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在土地经济学中的应用

2019-07-12张守忠王俊杰胡囡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

张守忠 王俊杰 胡囡

摘  要:该文分析了土地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实行案例教学的可行性,进而以“土地规模利用”为例,从恰当选择案例、精心设置问题、优化实施过程、注重总结升华能力等4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案例教学的总体要求。

关键词:土地经济学;案例教学;土地规模利用

中图分类号 G4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1-0138-3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land economics. A discuss is made into the feasibility for carrying out the case teaching reform in land economic. Then take “scale land use” as an example,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s to improve the case teaching in land economic such as:choosing teaching cases properly, setting up question carefully, optimizing the process of case teach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ummary to improve the student ability.

Key words:Land economic;Case teaching;Existing question;Scale land use

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经济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1]。土地经济学以其特有的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与城乡规划、公共管理、产业政策、法律等学科关系日益密切,在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1 土地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抽象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的学科[2],属于应用经济学,融合了土地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成果,理论性强。很多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如集约利用、报酬递减、适度规模经营、土地经济制度、土地市场、地租资本化、土地信用。加之大部分教材侧重于理论讲解,而忽视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使易教学内容空洞化。今后亟需将土地经济问题与具体案例结合,提高学生的领会与应用。

1.2 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当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演进与土地经济密切关联,其学科的政策化、法制化、信息化倾向明显增强[3],土地经济学也日益体现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4],这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知识。但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多属于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早,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从而增加了学习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课程实践性有待提高 作为应用性课程,需要将理论与方法置放于具体案例,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由于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甚至用概念解释概念,用理论解释理论,即使是案例教学,所选案例或比较宏观,缺乏在具体条件下的应用;或过于浅显,缺乏启发性和系统性;或偏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测算,不能充分体现理论与方法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1.4 教學内容有待更新 土地经济学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课程[1],内容有很强的时效性,应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而现有教材内容陈旧[5],不能体现学科的发展动态,不能紧扣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利用实践的热点问题。亟需用最新案例带动教学内容更新,彰显理论与方法在新时期的应用,让学生所学知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时期对土地经济学提出的新要求。

显然,土地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研究”脱节,学生缺乏实践及理论分析应用能力,难以直接从事相关工作[6-7],必须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定量分析技能,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大局观。

2 土地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基于特定教学目的,以案例为题材,教师设定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对案例和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理论运用水平,学生的知识被高度内化、反思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8],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土地利用中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密切,加之我国在土地确权、农村“三块地”改革、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农地征收与补偿、土地金融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入,这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案例,也为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提供了土壤。土地经济学在土地净面积计算、集约评价、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权利、土地征收与补偿、土地供应、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地价评估、土地金融等内容上适合开展案例教学。推进土地经济学案例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和方法与具体土地经济问题结合,通过案例体现其应用性与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习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提升专业技能,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3 土地经济学案例教学总体要求

3.1 选择合适的案例 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9]。案例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1)针对性。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能通过案例将主要教学内容有机串联成一个整体,以利于学生系统掌握;(2)典型性与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兴趣;(3)启发性。要有一定难度,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其发散思维;(4)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虽然案例来源于实际,但教师要做好“编剧”,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整理[10],使之更贴近生产实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属于土地规模利用范畴,实质是规模利用原理的应用。土地规模报酬存在递增、不变、递减,故存在适度经营规模,理论讲解极其抽象,需要定量方法,适合案例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确定以下教学目标: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土地规模利用原理的理解;掌握适度规模经营的确定方法;掌握回归分析与边际均衡分析方法;了解我国农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由此选择“**县粮食专业户适度规模经营”进行案例教学(见表1,数据有修改),土地规模利用原理的利用原则、适度规模经营等内容均可纳入,并实现由定性分析向定量计算,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其综合技能。

3.2 精心设置问题 案例教学的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11]。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剖析案例,挖掘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问题既要紧扣教学内容,体现内容的连续性,又要有外延性,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根据案例,设置如下问题:(1)土地利用中是否存在规模经济;(2)土地规模报酬有哪些情况;(3)如何利用土地规模利用原理;(4)如何确定**县粮食专业户的最佳规模经营;(5)我国农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有何对策。

3.3 优化实施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确定各教学内容的实施方式,适时提出预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该阶段,教师要当好“导演”: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并组织讨论,自身也要主动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12],以防止讨论过于分散,及时调整学生的讨论方向,使讨论始终围绕预定的教学设计上。(1)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劳均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关系,提出第1个问题,指出土地利用存在规模经济,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规模经济的来源,引入规模经济来源教学内容。(2)由规模经济指出不同经营规模对应不同效益,提出第2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规模报酬的变化趋势,引入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总结出规模报酬的递增、不变、递减3种情况。(3)3种情况中哪种情况对农户最合理,引出原理的利用原则,接着分析规模报酬的变化规律,指出当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等时总收益最大,对经营者来说此经营规模即适度经营规模。(4)确定最佳经营规模。分析案例中收入与成本的体现,进而以劳均面积(x)为自变量、粮食产量(y)为因变量做散点图,比较选择对数回归,得到方程y=0.566+0.066lnx,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方程表达规模报酬不变时的状态,得出状态方程Δx×C=Δy×P,(Δx为劳均面积增量,Δy为粮食产量增量),指出此原理为边际平衡原理。状态方程变形可得Δy/Δx=C/P,因y=0.566+0.066lnx为连续函数,求导得到最佳经营规模为0.61hm2。(5)比较我国与美国等国家的劳均面积,指出经营规模过小引致产品成本高、农民不能获得规模报酬是我国农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应当扩大承包面积,降低生产成本,方能提高竞争力。

3.4 注重总结,升华能力 再次回顾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拓展学生技能,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研素养的养成,本案例教学中,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总结:(1)回顾解题过程,梳理解题思路,由土地规模经济引出土地规模报酬:3种情况,提出利用边际平衡原理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2)采用回归分析构建劳均面积与粮食产量的模型,将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通过显著性检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严谨性。(3)分别从适度扩大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和条件2方面引导学生从国情出发,思考我国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指出要适度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培养学生的大局观、系统观。(4)引导学生辩证地学习。由规模经济引出规模不经济,指出事物的两面性。适度规模经营是针对特定时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由模型顯著性检验指出各种计量方法均有缺陷,必须明晰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谨慎使用。

4 案例教学的效果

(1)巩固了理论教学。将土地规模利用的教学内容有机串联,既使教学内容更具体,又展现了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学生对土地规模利用的学习由碎片化记忆转为系统化掌握。(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抽象难懂的定性描述转化为具体易学的定量分析,贯穿了启发性,互动氛围浓厚,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与学的效率明显提高。(3)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兼顾,结合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制图训练及回归分析,锻炼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与科研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洪彬,董秀茹,王秋兵.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52-54.

[2]刘书楷,曲福田.论发展中的土地经济学及其学科建设[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4):7-13.

[3]石忆邵,汪伟.土地经济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4):28-34.

[4]王湃,凌雪冰.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3(12):149-150.

[5]张志辉.土地经济学教材内容体系设置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232-233.

[6]韩申山,赵敏宁.讨论式教学法在《土地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2011(24):215,217.

[7]吴大放,刘毅华,曾娟,等.GIS技术在《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77-78.

[8]程乐,冯文全.案例教学: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95-98.

[9]李启宇,叶文明.“土地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科教文汇,2008,(11):91,97.

[10]易清.案例教学改革:法学专业课程质量提升的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49-151.

[11]车娟.高师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06(9):72-73.

[12]陈良忠.管理类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76-78.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