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隶书的形成与发展

2019-07-12李祉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100875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篆书西汉行书

李祉祎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100875)

一、隶书的起源

隶书是汉字中一种常见的古老的字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篆书演化而来,隶书原本是下层书吏使用的一种俗字,“隶”是隶属的意思,后来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官家不得不把此俗字放在官方使用。它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因此也常被称为汉隶。在我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之中,隶书从战国后期开始到东汉结束,期间大约经历了四百余年,在中国书法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意义非凡。

在中国字的历史上,人们通常把秦代之前留传下来的篆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称为古代文字,把汉隶和之后出现的字体称为今文字。因此汉隶就成为汉字从古到今演变的临界点。隶书的应运而生是对汉字的一次重大革新,使我国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隶书字体的结构扁平工整,笔划变化丰富,极具艺术审美价值。

二、隶书的形成

(一)隶变

隶书不是瞬间产生的,它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历史过程,主要有九个步骤:直、减、连、拆、添、移、曲、延、缩,这个过程被书法界称为隶变,隶变是我国古汉字革新的开端。隶变在造就隶书的同时,还创造出了楷书,后发展为行草。因此,从汉朝后期,中国文字字体的进化基本完成,汉字艺术从此进入了新的审美时代。

隶书在篆体上的改造方式有以下三种:

1.形变。形变是指字体的形状结构保持原有状态基本稳定,只把篆书的曲线改为平直方折的笔划,使字体的形象发生改变。

2.省变。省变是指在发生形变的同时,将繁体字进行简化,省去部分偏首。

3.讹变。讹变是指在发生形变的同时,改变笔画方向和下笔顺序等,让文字的形体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重新组织字形。

隶变最开始的时候对字体结构的改变并不大,但是对书写的简洁化分解非常明显。西汉建立以后,还依然继承着秦代的制度,到汉武帝时期对隶变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隶书的正体化

隶书的正体化是在隶变结束以后发生的。它是把出现的隶书逐渐变成社会通用的规范化字体的过程。总结为两个阶段:

1.形体规范。发生于西汉初期至西汉中后期,首先消除篆书的书写痕迹,摆脱潦草的不稳定因素,用点代替原有部分内容,重新组织字形。其次确定字体扁平端正的形状,确定新的下笔顺序和联结方式。最后更加符合大多数人的右手书写习惯,取得社会的认可度,进而流行起来。

2.社会推广。发生于西汉末期,在当时国家社会的全面推广下,隶书发展成为了官方规定的书写体,东汉时期非常流行书法,造就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家,汉代的隶书在推广过程的中还受到诸多名家楷模的影响。

三、隶书的发展

隶书的发展总共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繁荣的准备时期

隶书是从战国后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的,经过秦代,一直到西汉。期间经历了有大约三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形成的隶书我们称为古隶,古隶起源于秦,风靡于西汉早期。秦朝刚刚萌现的古隶其实就是一种草率的篆书写法,字体形状和用笔方式依然都带有浓重的篆书意味。秦隶大多简练平实、字体饱满,如舞者长袖荡漾,带有一种流动的美。

汉朝初期,一系列全新的政治制度使得社会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趋于安定繁荣,学术文化不断活跃,这时候书法艺术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隶书逐渐受到到文人的接纳、认可和喜爱,于是将小篆取而代之,化为流行的书体。

古隶发展到西汉前期,开始逐渐呈现平稳发展状态。减少了篆书的元素,用笔方折,线条笔直,形状扁长,笔画开始变的有粗有细。极具装饰性的笔划运用使整个书法生动美观。

到了西汉中后期,隶书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蚕头雁尾的横画笔法进一步规范,完全消除了篆体的结构,造型突破了小篆竖长的字体结构,改为以横扁长方型为主,点画丰富多变。

(二)隶书的鼎盛时期

隶书的黄金时代发生在东汉,历时大约195年,跟西汉相比较,东汉的社会金融状况更发达,国家的财富积累更丰富,给东汉时期的社会文艺发展供应了非常优厚的物质条件作为前提。东汉帝王大力兴办文化教育,所以知识分子们越来越受敬重,他们也因此积极的传播文化,书法成为了知识阶层的必修课,成为后期东汉书法艺术达到繁荣的重要前提。

东汉的隶书主要发掘于石刻上,流传至今的石刻和摹拓本上百种。东汉中期,逐渐流行起了刻碑之风。石刻和碑刻表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一种是保守的对古代早期石刻风格的延续。另一种是创新的对书法家字迹精美的雕刻。东汉末期的碑刻非常注重艺术观赏性,很多都建筑在公共场所,一批批高素质的书法家的涌现更是推动了书法的进步。在这个阶段产生了诸多有名的碑刻,由名家尽心尽力打造而成,艺术水平极其高超,颇具内涵。

汉碑如同镜子一般反映着历史,它映射出先人的艺术创造力和对书法审美的不懈追求。物极必反,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书法艺术也不例外。隶书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隶书趋于衰落的时候,崭新的书法字体开始流行起来,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隶书虽然后来衰落,但它却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产生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隶书的衰落时期

隶书自东汉巅峰跌落以来,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到明代,一共有大约一千四百多年的萎靡。

三国时期由于战乱纷纷,社会不稳定导致人心惊惶,艺术事业呈现出一片惨淡的景象。东西晋时期,人们崇尚清谈,专工艺事,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均有所发展。南北朝时期楷书十分流行,这时候隶书却遭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隶书既为楷书起到了正面的引导作用,又受到楷书的反面影响。隋朝由于建代时间短,因此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到了唐朝初期,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安定,文学艺术事业生机勃勃。书法尤其是受到诸多帝王的重视,他们以身作则钻研书法,并且开办高等学府,促进了全民学习书法热潮。大唐盛世,文学艺术总体成长时期,隶书也迎来了一波小的飞腾。宋朝时候,流行行书,隶书几乎问人问津。元代书法更是成绩平平,未见好的作品。明代继承了宋朝的风格,对行书和草书略有发展。隶书遭到冷落,是因为新兴字体与古老的字体相比,更符合人们的心理,所以书家们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入在到草书、行书和楷书上,不再重视隶书的研究,这就导致隶书从此退居二线。在长达一百四十多年的时光里,隶书一贯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之下。这个低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清朝的中期才改变。

(四)隶书的复兴时期

历史在不断的前进发展,到了清代,社会稳定,经济一片繁荣祥和的景象,在国家醇厚的文化墨水环境下,清代书法迎来了重生。在诸多书法家们的共同努力下,隶书和篆书再次崛起。

清代初期,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兴起,人们以对汉碑范本的深入研习为主。但那时候的隶书偏于枯瘦,并没有继承到秦汉时期的味道。清代中期时候,社会经济一片繁荣的景象,同时大大促进了各种书法艺术的发展,此时迎来了隶书的创作新高,人们摒弃对隶书的简单临摹,逐步深化对汉碑的研习,直至升华出全新的书写风格。清末时候,隶书虽然已经不再辉煌,但也仍然小有发展。

清代隶书的复兴,离不开当时整个社会良好的研学风气。清朝初期的每一位帝王都擅书法,这个爱好便带动书法在民间的传播,使之成为流行于大众的热门学科。清代伟大的书法家们通过对隶书的不断探索,突破汉传统汉隶的束缚,最终建立了自己的风格,创造出了全新的隶书。

清代同时也是一个隶书大家人才辈出的时代。从皇家帝王到民间百姓,社会各阶层擅长隶书的多达五百人。作为复兴书法艺术的主力部队,他们将古老的隶书进行创新,充分发挥能动性,使隶书个性化,更具审美性。

猜你喜欢

篆书西汉行书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脚踏实地
陋室铭(行书)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