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气信息类学科竞赛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9-07-12滕召胜欧阳博曹琳琳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竞赛学院学科

滕召胜, 汪 沨, 欧阳博, 曹琳琳, 唐 求

(湖南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学科竞赛是提高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良好方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是否参加过学科竞赛培训与竞赛已经成为研究生导师招生、用人单位招聘择优选材的重要参考[1-2]。事实上,学科竞赛是综合锻炼大学生智力、超出常规教学计划范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实训和考试,对于锻炼大学生意志、发挥大学生潜力,培养大学生科研兴趣与自主思考能力,锻炼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良好效果,深受海内外高校重视[3-5]。教育部、财政部2008年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国高校广泛开展在校大学生的学科竞赛活动[6],并重点资助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学科竞赛[7]。学科竞赛培训与参赛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推崇。

但高校教师的正常教学、科研压力较大[8],很难有较多的教师投入足够的精力在学科竞赛培训上,使广大学生受益;再者,受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的制约,扩招后的高校实验实训资源还不能满足大学生参加竞赛培训的需要,供需矛盾一直存在[1,9]。

20多年来,以“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智能车竞赛等适合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科竞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探索、建立了一套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管理模式与激励机制,实践证明效果突出。最近5年,1 422人次参加实际科研与学科竞赛培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47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和94项省级学科竞赛奖励。

1 学科竞赛的激励措施

1.1 学生的激励机制

为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学科竞赛,我校制定了“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学科竞赛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凡是按质按量完成学科竞赛培训,并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可获得实践实训学分;对学科竞赛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免试攻读研究生和奖学金评审中给予政策倾斜;对优秀学科竞赛学生进行宣传等措施,因此大力促进了学科竞赛的影响,提高了学科竞赛的凝聚力。

为确保和落实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持续开展、深入发展,学院充分考虑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管理人员的长效积极性保障措施,从管理、政策、措施、场地、设备、经费、考核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了“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细则”“大学生学科竞赛保送研究生管理办法”“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导工作量计算细则”“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助办法”等相关政策,设立了学科竞赛专项基金以确保竞赛培训、竞赛参与及竞赛表彰奖励;除学校规定的学科竞赛成绩突出直接保研奖励制度外,学院对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在保研排名时根据竞赛类别、获奖等级、排名顺序等给予不同的加分奖励、评优表彰;对积极指导学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在年度考核、年终评优、教学型教师职称晋升、公共资源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支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竞赛培训的收获和竞赛获奖的荣誉,还构成了大学生保研国内名校、申请国外名校读研的重要加分项。

1.2 教师的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高校专任教师的科研压力很大[10],近年的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职称晋升、非升即走制度,导致中青年教师压力更大,若没有突破常规的持续激励政策,很难建设一支够大、够强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这将影响大学生“双创”教育与个性化发展。鉴于此,我校结合教师的教学科研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有利于大学生学科竞赛健康开展、持续发展的中长期竞赛指导与培训计划,从职称晋升、职级评定、学科竞赛奖励认同等方面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投入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指导与管理,吸引有竞赛经验的新进教师加入学科竞赛指导团队。学院对学科竞赛培训、指导进行工作量计算,在年终评优、荣誉申报、职称申报等方面优先推荐。

通过学科竞赛指导,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与认同。此外,吸引优秀学生保研、考研也是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重要收获。

2 学科竞赛的选拔

近年,各类学科竞赛风起云涌,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高涨,但受到指导教师、实验场地等资源限制,人力、物力、财力无法满足全院所有报名学生都参加培训和竞赛的需要[11]。再者,受学业课程和个人事务的制约,部分报名且获得了竞赛培训机会的学生不一定能够坚持下去。因此,选拔有基础、有潜力、有精力的学生投入学科竞赛培训,是学科竞赛成功的关键保障。

2.1 选拔前的宣传

大学生学科竞赛需要正面的积极引导。为激励学生和指导教师了解学科竞赛、投入学科竞赛并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学院、各系都注意学科竞赛的宣传。学校通过校报、校园网和微信、微博等媒体在合适的时间段分类介绍各类重要学科竞赛的赛程、学校参赛情况和主要获奖作品,表彰和宣传获奖学生与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学院结合本院专业设置与传统优势,介绍相关学科竞赛情况、本院参赛情况、指导教师和竞赛培训平台情况,以及经费资助方式,邀请校内外学科竞赛指导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安排本院有经验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开展竞赛动员,针对本院学生可以参加的学科竞赛提供适时讲解;各系则召集学生介绍学科竞赛的培训、选拔与参赛过程,由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和获奖学生介绍学科竞赛具体情况等。

2.2 学科竞赛的选拔与淘汰

(1) 培训小组选拔机制。通过竞赛宣传、竞赛动员、竞赛培训与竞赛过程介绍和竞赛要求讲解,学生对竞赛培训与参赛要求有所了解后,不受专业、年级限制,自由组成竞赛培训报名小组,并选举一名组长。在一般情况下,组长代表本小组向初选专家组介绍小组成员基本情况、参加培训的保障措施、学科竞赛选题思路、各成员优势与分工,专家组教师在听了学生的讲解后现场提问、交流、打分。各组介绍后,专家组根据报名组数、各组讲解情况、场地资源、指导教师资源、经费资源等情况,充分讨论后确定通过初选进入竞赛培训的小组名单并张榜公布、接受质疑。组队时要求每组至少有一名低年级学生,为来年的竞赛培训与参赛积累经验、培养骨干。

(2) 培训过程中的淘汰机制。通过小组选拔进入竞赛培训的每组学生,可根据小组具体情况,有目标、有选择地联系指导教师,或者由学院根据该组情况委派指导教师。学院利用大学生竞赛培训公共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科研实验室等资源,免费提供实验台和竞赛培训所需的仪器设备,并按照竞赛类别提供一定的培训费用,为竞赛培训提供保障。但进入高强度竞赛培训后,部分学生受课程压力、健康状况、兴趣改变等影响,会放弃培训或逐渐不能满足培训要求。因此,应建立培训过程中的淘汰机制和重新组队机制,确保有精力、兴趣、毅力、热情的学生继续培训、参赛。

(3) 竞赛队伍的选拔机制。在完成一定时间、足够内容的竞赛培训和多种方式的竞赛模拟后,通过公开陈述、演示、答辩,竞赛专家组充分讨论后确定参赛队伍。指导教师进一步结合赛制需要进行作品、材料等方面的参赛指导,以及对参赛学生的表达、演示、答辩等方面的培训指导。

3 学科竞赛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学科竞赛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实施组织的学院、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有机融合、协调运行。

3.1 学校的竞赛管理模式

学校对全校学科竞赛进行科学规划、宏观管理。以湖南大学为例,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科研院、计财处、学工处、团委、社科院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科竞赛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组成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领导小组,设置了专门机构负责竞赛事宜的统筹管理,避免职能部门之间分管、落实责任不清,发生都管或都不管的情况。学科竞赛领导小组根据年度赛事和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调度、合理规划学校资源,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落实学科竞赛培训与参赛。

3.2 学院的竞赛管理模式

各类学科竞赛,根据其性质与特点,分别由各学院承办。以我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除承担全校性的“挑战杯”竞赛、互联网+竞赛外,主要牵头承担电子设计、机器人、智能车、虚拟仪器、老鼠走迷宫、嵌入式设计、电气与自动化、自动化设计等电气信息类学科竞赛。

学院是实施竞赛培训、组成竞赛队伍的关键管理机构。为此,我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院党委副书记、主管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各系教学副主任、院团委书记、骨干指导教师等成员组成的学科竞赛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筹划、组织、管理与实施。

根据公共学科竞赛、专业类学科竞赛的不同特点,结合学院各学科的专长,确定了公共类学科竞赛全院协力、专业类学科竞赛各系有所侧重的竞赛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科竞赛专业支撑体系

学院是大学生学科竞赛的落实机构。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8年建立了我校第一个本科创新基地——电气与信息本科生创新基地,逐步形成了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教师科研实验室、各类科研基地结合的开放平台,吸纳学生通过参加SIT(大学生创新培训)计划、课程设计、复杂工程培训、学科竞赛等,提高其创新意识,提升其综合能力。

美国NI公司、杭州海兴电力、长沙威胜仪表等多家企业还通过合作建设、捐赠等方式,在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立了校企联合开放实验平台,惠及大学生创新培训、学科竞赛。

3.3 教师的竞赛管理模式

为形成高效率、高质量的学科竞赛培训与参赛效果,学院整合全校师资,形成了“各系+实验中心”的通盘运作、各有侧重的多方向、多层次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组建了学院学科竞赛导师库,并且每学期对导师库进行更新。

为形成长效指导机制,将大学生SIT计划、大学生复杂工程培训、大学生科研实践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形成长效、立体指导形式。指导教师在SIT、复杂工程培训、大学生实际科研、学科竞赛培训、学科竞赛参与等过程中启发学生选题、指导学生培训、辅导学生应赛、点评学生表现,既积极投入,又不过多占用指导教师的课余时间;既让学生有明确的指导教师,又使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学院的长效、立体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科竞赛立体培养体系

以仪器系为例,该系近10年从测控专业新生入校即配备本科生导师,将依托学科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4年全培养过程,本科导师引导学生认识学科竞赛,指导竞赛培训,引导竞赛选题,形成了测控专业学生积极投身学科竞赛的良好风气,测控专业学生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ADI中国大学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打造了学科竞赛亮点。

3.4 企业导师的竞赛指导

充分利用校企科研合作优势,建立了一批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实施了“双师双教双管”实践指导与学科竞赛培养机制:鼓励学生参加产学研合作项目,跟随教师、企业导师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培训;在企业培训阶段,引导学生从现代工业科研、生产一线发掘、提炼学科竞赛项目。结合企业的竞赛培训指导,采取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师”指导方式。其中,企业导师以工程实践指导为主,学校教师以理论方法指导为主。

学校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有助于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申报SIT计划项目、参加实际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选题,都可以选报校企“双师”指导的方向。凡校企“双师”指导项目,参与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赴企业导师所在企业进行培训,学校、学院根据需要不定期邀请企业导师赴学校指导。

4 结语

随着学科竞赛的持续开展,形成了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科竞赛特色与学院文化,成效显著。

(1) 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形成了大学生乐于实践、热心科研、勇于创新的良好风气;

(2) 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培训平台,形成了立体开放实验室;

(3) 结合学科竞赛、SIT、实际科研、兴趣研究,积极引导学生从校企合作项目、生产生活需要挖掘素材,创新实践贴紧社会需求;

(4) 结合专业特点,打造了以“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亮点,经长期优化形成了学院的积极影响与学院的创新文化。

猜你喜欢

竞赛学院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