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度兜底』源于『脱贫急躁症』

2019-07-12伊一方

红土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政绩观消费观念政绩

◎伊一方

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总是讲究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负债消费观念逐渐流行起来。按照中央政策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和医疗服务及保障水平,扩大专项救治的人群及病种范围。然而,一些地方却脱离实际能力竞相比“力度”,记者发现,医保基金触底的贫困县不在少数,有的县需要靠市里调剂才得以收支平衡,这使得本来财政就很困难的贫困县“压力山大”。此种“过度兜底”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类似的“过度兜底”乱象还有很多。比如,有的急于脱贫摘帽,片面追求短期收入超过贫困线,贸然上项目,透支财力物力;有的一味追求脱贫速度,“输血”无度,甚至借钱开展扶贫;还有的专挑易见效果的进行扶贫,忽略了深度贫困户,搞“锦上添花”,被人戏称为“造盆景”“垒大户”。所有这些,都是脱离实际、“过度兜底”的体现。其结果无异于“饮鸩止渴”,即使实现一时“小康”,一旦缺乏“造血”产业的支持,无论多少资金涌入,最终都会付之东流。更需警惕的是,这样的“过度兜底”虽可使少数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一时改善,但政府的债务负担同时也增加了。

为何一些地方热衷于搞“过度兜底”?笔者认为,这主要源于一些地方领导的“脱贫急躁症”。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造血”工程往往投入多、见效慢、风险高,而一味“输血”的“过度兜底”则可以让自己更有面子,更显政绩,让自己在考核评估、选拔任用上脱颖而出,于是就把精准扶贫的要义——“精准”二字抛在脑后,脱离当地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脱离当地的财力现状,感染上了“脱贫急躁症”,形成错误的扶贫政绩观。

当然,有关部门对基层干部政绩考核的错位也是重要原因。俗话说,考核指挥棒就是基层干部行动的“引路人”,重点考核什么,干部便会努力做什么。在不合理的扶贫考核机制下,很多基层干部面临考核压力,索性就举债修建起一些能凸显政绩的面子工程,表面上政绩是有了,最后自己也升官走人,却把一屁股烂债丢给当地百姓。如果对基层干部的考核不流于形式,而从扶贫实效出发,以群众满意度为基础,重“里子”而轻“面子”,重当前又重长远,这些基层干部还会去搞什么“过度兜底”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面对“过度兜底”现象,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扶贫政绩观,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应的脱贫考核机制,从而从根本上杜绝“脱贫急躁症”。唯此,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政绩观消费观念政绩
政绩观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研究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
“政绩”何以成“政债”?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假政绩也是一种腐败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