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2019-07-12
内蒙古万戈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这本是值得自豪的发展成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过度消耗水资源、过度破坏环境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正在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采取措施做好生态修复、提升水土保持的效果势在必行。
1 生态问题现状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进步的根基,也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近一百年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急速增长,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张,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通过生态修复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开发力度的不断提升,水土流失问题正在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说是不堪设想,尽快采取措施做好水土流失治理问题,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不二之选,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总体来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退化是人类活动扩大化的产物,是人类过度消耗自然的必然结果,无论是水资源的紧缺、土壤功能的退化还是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都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苦果,我们必须要尽快采取措施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充分发挥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2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的优化作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破坏环境基础上的,这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更是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处理势在必行。而借助生态修复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则具有突出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发挥的优化作用可以分成以下几点:
2.1 提升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当中具有突出的优化作用,这种优化作用可以分成主观积极影响和客观积极影响两部分来理解。其中主观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提升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种积极作用并不是短期的,而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上文中我们提到,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破坏环境导致的,而水土保持工作也是由人组织的,不难看出人类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中的积极作用。而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并且让他们从主观角度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达到保持水土、提升人们环保意识的效果。在修复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对生态修复、保护环境的接受度也会有所提升。在正确的思维激励之下,人们将会更加主动的、更加有效的参与到生态修复中去,这对于解决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2.2 取得理想生态建设效果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当中具有突出的优化作用,这种优化作用体现在客观角度上主要就是取得了理想的生态建设效果。第一,借助生态修复的有关措施,治理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提升。水土流失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植被的缺失,所以说提升植被覆盖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根据一系列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内蒙古、陕西等地的水土流失问题,经过生态修复以后有了明显的改善,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后续的水土保持效果也比较突出。第二,生态修复措施的应用还有效的解决了生态环境问题中“土壤沙化”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治理的效果也十分可观,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治理以后,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土壤的保有率越来越高、土壤沙化的问题越来越少,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一些有效防护区内部,农业作物的产量也得到了提升。第三,生态修复策略的推行提升了区域小气候的稳定性。回顾过去我国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地区的气候条件不难发现,植被的大量缺失、生态环境的大幅度恶化,导致了局部小气候的异常,致使该地区农业发展质量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跌。在这种情况下推广生态修复措施,能够提升绿色植被的覆盖率、在植被的蒸腾作用下局部小气候也能得到改善。这一点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当属我国四川地区,经过数十年的封山禁牧以后,绿色植被的覆盖率越来越高,当地的气候条件逐渐恢复,山清水秀的美景再次出现。第四,借助生态修复工作,修复地区的蓄水能力和保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具有了更强的抵御能力。植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保持,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和体系,具有突出的蓄水保水功能。但是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中,土壤和植被之间的互相作用被打破,难以有效的涵养水源,在发生干旱或洪涝灾害的时候就无法有抵御之力。第五,生态修复措施的推广,除了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之外,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系统往往非常脆弱,动植物生态系统相对缺失,这显然不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修复措施推行以后,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解决、区域化的生态环境条件越来越乐观,这解决了水土流失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3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中具体措施
3.1 生态修复主要技术途径 第一,退耕还林,以粮代赈是生态修复发展的必经之路。结合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坡耕地是水土流失重要发源地。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超过二十五摄氏度坡地不退耕,那么水土流失情况就无法得到改善。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当我国将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这一政策落实到实处以后,不单单可以充分确保陡坡耕地的退耕,还可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收入水平。由此可见,该政策不但属于突破口,而且还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持。如果改政策无法落实到实处,那么生态修复也就没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综合治理是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站在客观的立场出发来讲,如果想要进一步保障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落实,加快生态修复发展的脚步,那么第一件事情就要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而通过对水土流失情况的科学治理就可以妥善处理上述难题。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不单单是提高粮食增产的关键手段,而且还是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的必经之路。
3.2 加强生态修复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 结合相关资料可以发现,不少群众并没有深刻意识到人和自然协调统一的重要性,因此这就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加大宣传教育开展的力度,目的是为了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对生态修复这种手段做到了如指掌,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修复理念,令广大人民群众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充分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慢慢激发农民投资的热情,为此项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提供应有的保障。
3.3 生态修复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制定人工辅助 针对生态自我修复来说,其实际上是借助于大自然自身力量才得以实现的。在开展此项工作期间一定要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基础条件,然而并不表示全部区域均适宜一种手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不同水土流失地区生态修复效果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动摇。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来讲,执行生态修复只依赖于自然基础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是由于只借助于大自然的力量是不能从根本上恢复植被原有原生态面貌,所以这个时候就应当结合具体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工方式,以此来强化生态修复效果。显而易见的是,在生态修复期间,相关人员除了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不动摇以外,还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妥善处理生态自我修复和人工治理关系。
结语
水土生态环境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因素,通过生态修复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势在必行。生态修复具有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解决土壤沙化问题、提升区域小气候稳定性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本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