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氧合支持呼吸衰竭新生儿乳酸水平与预后分析
2019-07-12洪小杨刘颖悦
梁 洪,洪小杨,赵 喆,陆 妹,刘颖悦
呼吸衰竭是导致新生儿死亡最常见急危重症。随着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tant,PS)、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 ventilation,HFOV)、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等呼吸支持技术不断进步,大部分患儿可以得到救治,但仍有一些严重的呼吸衰竭新生儿需要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目前,国外先进医疗中心广泛将ECMO技术应用于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o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先天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严重肺部感染等[1],总体存活率在 51%~95%之间[2]。国内仍未见较大样本ECMO技术救治严重呼吸衰竭新生儿的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原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ECMO团队应用ECMO救治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临床资料,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ECMO团队在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5年共为36例严重呼吸衰竭新生儿行ECMO支持。
1.1.1 纳入标准 ①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40持续4 h;②低氧血症迅速恶化,动脉氧分压(PaO2)<40 mm Hg[3-4];③酸中毒或休克,pH<7.25,持续2 h或伴有低血压;④进展性呼吸衰竭合并肺高压伴右心功能不全,或需要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
1.1.2 排除标准 ①存在致死性出生缺陷;②Ⅲ级及以上脑室内出血;③难以控制的出血;④不可逆的脑损伤。
1.2 ECMO设备 使用美敦力或者米道斯ECMO系统,儿童套包、管道、氧合器、离心泵头内均采用肝素涂层。
1.3 插管和预充 均采用静脉-动脉(veno-artery,V-A)插管、镇静、麻醉、肌松。直视下严格按操作规范及无菌原则经右侧颈内静脉(10~12 Fr)、颈总动脉(8~10 Fr)置入插管。1 000 ml林格液预充管道排气,20%白蛋白、悬浮红细胞(根据患儿凝血情况加入肝素0.5~1 mg/U红细胞)排出管道中晶体液,再加入5%碳酸氢钠5~10 ml,10%葡萄糖酸钙3 ml。
1.4 抗凝和中和 根据患儿凝血情况给予肝素0.5~1 mg/kg抗凝,5 min 后查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维持 ACT 目标值范围200~250 s进行插管操作。ECMO启用后每2~3 h监测ACT,每12 h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 ECMO 支持期间肝素 0.04~0.4 mg/(kg·h)的剂量持续泵入,维持 ACT在160~220 s,Fib>1.5 g/L,APTT 50~80 s。
1.5 ECMO管理和监测 开始转流后流量50 ml/(kg·min),5~10 min逐渐增加至全流量转流100~150 ml/(kg·min),根据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latic acid,Lac)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调节血流量到实际需要水平,气血比0.5~10∶1。 持续心电、动脉压(维持平均动脉压40~65 mm Hg)、CVP 监测。
1.6 呼吸机参数 辅助/控制(A/C)模式,流量达到100 ml/(kg·min)以上后下调呼吸机参数至肺保护性通气水平:氧浓度分数(FiO2)0.21~0.30、吸气峰压<20 cmH2O、呼气末正压通气5~10 cmH2O、呼吸频率 15~25 次/min、吸气时间 0.4~0.6 s。
1.7 ECMO 的撤离 降低流量至 50 ml/(kg·min),提高呼吸机参数到正常模式,持续观察3~6 h,动静脉血气评估肺部通换气及机体氧合,生命体征稳定后拔除动静脉插管,并适当中和肝素。
1.8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中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s)和四分位数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成组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共有36例新生儿因为严重呼吸衰竭接受ECMO支持,所有患儿ECMO支持前均接受有创HFOV治疗,部分在HFOV基础上给予PS或iNO治疗。其中男26例,女10例;胎龄34周~41 周+2 d;日龄 2 h~5 d;体重 2.095~4.27 kg,MAS 17例,ARDS 11例,CDH 1例,新生儿水肿2例,肺炎4例,败血症1例。死亡13例,存活23例,存活率63.89%。总体ECMO支持时间 12~198 h,平均83.36 h。 死亡组平均 74.5 h,存活组平均 88.34 h。并发颅内出血2例,肾功能衰竭5例,DIC 3例,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4例,更换膜肺1例,多脏器衰竭10例。
存活组和死亡组患儿在性别、日龄、体重、ECMO前处理、OI值、ECMO前的动脉血气动脉氧分压(Pa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存活组ECMO支持前动脉血气pH值显著高于死亡组(P<0.001), BE 值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及单因素分析
2.2 两组患儿Lac水平比较及动态变化 在接受ECMO支持后48 h内,两组患儿动脉血Lac水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在同一个时间点,存活组患儿Lac水平均低于死亡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存活组患儿在ECMO支持前,开始ECMO支持后6 h、12 h和36 h,Lac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见图1。两组患儿Lac清除率随时间增加而增大,但两组各个时间点Lac清除率并无显著差异,见图2。
图1 两组新生儿体内Lac水平变化曲线
图2 两组新生儿体内Lac清除率变化曲线
3 讨 论
九十年代初,由于PS、HFOV、iNO等呼吸支持手段的出现,ECMO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救治中的应用大大减少。但仍有部分极度危重呼吸衰竭的患儿对上述程序化治疗无效,预后不良。对于PS、HFOV、iNO等治疗无效且严重呼吸衰竭的新生儿,ECMO支持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近十年来,ECMO技术在中国大陆得到很好开展,但儿科领域ECMO发展落后,其中新生儿ECMO技术更是罕见报道。
本文36例ECMO呼吸支持呼吸衰竭患儿,总体存活率 63.89%,与世界体外生命支持组织数据(2013~2018,存活率67%)相比尚有差距。本单位呼吸衰竭新生儿纳入ECMO支持指征OI>40持续4 h,从预后看本文中呼吸衰竭新生儿ECMO把握指征是可以接受的。进一步放宽ECMO支持指征,是否能进一步提高此类患儿存活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依据Reitman等研究[6],新生儿呼吸支持首选静脉-静脉(veno-venous,V-V)ECMO 模式,可缩短ECMO时间并降低脑室内出血等神经系统并发症。本文中所有病例均采用V-A模式,因新生儿单根双腔V-V ECMO插管未在国内注册。并发症为颅内出血2例,其中1例胎龄34周、体重2.095 kg早产患儿,总发生率5.5%,无脑梗病例。可见右侧颈总动脉插管和结扎并不影响新生儿右侧大脑血供。
通过对新生儿病历资料进一步回顾分析发现,ECMO支持前,存活组动脉血气pH和BE值显著高于死亡组。提示ECMO前动脉血气pH、BE可能也是呼吸衰竭患儿行ECMO支持的预警指标。评估呼吸衰竭新生儿支持指征,除OI之外,应该同时高度重视pH和BE两个指标,争取在其发生急剧恶化前ECMO支持。血Lac是反应组织灌注的最敏感指标,其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和缺氧严重程度正相关,其水平变化也是反应ECMO支持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死亡组Lac水平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存活组,其中在ECMO支持前,开始支持6 h、12 h和36 h两组Lac水平有显著差异,该结果与Buijs[7]等报道结果相似。提示死亡组ECMO支持之前缺氧缺血损害更加严重,ECMO支持时机启动较晚,Lac水平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指标。开始ECMO支持后,两组患儿Lac水平均有所下降,对两组患儿Lac清除率进行分析比较,在各个时间点,两组患儿Lac清除率无显著差异。Li[8]等人研究发现Lac清除率与预后相关性更大,与本研究结果不相符。
ECMO技术是目前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PS、HFOV和iNO等手段等出现使很大一部分患儿避免了ECMO,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延误了真正需要ECMO支持患儿的治疗时机[9]。除了OI值之外,关注pH、BE和Lac水平,临床上可帮助临床医生尽早将这部分确实需要ECMO支持的新生儿鉴别出来,接受ECMO支持,避免由于高压力、高氧带来的进一步肺损伤,以及长时间缺氧导致多脏器功能损害,进一步提高严重呼吸衰竭新生儿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