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电影《流浪地球》的艺术特色

2019-07-12孙启菲澳门大学999078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主线流浪

孙启菲 (澳门大学 999078)

一、影片主要内容简介

由于太阳即将毁灭,人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的过程中,经历了木星引力所带来的存亡考验,通过所有人不放弃希望的拼尽全力,克服重重困难拯救了地球。

二、多角度分析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

1.开天辟地式的科幻主题题材

这种科幻题材的影片在以往有很多类,但是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却是史无前例的,从剧情主线结构到场景渲染都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感觉。它虽然是一部科幻片,但是新颖之处就在于贯穿主线的选材,并不是讲述科技领域的造诣,而是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构思。比如给地球安装推进器,幸存的人类居住在地下城,虽然说这种情况以当今科学家的眼光来看,很难会在真实世界中发生,但正是这种大胆的假想,让看似不太合理的预言变成了众多未来可能的一种。故此在题材上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故事情节,同时也完全符合科幻影片应满足人们猎奇式欣赏欲望这一鲜明特点。

2.宏伟壮阔的视听元素特效

“《流浪地球》影片投资三亿,超过300人的美术团队,准备了3000多张概念图和8000多格的分镜,这些电影工业化的大数据,对细节的严格要求、精益求精的态度,足够令往后的电影人立为标杆。”影片从头至尾都是以一种暗色调的色系来渲染画面,无论是昏暗拥挤的地下城,还是冰雪覆盖的陆地世界,都给人一种比较压抑的末日感。同时当我们看到被海啸淹没的城市,和那些熟知建筑的残垣断壁与厚厚的尘土,不得不说这在视觉上又带给人一种希望渺茫的错觉。但是当画面出现那些巨大的推进器、人类先进的运输设备、有条不紊的“流浪”工程秩序时,与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惊叹全世界人类的众志成城,不禁感叹人定胜天的强烈欲望。还有那些木星、太阳、银河系及浩瀚无垠的宇宙的场景布置,看起来都非常具有恢弘般的科幻感。另一方面,在音乐制作方面,也丝毫不逊色于国外科幻大作。由著名音乐制作人阿鲲作曲,联合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电影配乐,使整个影片在背景音效上,无论是贴合紧凑的剧情走势,还是穿插的人物桥段,都让人感受到幕后影音特效制作者们的用心。使这些原本好莱坞科幻巨制才能拥有的宏大场景,都在影片特效中渲染得气势恢弘。

3.新颖的主线结构及人物设定

流浪地球的故事主线将几个比较突出的角色串联在一起,他们有“全球联合政府”派来的救援队,有被强征加入的普通居民,有在险境中幸存下来的航天员,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因为一场拯救行动走到了一起,虽然他们各自的驱动力不同,但是就人物设定这个层面上来看就显得十分新颖。而且在以往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的灾难类科幻片中,这部影片体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以致一群人带领全人类。这样的主线构想可谓是推陈出新,一改从前单薄的人物形象,从而利用更浓烈的情感氛围,来不断增强剧情对观众的吸引力,在荧幕前重重写下了集体英雄主义的一笔。

三、影片的不足与问题研究

1.部分桥段的故事逻辑略显牵强

影片中叙述的故事情节固然是十分新颖的,但是部分桥段的故事逻辑略显牵强。比如地球经过木星时是否真的会被吸走?点燃木星是否真的会产生足够的反推进力?这些留在观众心中的疑问很难被事实说服,而验证这样的可能性又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加上足够的能力,而不是凭借某个特定人物强加给观众的灵光一现。因为毕竟科幻影片不是神话影片,脑洞大开的幻想只有建立在基本的科学依据之上,才能让人更加信服与认可。

2.过于注重快节奏的剧情和特效氛围

流浪地球从头至尾给观众致力营造一种紧张刺激的节奏氛围,它以画面的压迫感与末日感打底,在特效的科幻背景上做足功课。但是在角色的服装设计,鲜明的性格方面却是牺牲掉了人物本身的质感。这直接导致了人物辨识度比较模糊,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很难第一时间看清是哪个人,从而使角色显得比较单薄。这不得不促使观众放眼更为明朗的整体主线,却失去了分析人物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耐心,造成了观众只看清场景事件,却难以熟知角色效用的尴尬局面。

3.人物塑造的性格与主线存在偏差

由于流浪地球改编自小说,它与原著在人物塑造方面就存在着不同,首先是加入了一些新角色,这势必会对主线剧情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说韩朵朵其实是电影中的一个原创角色,小说中却并不存在。那么影片中设定韩朵朵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笔者认为此角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从生存技能到剧情发展需要,从影响主角行为到塑造鲜明的荧幕形象,纵使该角色贯穿影片始终,相信观众也对其印象毫不深刻。而唯一的猜测就是流浪地球毕竟属于一部商业影片,投资运作与商业化效应必将决定在编剧中牺牲掉个别角色的存在感,即使这个虚拟角色是否会影响到整体影片的质量,是否会成为影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些都在强势的商业化受益中已经成为无可非议的规则。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剪辑节奏较快的缘故,很多角色的性格与主线存在一定偏差。比如主角刘启因为家庭的缘故,变得年少轻狂、叛逆任性与玩世不恭,一直怀揣对他父亲的怨恨。从而使该角色在性格塑造上,略显自私狭隘的不正三观。就算影片末尾在形式上给予纠正,那也是聊聊几笔,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主线意图。

四、改进影片艺术特色的几点建议

1.生存式的逻辑不等于剧情发展的必然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一路被感知最深的就是人类求生的强烈欲望。尤其是遭遇冰封塌陷、电梯坠落等场景,人们表现出的行为被冠以过高的精神境界,也许很难符合现代人的思维逻辑观念。在此特别想提一下《1942》中那个老东家的女儿王子文,当完成了从拒绝杀猫到最后想喝猫汤的演变后,往往给人的感觉更为真实。所以说大多数人在生存受到极限威胁时,很难保持正常的理性与自制能力。如果影片一直用生存式的逻辑来思考问题,那所有人的行为都不应为人性与文明让步,这一点的安排是非常不客观的。这就致使那一场场电光火石般的救人场景,在催人泪下的生离死别中显得太过空乏无力,更别说推动剧情的发展。

2.被观众感知的人物与剧情远比视听更真实

近年来有些国产大片尤其是科幻题材的影片,好像不断在卷入一个旋涡误区,比如《无极》、《长城》等等,这些影片有一个共同之处,虽然影视特效极佳,但是剧情完全搞不懂,看了只是单纯记住了画面,但是对人物剧情却丝毫没什么印象,甚至影片的名字都要回想好久。而影片中所有的渲染场景都是为剧情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制作方式,无疑会导致观众对影片中所感知的人物与剧情并不认同。而有些影片制作效果虽然不高,却因为紧凑的剧情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博得观众们的好评,这里就不举例了,让我们想想那些八九十年代的老电影,那种不愿被遗忘的真实感受,并非来自一代人对陈年旧物的忠诚,而更多的是驻留在观众们心中那份触及灵魂的渴望。

3.摒弃主观式的穿插,让价值观自然流露

影片中很多人面对生存危机,不少美好的价值观会被舍弃。比如吴京知道地球要被放弃了,他最耿耿于怀的是他的儿子还在地球上!这与影片所传递的团结一致、牺牲小我的价值观相背离。此外,吴京利用特权可以选择两个亲人直接进入地下城。这种流露在价值观上的表现,虽然在尊重家庭与个体的选择上无可非议。但如果只是单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而设定的主观式穿插,那么多多少少会在观众心中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就不如《杀生》中牛结实为了保住孩子而宁愿选择自杀时显得更加真实贴切,让人物的价值观始终牵着剧情自然发展。

五、结语

《流浪地球》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从剧情和艺术特色等多方面角度上看,仍不失为一部国产科幻佳片,一定会在观众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很可能会成为一部教科书式的国产科幻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主线流浪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更加突出主线 落实四个到位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流浪的歌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数字主线
流浪猫鲍勃
给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