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浙江小学校园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9-07-12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浙江省课程体系校园

(浙江师范大学 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321004)

一、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保护传承人、培养“传习人”,“非遗进小学”就是在这一理念催生下的重要举措与有效途径。浙江省非遗进小学自2011年正式开始试点工作以来1,虽一直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发展,但由于多数研究者较关注非遗在省内高校的传承及课程开发,与小学相关的研究及著述少之又少,且多以个案的归纳推理展开;再者有关浙江省非遗进小学的总结性研究趋于空白。基于此,笔者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浙江省部分小学(4市11所)的非遗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宝贵的一手资料出发,明确浙江省非遗进小学的现状及问题,创新和完善非遗基础教育的“浙江经验”。

二、浙江省非遗进小学的现状总结

已调查小学的非遗教育情况,大致相同,但也各有特色。下文主要从各所小学非遗教育的共性出发,间杂阐述其个性。

(一)目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非遗校园传承

浙江省文化厅于2016年10月31日印发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到“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可见,浙江省的非遗教育传承的体系设计,是融入到了主流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之中的。“非遗育人,德美双馨”,挖掘非遗文化中的育人元素,达到德育和美育的目的,是目前浙江省诸多小学开展非遗教育的主要目的。正如东市街小学提炼出婺剧中德育元素编制德育教材;田心小学通过组织制作百子灯,以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浣纱小学以“浣纱砺志,和美立人”为校训,希望学生感悟西施精神,激励个人成长;滨和小学鼓励学生利用土布纺织技艺独立制作礼物,学会感恩,用“自产”的棉线织布替换掉餐巾纸,促进校园环保等。将非遗嵌入到学生价值观的宏观构建中,有助于弘扬其过去的优秀传统、展现当代美学魅力,但当它踏入了主流话语权力的圈子,能否守住“传承”的本心,不走上学科化的套路,引人注意和思考。

(二)途径——四方联动,非遗教育走向标准化

1.学生为主体,课程体系多样化

非遗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以往的非遗教学当中,往往以校方为主导,开展一周一节的普及性课程,目前浙江小学的非遗课程体系,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课程体系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除了普及全面的必修课,一有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例如在浣纱小学,授课对象为五六年级学生,授课地点也不局限于教室,还强调学生到校外进行综合实践;二有强调兴趣能力培养的拓展性课程,即“精品课程”,面向全校自主报名,由老师进一步选拔,最终挑选出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社团形式,固定时间地点上课,每次约90分钟,此形式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是调研学校中较常见的课程形式。整体的非遗课程表现出“认识-兴趣-学习-作品”的过程与多样化的形式,是学校重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规律的结果,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吐故纳新。

2.校园为媒介,文化生态双向化

学校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媒介载体,呈现出对内对外的双向性,对内是通过打造非遗特色文化氛围进行熏陶教化,对外是为非遗项目本身及学校学生提供走出去的平台,内外结合,打造严密但生动的文化教育生态。

所调查小学,考虑到学生个人成绩与学校成绩的因素,普遍较关注非遗在日常文化活动的建设,尤其校外表演与比赛活动,据反映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至于对内的文化设施与文化环境,就相对地被弱化了。据调查,学校专用于非遗教学的教室、工作室偏少。唯有浣纱小学在布置文化环境、建设文化设施以及开展文化活动三方面做得较为完善和全面。

校园为媒介,打造一个由校园、政府、社区构成的非遗全生态场域,实现了非遗的(校内)初教育与(校外)二次教育,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3.政校合力,国本课程校本化

国本课程校本化是非遗校园传承走向标准化的一种尝试,符合构建核心素养中教师自主设计的精神。在调研小学中,正在使用校本教材的学校共有3所(东市街小学《婺剧小百科》、中泰中心小学、浣纱小学《走近西施》),其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主要由学校老师负责,非遗保护中心提供指导和修改意见。政校联动,有利于汇集多方智慧、综合多方意见,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虽然目前已经编订校本教材的学校较少,但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此项工作的小学不在少数。

4.传承人为重要角色,师资队伍常态化

以往家庭小作坊式的非遗传承,是以师带徒、闭门造车的垂直模式,而今互联网媒介下的非遗传承更偏向“以师带师、以师带生、以生带生”的水平共享模式,非遗的曝光率逐渐提高,学习的机会增多、门槛降低,师资队伍走向常态化,非但不容忽视的是——传承人仍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浙江省的小学中,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如传统戏剧,学校为保障教学效果,会选择聘请传承人进校承担相应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由传承人“私人定制”,但由于很多非遗项目的(在世)传承人数量少,且受年纪、文化素质水平等因素限制,导致引传承人入校教学的难度较大,聘请传承人培训校内老师、校内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成为更为普遍的选择。如田心小学就邀请传承人王鸿生定期进校对全校年轻教师进行培训,每学期平均四到五次,并要求全校老师掌握制作百子灯的技艺,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与之类似的还有留下小学与浣纱小学等,此类师资构成,虽存在一定风险,但值得肯定,它领悟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精髓。

三、浙江省非遗进小学的问题分析

浙江省非遗进小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以校园为中心发散的信息沟通不充分、课程体系不连贯、特色营造不完善等顶层设计方面的问题。

1.信息沟通不充分

信息沟通的不充分,表现在对内的非遗师资的教育和管理失调和对外的信息沟通无力与无效。调查发现,校内的教师们(除专业的非遗授课老师以外)普遍缺乏正确的非遗学习观与教育观,教学程序化、培训略敷衍,某小学老师就曾表示“如果课后的非遗培训活动由他个人号召,大多数老师会拒绝,如果由校长组织,参与的老师就会多很多,如果学校强制参加,几乎无人缺席”。可见,非遗教育貌似成为“少数人的事”,校方需在非遗老师与其他老师之间起到良好的教育、沟通和协调作用,让非遗教育成为全校老师自觉去践行的责任。

对外,表现在校方与政府及社会机构间信息沟通的无力与无效,最终导致资料素材的失真。被调研的某小学就曾出现“政府拨下大量资金、学校使用不充分导致资金闲置、回流”情况,不同的地区环境,导致学校非遗教育事业的发展差距,对于某些学校,得到政府的资金保障是问题,而对于其他学校,如何让每一笔资金得到充分使用才是问题所在。目标不统一、信息传递不充分是制约学校非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课程体系不连贯

“学生没有学的时间、老师没有教的时间”,是影响非遗教育质量甚至能否持续的主要原因。据悉,多数小学非遗教学的频率为一周一次,时长40-90分钟,一学期共计15-20小时,且不说这样的教育时间与Daniel Levitin提出的掌握一门课程的“一万小时定律”相比相差万里,这样的“低频率”学习与非遗教育所需的持久性、传承性也相违背,东市街小学的婺剧授课老师就反映说“戏曲的信息量太大,需要每天持续的学习才能记得住”。

此外,我们发现,许多小学设有的非遗课程,在与之对应的初高中却不再开设。如此一来,非遗教学的断层显而易见。很多学生小学的毕业,也就意味着非遗课的毕业,随着技艺日益生疏,最后只落得“竹篮打水”的效果。

3.特色营造不完善

非遗进校园是一项极耗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型工程,无论是研发教材、聘请老师、购买教具还是建设文化设施、装修校园场地都需大量资金的投入。目前来看,非遗特色在浙江省小学的开发与营造还处于初级不完善阶段。

调研学校中,要属浣纱小学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最佳,其他学校在校园外观环境的装饰上均很难看到非遗文化的踪影。或者设施老旧、长年失修,如田心小学曾把百子灯悬挂在走廊、窗沿上,但由于百子灯的纸比较脆弱,经过风吹日晒之后特别容易褪色老化,影响美观,因此现在只把百子灯悬挂在百子灯教室中。校园氛围的营造对于教育很重要,如果“千校一面”,非遗特色就好像无中生有,攀援附会。

四、结语

小学可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这项活动是政府、传承人、学校和社区四方联动倾力而成的结果,各小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非遗教育各美其美的状态。然师资薄弱、课程体系断层严重、政校间沟通误差等问题仍存在其中,且各小学间也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均质的现象。如何改善非遗教育主体与非主体的参与能力,如何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及影响范围,如何解决目前小学和中高等学校间非遗教育的断层,是未来浙江省众小学非遗教育的难题和突破口。当然,这离不开学校自身的文化责任感、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支持与实质帮助,更需要全体公民对非遗文化的认可和重视。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为非遗教育的长效发展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使之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个小孩乃至成人的心灵,至此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

注释:

1.引自《浙江文化月刊》2014-12-31日讯:杭州深入推进非遗进高校活动,网页链接www.zjwh.gov.cn/dynamic/magzine/yk_detail.php?article_id=7860。

猜你喜欢

浙江省课程体系校园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欢天喜地过大年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