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影视改编中的人物重塑
——以小说《巴提斯塔的荣光》影视改编作品为例

2019-07-1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麦基原著小说

杨 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00)

不可否认,小说的影视改编正日益成为当前我国影视文化市场的一大热点。经改编之后形成的新的作品其体裁往往与底本不同,而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各不相同的创作原则。美国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曾论述过关于小说“讲述”与“显示”1的区别,而这两个概括词语在叙事艺术中又正体现了文学艺术与影视作品的最大区别。将小说改编成影视剧,要完成一个从平面、抽象的文字叙述到立体、具象的视觉化形象的转化过程。

人物作为小说和影视剧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于改编后作品的效果呈现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试通过以《巴提斯塔的荣光》这一部小说的影视改编作品为例进行研究,从人物设置、人物塑造以及人物真相三个方面浅析在改编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丰富并展现原著中的人物形象。

一、小说简介及改编现状

《巴提斯塔的荣光》是日本作者海堂尊的处女作,曾获日本第四届“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赏第一名。作品除了巧妙的叙述、跌宕的情节之外,令读者们印象深刻的还是小说中那些有趣、鲜明的人物角色,这也是本文选取其作为人物改编研究案例的重要原因。

《巴提斯塔的荣光》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心脏外科小组的故事。这支创下世上唯一手术成功率百分之百奇迹的“巴提斯塔团队”,突然之间相继出现了手术患者不明原因的死亡事件。这仅仅是时运不济的偶发现象还是医疗事故,抑或是连续杀人事件?临危受命的双人组——来自不明病症倾诉门诊的田口公平医生和厚生劳动省大臣官房秘书课附属技官白鸟圭辅开始对团队中七个人进行调查。原著的影视改编作品目前有电视剧《白色荣光》(共11集)和电影《巴提斯塔团队的荣光》。

二、人物设置

(一)人物前史

悉德·菲尔德在其著作《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明确阐述了人物在整个作品中的重要性,人物通过选择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而性格往往会决定人物会作出何种选择。假设把人物的生活内容分为两个基本范畴——“内在的生活”与“外在的生活”2,“内在的生活”是从该人物出生到故事发生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对应的“外在的生活”是从故事开始到故事结局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不难发现,“内在的生活”形成人物性格,“外在的生活”展示人物性格。因此,“内在的生活”也就是人物前史,只有做到足够充实、饱满才能更好地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人物行动提供合理可信的依据,同时亦有利于搭建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对于巴提斯塔团队中的第一助手垣谷雄次的人物前史并没有过多的介绍,只是通过田口恭平和他的问询调查中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刻画。与同一团队中的第二助手酒井利树相比,垣谷对于团队的热情似乎并没有那么高涨。电视剧改编抓住了小说中的这一笔带过,对垣谷这一人物的前史进行了合理扩充,加入数年前其女儿的事故,有手术失误联系起来,使得故事开始后其在团队中和其他成员不同的表现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对女儿去世真正原因逐步加深的怀疑、对团队领导者桐生渐渐瓦解的信任都让其不自觉地和团队产生了隔阂,这种距离感和被动的行为模式由此变得更为可信,人物也更为立体地被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垣谷的前史还持续影响着他的具体行动。因而整个调查过程与原著小说中相比显得更为复杂,造成术死的原因不再是唯一,故事走向更加扑朔迷离,悬疑丛生。由此可见,改编过程中就相关人物的前史进行必要的延伸和创作不论是对于人物本身的特征展现还是影视作品的整体叙事推动都是颇为有益的。

而在电影改编版本中,并没有类似的对于人物前史的合理丰富和补充,虽然考虑到其篇幅确实也缺乏进一步展开的有利条件,但仍有遗憾和可改进之处。因此在日后的改编创作中,如何基于小说原有素材,在适合电影剧本的基础上对于人物前史进行丰富和补充是值得不断思考、寻找突破的问题。

(二)角色增删

小说中的角色之间固然存在着主次关系,而对于电影和电视剧从本质上而言,更可以说是“主人公创造了其他人物”。其他所有人物之所以能在故事中出现,首先是因为他们与主人公的关系,以及他们每一个人在帮助刻画主人公复杂性格维方面所起的作用。3因此,在人物设置方面,除了要对人物前史进行恰当改编之外,为了更适合影视作品的体裁并最大程度上发挥其艺术形式的表现优势,还需要对于相关角色的增加和删减进行充分的考虑。

小说原著中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田口公平的视角来叙述对于巴提斯塔团队连续发生的术死事件进行调查的整个过程,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完全可以通过文本对主人公细腻复杂的情感的刻画来理解这个人物形象,然而这种心理层面的直接表述在电影或电视剧中都是很难实现的,并且过多的人物内心独白反而不利于展现影视画面的艺术效果。电视剧改编版本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编电视剧中增加了田口公平的家人角色,向观众展现了主人公在医院调查之外的家庭生活,丰富电视剧场景及情节的同时也让人物的表现方式更为多样化。剧中还增加了一些小说原著中术死案例之外的病人角色使得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更加充分。

另一方面,电影因为其篇幅等原因,想要多方面铺陈开去展现人物确实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改编的电影为了在短时间内讲述清楚一个完整的推理故事同时刻画好一个鲜明立体的主人公人物形象,不同于改编电视剧采取的新增手段,而是选择删去小说原著中与主人公关联不够紧密的角色,如与医院科室介绍相关的神经内科的有动教授、风险控管委员会的曳地主委等,将镜头集中于主人公本身和那些对主人公有推动作用的配角形象。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其他主要人物刻画的连贯性和原著故事展现的完整程度,相反正避免了角色分量和叙事的分散。

二、人物塑造

(一)人物维

不论是在文学作品当中,还是电影或电视剧中,一个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总是会比一个单一、扁平的人物形象更容易获得读者和观众的认同。如何在改编作品中展现出一个“圆满的、三维的人物”4,首先表要清晰“维”的概念。维是指矛盾:无论是在深层性格之内还是在人物塑造和深层性格之间,而同时这些矛盾又必须是连贯一致的。5

改编电影中为了增加厚生劳动省调查官白鸟圭辅这一角色登场的戏剧性,将其出场设定为忽然出现在田口将球砸碎运动场另一头的路灯,留下众人茫然失措。不难理解这种改编的出发点也是为了突显出该人物一种不按常理出牌、我行我素的性格特色,但没有把握好白鸟这一人物的整体形象和人物维的连贯性,在他进行独特的“主动式调查”时也许看起来会有一些的偏执和疯狂,而另一方面他在观察调查对象并做出判断时又是极其冷静和睿智的。因此,改编中的登场,似乎丰富了角色形象,但实际上并不能开启其性格真相比吸引观众移情,相反令观众敬而远之。

而作为导致术死的唯一直接凶手——麻醉师冰室贡一郎,其在电影和电视剧改编作品中的表现所存在着的较大差异也反应出了“维”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原著中冰室对于杀人行为有自己的解释,认为夺走生命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在电视剧的改编中对于冰室有着更多“维”的表现,人物虽然不可避免带有变态的心理特质,但也展现了其内心柔软的部分。如对自己养的仓鼠死亡的落泪等,这些段落丰富了冰室的性格,在其深层性格之内形成的矛盾增添了这个人物的“维”,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也让冰室杀人显得并不突兀,观众容易理解并能产生同情。

多维人物之所以令人痴迷,正是因为性格或行为中的矛盾会锁定观众的注意力。因此,主人公必须是全体人物中最多维的一个人物,以将移情焦点集中在这一明星角色上。6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主人公田口公平的塑造上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版本都显得不够多维。原著中,田口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敏感、冷静、有主意,看似优柔寡断、无欲无求实则偶尔也会小露锋芒的形象。而在电影的改编中,田口的性别更替为女性,更多的呈现出一种温和、稚气的形象,其人物个性和在调查小组中的作用均显得不够充足。电视剧改编中,田口的形象又更多表现出一种单纯的热血,有时候甚至有点傻,凭着横冲直撞的感性总是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总的来说,影视改编中都没有很好的将田口性格中冷静又莽撞、温和又激烈、怯懦又果敢等一系列特质之间的矛盾展现出来,只偏重其中某一方面而没有完成“维”的创造,导致削弱了的人物特色和吸引力。

(二)人物关系

影视作品中人物之间有着剧本规定的特定的人物关系,而“戏”就是在人物关系中展开和进行的。谭霈生在《论戏剧性》一书中指出:“‘戏剧情境’是促使戏剧冲突爆发、发展的契机,是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条件。……它包含最重要的因素,和‘戏剧性’关系最紧密的是:事件和人物关系。”7因此,人物关系的构建不论是对于人物本身的塑造还是叙事的推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说原著中,田口和高阶的这一组师生关系实际上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整个故事得以开展的基础。高阶院长之所以找到与调查对象并没有什么关系、对外科手术也缺乏知识的来自不明病症倾诉门诊的田口医生,正是因为在其学生时代就已了解田口这一人物,认为他的胆量和客观可以完成调查任务。而相应地,田口由刚得知调查命令时的惊讶和抗拒到最后接受并完成任务这一转变的发生有部分原因也是基于二人曾经的师生关系。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在改编电视剧和电影当中似乎都忽略了这一对重要的人物关系。电视剧中将高阶找来田口来进行巴提斯塔团队连续术死相关调查的原因简化为是高阶院长的“感觉”,电影中则改编为高阶院长原本安排神经内科的有动教授需要结婚旅行才把调查任务转交给了田口。这两种改编都放弃了对高阶和田口师生关系的刻画,不仅弱化了对人物的塑造,也让田口介入术死调查这一安排显得不够有说服力。

人物关系在成功构建后还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从涅槃到新生,从分裂到重组,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物关系作为情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的发展变化,必然推动新的动作产生。发展的关系,才能产生发展的动作。发展的动作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物关系,使其产生激变,从而推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桐生恭一和鸣海这一组光与影的兄弟羁绊也是原著中一对非常重要的人物关系。小说以及改编电影中都只表现了二人之间的互相依赖,而电视剧改编则在小说设定的基础上使桐生和鸣海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发展,从敬仰追随到相互依赖再到对立冲突,最终到达成理解,光和影分离,影子决定独立存在。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突出了桐生与鸣海之间的深刻羁绊,同时由此激发的新增情节也丰富并推进了调查和推理的过程。

三、人物真相

(一)人物行动

人物真相潜伏于人物外在特征之下。得知人物真相的唯一方法就是看他如何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采取哪种行动。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8因而在叙事过程中便要尽可能地让人物处于两难的情境之中,在此前提下人物所采取的行动才会让观众更深层次的窥视到人物内心真相。

小说原著对于团队中的第二助手酒井利树更多的是通过其外貌特征、行为举止、语言、个性、态度等方面的直接的文字描述来进行人物塑造,但却不能解释他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对所在团队抱有的极其充沛的热情,因而也就无法认识到这一人物内心的真实渴望。改编电影中除了将文本内容转化为更为直观的镜头画面,实际上还是采取与原著小说类似的方式,停留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展现人物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人物真相。

值得肯定的是,改编电视剧在人物真相揭示这一层面上经过努力取得了一些突破,效果也还是不错的。当发生事故的后,对于酒井而言,这个光荣的团队是绝不能被解散的。从小成长在被誉为“天才外科医生”的父亲的光环之下,这光环从前所带来的骄傲感在酒井也成为外科医生后却逐渐演变成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旦团队解散酒井就将变回之前那个普普通通的医生,继续活在父亲的阴影当中。一边是让团队成员揭发桐生的秘密从而导致团队解散,一边是掩盖秘密团队得以继续存在但也许会发生更多的术死,这一两难的情境要求酒井必须做出一个选择。在愈加沉重的压力之下,酒井最终采取行动,将知晓这一秘密的冰室从楼顶推下。凶手水落石出的那一刻,观众也看到了他的人物真相,在所有努力、有点小气、容易浮躁的外表之下是酒井对团队的无比依赖,以及对成功、光荣和认可极度的甚而可以说是病态的渴望。

观众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了解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人物:身体形象和背景能说明很大的问题,但是观众知道,外表并不是现实,人物塑造并不等于人物真相。9只有让人物在选择之中采取行动,才能使观众了解到他的欲望和动机,从而可以进入到更深层面去认识其内心和本质。

(二)人物弧光

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而且还在其讲述过程中展现人物内在本性中的弧光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10。

团队中的手术室护士大友直美在小说原著中被塑造成一个温顺的、善良的、足够优秀却非常容易自卑的人物形象。虽然作者通过其文字功力也让观众对于这一角色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但由于人物本身缺乏一定的转变还是使其不够立体和现实。改编电影中对大友的角色作了一些使其“看似如此其实并非如此”11的情境设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物维度,但依然没能比较理想地解决”人物缺乏转变“这一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相应的在改编电视剧当中,创作者尝试着对该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首先,故事铺陈出大友这一角色的人物塑造特征,通过一系列的问询调查,让观众看到这一角色身上的善良、怯懦、自卑的性格特质。第二步,观众很快就被引入人物内心。人物的真实本性在他选择采取此种行动而非彼种行动的过程中得到揭示。12团队继续实行巴提斯塔手术的过程中,大友开始意识到主刀医生桐生的眼睛可能存在着对病人手术结果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但是大友深知不会再遇到比巴提斯塔更优秀的团队,所以选择不去相信团队存在任何漏洞,将桐生的秘密藏在心里。至此,观众开始发现,大友不仅仅是最初所表现出来那样的温顺、怯懦,这个人物也有偏执的一面,她所选择的行动中可以窥视到她的野心,想要依附于团队的光荣来实现自我价值。第三步,在揭露了人物的内在本性之后,故事便开始给他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要他做出越来越困难的选择。13冰室被杀的突发事件使大友开始承受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她不得不在保护自己和保护团队之间做出选择。第四步,待到故事高潮来临,这些选择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物的人性。14经过不断的细致调查,田口和白鸟最终还是发现了桐生眼疾的秘密,至此,大友都没有主动揭露团队的秘密,她固执地认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是为了保护团队可以继续通过手术多挽救几个病人的生命。

大友在整个故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转变,使得人物的深层本性和其外部面貌发生冲突,让观众发现角色不是表面上表现出的样子,由此推动人物的内在本性发生变化,使得人物真相的揭示更为深刻,这就是所论的人物弧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就需要完成从“平面人物”到“立体人物”的转化。在创作过程中,不论是从人物设置、人物塑造还是人物真相的角度出发,都需要在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考虑后进行合理的改编,最终使原著中的人物在影视画面中得以更为丰富、圆满的展现。对于小说不同版本影视改编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改编创作中在人物重塑方面的得失,不断创新探索,加深理解,汲取经验,弥补不足,从而在日后创作中取得突破。

注释:

1.[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2.[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钟大丰、鲍玉珩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年版,第36页.

3.[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41页.

4.[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40页.

5.[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40页.

6.[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41页.

7.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8-112页.

8.[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37-438页.

9.[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39页.

10.[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4页.

11.[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

12.[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5页.

13.[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页.

14.[美]罗伯特·麦基.《故事》,周铁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页.

猜你喜欢

麦基原著小说
勘测小行星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大不同
骇图
水家乡
琵琶记
绿牡丹(下)
标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