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红色旅游如火如荼
2019-07-12熊慎端方晓萍
◎熊慎端 方晓萍 文/图
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阳春三月,我们在武夷山体验红色之旅,凭吊上梅革命烈士纪念墙,参观洋庄乡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参访大安村中央苏区纪念园、陈列馆,并在苏维埃礼堂观看红色文艺节目汇报演出……一路上,聆听英雄故事,瞻仰革命遗址,深受感动。
听红色故事忆峥嵘岁月
在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风展红旗——“武夷干校”薪火传》宣传片,重现当年武夷干校学员们学习、操练与生活的场景。
武夷干校是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的前身。1939年至1943年,中共福建省委先后在崇安坑口绿村洋和建阳太阳山举办五期马列主义干部训练班(从第三期开始改名“武夷干校”),时任省委书记曾镜冰亲任校长。曾镜冰校长和学员们还创作了《生活在武夷》《武夷颂》《共产青年歌》等革命歌曲,在紧张的学习与操练之余,学员们高唱革命歌曲,抒发心中澎湃激情。
为了给武夷干校学员们提供生活补给,当地百姓不顾生命危险,建立了联络点和交通站,为干校送粮食、盐巴、衣物以及情报,为省委培养一批批抗日骨干做出了重大贡献。
跟随着义务讲解员张珍秀,我们在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追忆闽北那段峥嵘岁月。“廉洁奉公的方志敏”“高风亮节的黄道”“爱兵如子的黄立贵”“杀马步行的陈耿”……一个个英雄故事,在张珍秀声情并茂的讲解中鲜活起来。我们被历史感动的同时,也被张珍秀坚持义务讲解革命史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
张珍秀是洋庄乡大安小学老师,24年来利用课余时间坚持义务讲解革命史。为了让自己的讲解更准确、生动,张珍秀搜集历史资料,寻访老红军,探访革命遗址,积累了28.5万字史料并出版了乡土文化教材——《闽北红色首府——大安》。20多年来,她义务讲解武夷山革命史2000多场,听众达5万多人次,其中大多数受众是学生、党团员和干部等。张珍秀还在中小学校开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革命老区很多中小学生的祖辈都参加过革命,在课堂上讲到哪个小朋友的曾爷爷是红军,哪个小朋友就特别自豪!
心身融合红绿相得益彰
红色基因流在老区人民的生命血脉里,自豪感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坑口村村民们热切期盼坑口村发展红色旅游。为了支持建设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村民们自觉地配合征地拆迁工作,“红三代”童贤春还把自家的自留地补偿给一位被征地的村民。为了迎接陈列馆开馆仪式,村民们自发地进行卫生大扫除,不少村民蹚水到村头溪捡拾垃圾,用最美的村容村貌迎接八方来客。
武夷山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留有50多处革命旧址和100多处战斗遗址,如何把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发展起来?如何让老区人民精神上的自豪感进一步发展为经济上的获得感?
“红色”与“绿色”相结合是实施老区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抓手,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将武夷山打造成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示范区、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的先行区。
武夷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楼栋介绍说,去年武夷山市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了上梅暴动陈列馆和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并在国庆前夕开馆,同时推出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即“坑口——大安源生态旅游景区一日游”“红色首府大安——大安源生态旅游景区一日游”和“上梅暴动红色景区——上梅农业观光园——茶景村柳永故里一日游”。武夷山市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既让老区人民享受到红色红利,又让游客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同时享受绿色福利。
几个月来,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杨卫东常到武夷山,指导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和上梅暴动陈列馆布展,他认为让人身心愉悦的美好旅行,一定是心之旅与身之旅的融合,所以发展红色旅游也要把精神需求与身体需求结合好。
近3年来,大安在探索发展红色旅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红色”与“绿色”相得益彰。随着大安村红色旅游红火起来,村民们也都忙碌起来,有的开餐馆,有的上山下地种植土特产,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农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大安村的家庭主妇江秀丽摇身一变成为一名生产经营者,她与家人一起生产并经营果酒、野茶、果脯果干以及生鲜食品,一年收入20多万元。
大安村民很爱惜“红色”品牌。武夷山吴氏茗星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吴明星说:“红色是大安村的底色,红色文化是发展平台。为了配合红色旅游发展,村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生态产品。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每次来武夷山讲课,村里很多人去听课,并向廖红教授讨教生态茶园管理问题。廖红教授指导村民在茶山套种大豆,建设生态茶园,农林大学还免费提供大豆种子和种植技术。有了专家的指导,茶青的品质更好了,现在我们正努力提高制茶技术,生产高质量的生态有机茶。”
2018年,大安村接待境内外游客6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70多万元,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村民近300人,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7269元增长到2018年的135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