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探析

2019-07-12王艺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44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政治思想

付 政 王艺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44)

网络技术正不可避免的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它以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中也便捷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输,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就产生了一定的威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所有的高校特有的一种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普遍建立的基础培养目标。高校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高校中的教师与学生皆是维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传播者和主要实践者。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培育出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只有保证意识形态不被打倒,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保持稳固。2016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只有深化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才能使高校培养出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并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将学到的本领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本质上要求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所培养的人才之思想能够达到一定的目标,能够树立爱国、爱党,并且为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使之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既包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书本内容、课程制定、师资力量等方面,这就要求书本内容方面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课程制定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方面在授课任教的前提下能够自身立场坚定;同时,也包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宣传、安全理念、时代意义等,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有形的教育之时,还要时刻贯彻无形的精神引导,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的意识形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三观正、立场强、有理想、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为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全新机遇。互联网具有的便捷性、互动性、共享性、开放性等新特点,凸显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提升空间。

首先,互联网带来了丰富的方式与方法。以往,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大多是须在特定的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对特定范围的人群进行同一主题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较为单一。互联网的出现与网络空间的拓展,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使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更为广阔、便捷、开放与丰富,影响力直接并且深远。近几年兴起的“慕课”便是如此,使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课堂,这一运用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型授课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了新的教育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主性。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合其中,全面地促进了教育对象的发展,也更能够增加吸引力、感染力以及实效性。其次,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效率效果,一定程度地抢夺了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过去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信息传递的滞后,使得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易产生负面影响: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及时传递给受教育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是无法及时得到受教育者的反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如今互联网将全世界链接成了一个“地球村”,可以及时地了解、学习任何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今年新兴的“学习强国”软件即使如此,内设“要闻、新思想、时评”等多个栏目,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任何信息。人民日报时评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学习强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打造出一个干事创业的理论宝库、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因此,如果我们能运用互联网这一强大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传递正能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增加强有力的生力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的挑战

“网络的广泛运用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互联网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如若没有紧跟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也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互联网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为维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带来了挑战。“这为积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第一,互联网快速而便捷的信息传播易导致信息强权,信息强权易导致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的偏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加紧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侵袭,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言论,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渗透而来。高校学生好奇心强、且无家长监护,若无坚定的信念和较强的辨别能力,很可能受到此类敌对势力的邪恶意识形态的侵蚀,导致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观念思想的淡薄甚至反对。第二,互联网丰富而开放的信息资源极易导致芜杂信息传播,芜杂信息传播易导致高校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近年来,在我国“科学家的社会关注度不如明星”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随着“抖音”“快手”等自拍视频手机软件的兴起,想要“当网红”的人生观、价值观侵蚀着人们的思想,由于脱离父母的监管与高校网民的技术水平较高,在校园的课堂上、花园中、宿舍里等场所,不少学生在自拍视频上传网络空间中,以期从中获取低俗的娱乐甚至能够爆红。天道酬勤、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等价值观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靠“歪门邪道”来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应受到正确理念的引导和教育”这种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信息在高校学生中迅速传播,加之高校学生的判断与鉴别能力有限,其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冲击。第三,互联网快速而庞大的信息积累极易导致信息膨胀,信息膨胀易导致高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产生偏差。互联网使知识积累更加迅速,也让人们所特有的知识学习及文明熏陶随之弱化,从而淡化了深邃思辨能力,同时也使得人文创造锐减。如此一来,对意志较不坚定、能力较不成熟的高校学生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将受到威胁,很容易被非主流意识形态侵袭,形成不正确的三观。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思想与“剑”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