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比施肥对白蜡生长的影响研究
2019-07-12李淑艳
李淑艳
摘 要:白蜡是北方常见的行道树种和彩叶树种,对城市的绿化和美观起着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开展NPK的3因素3水平的施肥正交试验,探索白蜡树的最佳施肥配比,结果表明,NPK不同配方处理对树高和地径生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N 4.6g/株、P 6.4g/株、K 1.1g/株的处理对苗高增加效果最佳;纯N 9.2g/株、P 3.2g/株、K 1.1g/株的处理对地径的增加效果最佳。
关键词:白蜡;施肥;苗高;地径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1-0104-2
白蜡为落叶乔木,由于树姿优美,适应能力强且具有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城市园林绿化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对城市园林栽培树种苗木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培育出健壮的优质苗木对提高园林绿化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虽然施肥可以促进树木的生长,但不同施肥配比所产生的生长效应不同。为了比较不同NPK配比对白蜡生长的影响,笔者开展了白蜡施肥配比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及供试材料 试验地安排在辽宁朝阳县境内地势较平。土壤類型为褐土,土壤养分含量如下:有机质1.66%、全氮1.15%、速效氮23.4mg/hg、速效磷75.6mg/kg。供试材料为1年生的白蜡幼苗,所有苗木规格保持基本一致。供试的氮磷钾肥分别为尿素(纯N含量为46%)、过磷酸钙(纯P含量为16%)、硫酸钾(纯K含量为53%)。
1.2 试验设计 采用正交设计,设纯N(记为A)、纯P(记为B)、纯K(记为C)3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设3个水平,加上不施肥作为对照(CK),共10个处理(表1)。纯N的1、2、3水平分别为2.3、4.6、9.2g/株,纯P的1、2、3水平分别为1.6、3.2、6.4g/株,纯K的1、2、3水平分别为1.1、2.2、4.4g/株重复3次,随机排列,每个小区内白蜡树60株。
1.3 试验方法 所有的处理除了施肥配比有所差异外,其他管理保持一致。施肥方式为在白蜡树根茎周边挖环状沟施入。定植沟的长×宽×高为50cm×50cm×50cm,定植密度为0.5m×1.0m。待定植的苗木成活萌芽后,每株苗上选留主枝4~5条,待主枝的长度达到20cm左右时进行摘心处理。每年按照试验设计的配比分别施肥2次,春季施入作为基肥,秋季溶于水中浇施作为追肥。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施肥处理1年后,对各施肥小区的白蜡苗高、地径进行测量,对各处理数据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配比施肥对白蜡苗高度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相对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各NPK不同配方的处理均对白蜡的高度生长有促进作用,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中,以处理8的苗木最高,为54.22cm,与其他的各处理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比不施肥的对照增加30.28%;其次是处理9,苗高为52.14cm,与处理7苗高(49.63cm)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与其他处理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比不施肥的对照处理增加25.67%;以处理4的苗高最低,为43.17cm,与其他施肥处理达到了显著性差异,但是仍显著高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由此可知,施肥对白蜡苗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2 配比施肥对白蜡地径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相对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各NPK不同配方的处理均对白蜡的地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以处理6的施肥条件下地径最粗,为12.04mm,与处理2的地径(10.72mm)差异不显著,与其他施肥处理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比不施肥的对照处理增加35.23%,差异显著;其次是处理2,显著好于其他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对照增加30.75%;再次是处理5,地径为10.32mm,与除了处理3、9之外的其他处理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比不施肥处理增加26.33%;地径最细的为处理4,为9.09mm,与对照处理也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增幅为10.18%。
3 结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各NPK不同配方处理的苗高和地径生长情况均显著优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苗高以N4.6g/株、P6.4g/株、K1.1g/株的处理最高,达54.22cm,比不施肥的对照处理增加30.28%;地径以N9.2g/株、P3.2g/株、K1.1g/株的处理最粗,为12.04mm,比不施肥的对照处理增加35.23%。
参考文献
[1]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与施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190-202.
[2]韩国英,刘雷,尚军,等.磷肥对白蜡生长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3):94-96.
[3]沙明良,李岩,徐辉,等.白蜡苗木培育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2(2):92.
[4]王凤芹.白蜡种子育苗技术[J].育种与造林,2013(12):144-145.
[5]瞿林泉.浅析彩叶树种在北方园林绿化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21.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