以,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合理地利用技术。
另外,我認为学生长时间上网是不健康的,如果利用技术去创造、交流、学习则是非常有用的。在美国,人们已经开始担心孩子们每天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电脑、手机或iPad上。但是花费时间来玩游戏和编程序在性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要区别对待。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健康使用媒体的习惯。当学生沉迷于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使用技术、合理地利用技术,而不是让学生与技术隔离甚至阻止他们使用技术。另外,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调节。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总是盯着屏幕,我们也需要休息、运动等。
总之,技术像一个放大器,它能够帮人们做很多事情,而最重要的是使用者所持有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并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从而合理利用技术。技术本身并不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我们需要合理应用技术并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另外,是否能够合理利用技术也取决于人们的信念,有些老师相信利用技术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有的老师却认为利用技术会浪费时间和金钱。可见,信念将引导人们的意愿。这就是为什么ISTE制定的标准如此重要的原因,这些标准为怎样有效使用技术提供了范例,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够做到。
访谈者:最后,您能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关于发展教育技术的宝贵意见吗?
Joseph South:我认为,首先在国家层面,应该制定国家战略和计划,明确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创新,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习、未来应该创造什么样的社会。一旦明确这些目标和预期结果,下一步就可以去考虑如何利用技术实现这些目标并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第二,关注平等,确保人人都有享用技术的平等机会。技术很强大,我们可以利用技术克服各种障碍,但是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利用技术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第三,让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领导、教育者、学生、家长、社区等都参与到制定计划的过程中,他们都应该有发言权,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考虑其中一些人的意见。
对于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我建议利用技术开展更加真实的评价。目前很多评价方法与需求并不匹配。比如,我们教学生学习科学,采用的评价方式却是纸笔测验。事实上,我们应该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技术开展模拟实验以考察其是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另外,我认为很难在技术与学习效果之间建立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有很多因素都会产生影响,比如教师的影响、学生个人特征、学习环境、学科特点等。因此,首先需要更加高级的评价模型来排除影响学习的因素。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比使用某种技术和没有使用技术的差异,结果却发现二者没有差异。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并没有正确使用技术,仅仅利用技术来做一些传统方法比如纸笔能做的事情,这并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利用技术变革学习,这一点常常被忽视。第二点是分析教育者有效利用技术时面临的障碍和困难并思考如何去解决。第三点是开展快速循环的情境性评价,这能够帮助我们迅速了解技术的影响。有时候这种评价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境,但是很多教育者更加关注特定情境下哪种技术更有效。比如,在全国范围内探索某个数学项目的成效,我们会发现该项目对一部分学生有效,对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无效。这时候我们需要开展更加情境化的评价,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另外,很多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探索应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的有效性。比如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技术,但是却采用相同的教学法,结果可能是两个班级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如果实验班采用创新的教学法而控制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结果则可能会不同。因此,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法的创新。仅仅把纸上展示的内容搬到电脑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已有研究表明,如果只改变技术而不改变教学法,结果并没有显著的差异(Abbey, N., 2005; Clark, R. E., 1983)。帮助学生与世界各地的人合作以共同解决问题,这就是教学法的创新。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利用技术变革教学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只有当技术和教学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访谈者:非常感谢您与我们分享利用技术促进教与学创新的独到观点。目前,中国正在推进教育信息化2.0计划,努力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雷朝滋, 2018)。您所分享的美国促进技术与教学创新的实例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在信息化2.0时代,人们更加强调技术应成为与教育共生的整体,而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杨宗凯, 2018)。但在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很多人会盲目地使用技术,访谈中您提到使用者的价值观和信念会影响技术的使用效果,这点我们非常赞同。另外,使用者的目标和态度也会决定如何使用技术(张务农, 2018)。最后,再次感谢您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出关于发展教育技术的宝贵意见,并期待以后更多合作!
[参考文献]
雷朝滋. 2018. 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03,164.
杨宗凯. 2018. 教育信息化2.0:颠覆与创新[J]. 中国教育网络(1):18-19.
张务农. 2018. 论“在场的参与”作为在线教学的伦理尺度——基于对伯格曼现象学技术哲学立场的审视[J]. 中国远程教育(2):27-36.
Abbey, N. (2005). Developing 21st centu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Dialogic literacy. http://www.nvit.ca/docs/developing%2021st%20century%20teaching%20and%20learning%20dialogic%20literacy.pdf
?atma, Z., & Corlu, M. S. (2016). How special are teachers of specialized schools? Assessing self-confidence levels in the technology domain.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12(3), 583-592.
Clark, R. E. (1983). 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learning from media.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 445-459.
Henderson, Michael, Phillips, & Michael. (2015). Video-based feedback on student assessment: scarily personal.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1), 51-66.
Hinostroza, J. E., Ibieta, A., Labbé, C., & Soto, M. T. (2018). Browsing the internet to solve information problems: a study of students search actions and behaviours using a ‘think aloud protocol. Education &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1-21.
Johnson, A. M., Reisslein, J., & Reisslein, M. (2015). Transitional feedback schedules during computer-based problem-solving practice. Computers & Education, 81, 270–280.
Koh, J. H., & Divaharan, H. (2011). Developing pre-service teachers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xpertise through the TPACK-developing instructional 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44(1), 35-58.
Linnell, M. (2014). Citizen response in crisis: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efforts to enhance community resiliences. Human Technology, 10(2), 68-94.
Mishra, P., & Koehler, M. J. (2006).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new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8, 1017-1054.
Narciss, S., Sosnovsky, S., Schnaubert, L., Andrès, E., Eichelmann, A., Goguadze, G., et al. (2014). Exploring feedback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relevant for personalizing feedback strategies. Computers & Education, 71, 56–76.
Tempelaar, D. T., Rienties, B., & Giesbers, B. (2015). In search for the most informative data for feedback generation: learning analytics in a data-rich contex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7(C), 157-167.
Tezci, E., Erdener, M. A., & Atici, S. (2016). The Effect of Pre-Service Teachers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on Teaching Approaches. Univers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12A), 205-215.
收稿日期:2018-04-13
定稿日期:2018-07-01
作者簡介:郑兰琴,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孙巍,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100875)。
张定文,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智慧学习研究院(100875)。
责任编辑 郝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