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献给成人世界的童话芭蕾
——马修·伯恩版《灰姑娘》的颠覆及其人文关怀

2019-07-12燕山大学066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马修灰姑娘童话

刘 燕 (燕山大学 066000)

水晶鞋、魔法棒、南瓜车、仙女教母,《灰姑娘》这部来自北欧的经典童话以其浪漫的色彩流传于世,伴随着数代人的成长。每个少女和孩童的内心似乎都渴望着拥有灰姑娘般的美满结局,用平凡和善良收获帮助和真爱。故事母题传递的价值诉求激励着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普通人,深得女性读者的喜爱。因而,这部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传世经典被文学家和艺术家改编为多种形式,以音乐、舞蹈、电影、戏剧、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形态让童话里的美丽“灰姑娘”走入人们的生活。故事本身的仙幻色彩和平凡励志加上艺术语言的多元魅力,使得各类改编版本的《灰姑娘》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较好的评价。其多个古典芭蕾的改编版本也不断搬演至今。

在如此深得群众呼声,深受市场欢迎的经典故事IP下,似乎直接套用故事的蓝本就能轻轻松松俘获大批观众和童话迷的追捧,但是,这并不是马修·伯恩的选择。在马修·伯恩的《灰姑娘》中,他一以贯之的选择了颠覆和挑战,在保留原有人物关系和主干故事线的前提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全新的故事。对于成功改编过《天鹅湖》《卡门》《胡桃夹子》的马修,这样做的确具有很鲜明的马氏风格,但这种所谓的颠覆却是顺势而成的,不包含任何刻意的成分。因为马修的颠覆不是以推翻某种价值而立的,而是面向所有观众,重塑一个新的价值和观念。用旧瓶装新酒,却不离原本的味道,这正是其醉人之处。

有人说,童话是献给孩童的礼物。但仅仅如此吗?成年人的世界就不需要童话吗?成人世界的残酷与现实让人们渐渐远离好似虚幻、不切实际的童话王国,人们不愿再相信童话。这种不相信来自于内心的脆弱和因现实带来的伤痛,人们继而不相信美梦成真,甚至怀疑真爱与善良的存在。对童话的怀疑态度遮蔽了人们内心的真正需求。“不是童话,也没有魔法”,虽然马修向我们呈现的《灰姑娘》并不“童话”,但这版有些平凡、少了华丽宫殿的《灰姑娘》却与我们身处的世俗生活更为贴近,“童话”的华丽色彩隐去了,但“童话”的美好纯粹依然留存。

一、再绎经典:颠覆在已知与未知的边界

挑战经典似乎是具备冒险精神的艺术家们最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经典作品自身的价值和其所带来的种种可能让众多艺术家勇于尝试对其改编、解构和重塑的创造性活动。但遗憾的是,对经典的再创造并非易事,在这条充满冒险与新奇的道路上,鲜少成功者。除了创作者,对于经典作品的“新”绎,观众的态度也是矛盾的:既期待又担忧。一方面,人们对新的形式充满期待,渴望看到新的诠释,而这样的期待往往难以被满足。另一方面,人们对新的内容怀有担忧,担心创作者假改编之名破坏经典在心中的完美形象而抵触改编的行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勇气和才华,想要成功的改编一部经典作品,着实是一件难事。

当然,对于经典作品的再创造,人们有所怀疑也是不难理会的:经典形象已然深入人心、难以撼动,经典作品带给观众的审美高度和审美享受也是难以超越的。作为观赏者,以更为高层次的需求对待改编类作品,自然有情可原。而在马修的创作观念里,这些难题非但没有使其受到影响,反而成为了他源源不竭的创作动力。他让一个个角色重生,甚至焕发新的光彩;让熟悉的情境转移,确仍保舒适流畅的体验;让曲折的故事线明晰,简约鲜明而又新颖。在每一幕熟悉又陌生的舞段里,马修都会带给观众惊喜。这种惊喜来自于未知的新奇,来自于已知的期许,让观众在已知与未知的平衡间发现作品的艺术奥妙和作者传递的价值观念。

经典题材类艺术作品的改编本身就是介于“已知”与“未知”间的一种探索,面对内容上的已知,形式的未知令人遐想;面对形式上的熟悉,内容的空间可待突破;面对已知内容的稳固,新内容带来新的形式;面对未知形式的厘革,新形式带来新的解读。在已知与未知,熟悉和陌生的变换中,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全新燃烧。而马修恰恰是调和已知与未知关系、寻找两者间平衡的高手。在内容上,他赋予故事台本新的可能,调用新的情境、人物和时空与原有的情节、结构和关系相融合,“让那些曾经家喻户晓的故事,重新在当代焕发生机”。在形式上,他打破传统的概念和程式,大胆选用表达语汇,紧紧围绕故事情节推进形式语言,使作品充满灵动的艺术色彩和明朗的生活味道。

原有故事内容的熟悉,将会带来艺术形式上的亲切;新编内容的颠覆,也将带来观演体验的新鲜。因而,对观众而言,马修的尝试是充满新奇的,他对《灰姑娘》的颠覆性创作也是探看他对经典作品解读的一扇窗口。首先,马修从文本的改编入手,重构人物、时空的种种可能,在不脱离原有故事结构和人物命运的背景下,赋予故事主人翁以新的身份、新的境遇,将遥远浪漫的童话故事置于战火残骸下,用角色的变和故事的变,冲破传统的叙事与程式。其次,马修彰显了动作语汇使用的流畅风格,挣脱古典芭蕾的刻板程式,抹去无意义的装饰性舞段,根据不同的人物出场和人物设定编排相应的舞蹈,糅合大量的生活化语汇和极富戏剧性的肢体动作,推进情节的发展,突出了角色和故事的鲜明色彩。

二、打破熟知:背景角色的设定及其旨趣

经典故事带给读者的记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因而,面对以经典为原型的各类改编作品,大部分观众的内心都会有一个较为稳固的心理预判。如果创作者尝试从内打破这种看似定式的结构,重新解读亦或改编经典,必然会使观众的观演预期与艺术家的创作构想产生微妙的碰撞。马修用《天鹅湖》《睡美人》《卡门》等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经典改编作品的多种可能,打破了人们对芭蕾代表性剧目的传统认知,赋予作品新的生命。马修版的《灰姑娘》是其早期尝试改编经典的代表作,在作品中,故事背景和人物角色的设定看似与原型相去甚远,但个中人物的关系和命运依旧传递着同样可贵的价值,同时,映射着人与时代、社会的密切关联。他带给我们的,是现实的感动,是一部战火中的爱情赞歌。

一声炮响未了,战机的轰鸣声略过耳畔,一只闪烁的宝蓝色水晶鞋悬置在一片废墟中。马修·伯恩版本的《灰姑娘》将故事的开始设定在“至暗时刻”的伦敦街头,醒目的黑白跳跃在方块式的银幕上,满目的碎石残垣与冒着浓烟呼啸而过的战机交映出青灰的色调,电影般视效的画面同阵阵急促标准的英音战地广播瞬间将观众带入二战时空中的“不列颠”。在这片残存的景象中,立于中央位置的水晶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相比灰淡的战争世界,水晶鞋的剔透光芒又显得格外珍贵。寥寥数分钟的开场,马修让观众迅速进入战争年代的情境中,《灰姑娘》的故事便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中毫无违和的展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距离今天的我们不足一个世纪,在和平年代,那些看似遥远而残酷的战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近。我们的父辈、祖辈亲历过的时代像记忆一般深存在我们的体内,即便只是听说,也依然可以感受到抵抗侵略、坚强存活的战时精神。可以说,当代人对二战并不陌生,而《灰姑娘》又是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但把二者组合在一起,却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二战时期的伦敦使这个强大的帝国历经了最黑暗的时光,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可能被一颗子弹终结,对于生命存活的不可确定性,英国人宁愿以乐观幽默的态度尽情享受生命的每一刻。这种活在当下的豁达和随性是马修所为之乐道的,因而,这里的灰姑娘和她心中可称的“王子”之间的爱情充满了勇敢、坚韧和执着的力量,在不知能否见到明日的太阳之前,奋不顾身的去追寻自己的真爱。在《灰姑娘》的故事原型中,王子经历了千翻找寻才觅见午夜匆匆离去的灰姑娘,而在马修的版本中,灰姑娘和男主人公在命运的分离与重逢中共同辨认彼此,相比原型中王子对灰姑娘的单线找寻,马修的灰姑娘更富有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主动和勇敢。当被战火分离的灰姑娘和哈理再次相遇,并同时用各自珍藏的一只水晶鞋重组成一对时,生命的特殊际遇在炮火连天的萧瑟中显得如此可贵:爱,需要彼此共同的努力。正是灰蒙的战争年代给予了爱情纯红的颜色。

深棕色的圆框眼镜、低盘的麻花辫、一身灰色的毛衣和百褶裙加上一双穿旧的黑皮鞋,一个满是学生质朴气息、平凡到让人忽略的伦敦女孩出现在舞台中央,这便是马修剧中的“灰姑娘”。同灰姑娘的人物原型一样,二战中的灰姑娘依旧饱受着家庭不幸的痛苦。除了恶毒的继母和两位姐姐,还多出了三位不时讥讽挤兑灰姑娘的兄弟。但灰姑娘并没有因为家庭温暖的缺失而悲伤自怜,更不介意世俗的眼光和非议。在邂逅生命中的真爱之时,毅然决然的选择坚守,在烟火弥漫的战场下,奋不顾身的挽救生命。少却了被拯救的渴望,而是主动冲出牢笼,脱离束缚,去勇敢追寻人生的幸福。马修塑造的灰姑娘代表了平凡女性面对爱情和苦难的果敢和坚韧。与原著不尽相同的是,故事的男主人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王子,而是一位名叫哈理的英国空军飞行员。虽然出身平凡,伤痕累累,但在炮火交战的祖国,为保卫和平、保护人民而战,让飞行员这一身份显耀着神圣的光芒。在灰姑娘的眼中,哈理不止是一位年轻英俊、身着笔挺制服的飞行员,更是无畏生死、骁勇锐气的军人,是她心目中的英雄,她正真的“王子”。在马修这里,王子的形象不再限定于万人瞩目的完美般的存在,而是刻画出灰姑娘心中的“王子”,化平凡为不凡,塑造出爱人心中独一无二的情感形象。

三、肢体戏剧:舞蹈语言与舞台空间叙事

有学者把马修·伯恩的《灰姑娘》等创作定义为“Dancial”,即一种近似音乐剧表现形式的舞蹈舞台剧类型,以此体现该种形式与音乐剧和传统芭蕾舞剧的区别和亲密关系。至于为何把马修的舞蹈作品划归这一范畴,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叙事结构上,音乐、舞蹈、电影、舞美以及剧本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推进情节的展开,这正是音乐剧同样具有的艺术特点,而在此基础上,马修没有动摇舞蹈的主角地位,从而会有“Dancial”概念的诞生。不管我们怎样定义马修的《灰姑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马修作品出色的叙事功力。相对其它姊妹艺术,舞蹈是短于叙事的,尤其是程式化的芭蕾语言和充满抽象意味的现代舞蹈,用它们诉说一个精彩的故事的确是个难题。可马修不但用它们把故事“舞”出来了,“舞”的有意思,还在里面大玩颠覆。究其根源,便是对电影、戏剧、音乐剧、哑剧语言同舞蹈语言巧妙结合的结果,是叙事语言和方式在先,才有了所谓的“故事”。

毫无疑问,我们在马修的《灰姑娘》里可以轻松的辨识出优雅的芭蕾语汇,舞蹈的中心地位也是从始至终稳立于整部作品的。但与传统芭蕾舞剧不同的是,马修更倾向于舞蹈剧场的表现方式,强调肢体动作的戏剧性、隐喻性和冲突性,通过重复、强烈、夸张的肢体语汇塑造对应的人物形象,暗示某个情节发展的线索,营造某种特殊的情绪氛围,以肢体语言的戏剧张力和舞蹈本身的传情色彩进行叙事。在午夜钟声鸣响前夕,顿挫醒目并反复出现的模拟钟表指针似的肢体动作催赶着正在咖啡厅共享美好时刻的灰姑娘和哈理,二战的警鸣与午夜的钟声激荡在一块儿,急促的肢体线条暗示着时间的紧迫,在四散而逃的慌乱中,男女主人公分离在人海。这里的肢体动作寓意时间的紧迫,也预示着情节的转折,即被战争打碎的美好夜晚。此外,哑剧、娱乐性歌舞和生活化动作的使用也增强了舞剧表意的清晰度和通俗性,为马修的作品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典范提供了先决条件。三兄弟抢夺灰姑娘物件、嘲笑灰姑娘的舞段,灰姑娘回味与哈理共舞时手持衣架的幻想“双人”舞,结尾时哈理和灰姑娘表演的欢快交谊舞蹈,这些都是《灰姑娘》使用动作语汇表意的巧妙之处。

在舞台艺术创作上,马修还着重于调用多种艺术元素塑造作品的立体感,充分利用舞台空间的特点,使不同的艺术语汇为整部作品的呈现效果服务。在作品开场时,马修使用了电影投屏,通过黑白色调的短片影像瞬间将观众拉进二战的至暗时刻,穿越到故事发生的年代。在舞剧中,马修还运用炸弹轰鸣的音效表现被战争击破的宁静,和着咖啡馆里尽情欢愉的都市青年的舞步,让人感慨战时年轻人活在当下的洒脱勇敢和战争给生活带来的吉凶未卜。希区柯克式的电影视效在马修的《灰姑娘》中跃然眼前。整部作品的音乐使用同样强调了这种舞台空间表现的画面感。马修采用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现代音乐,不和谐的音效对应了充满激荡的战争年代,曲折的旋律映射出人物命运的兜转。这些语汇的使用对作品的戏剧表现功不可没。

四、现实童话:成人世界里的残酷与温馨

马修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由他改编的童话题材作品总能让人在轻松和幽默之中体味成人世界的辛酸坎坷,在绚丽灯光之余,抚慰因现实生活的匆忙而丢弃的温暖。他带给我们的故事不只是重塑经典,更是以他的视角表述对当代人心灵的关怀。

在作品中,马修揭示“残酷”。同原版的灰姑娘一般,马修舞剧中的灰姑娘也遭遇着异样的对待,而这次的残酷却不是出于恶毒的女性角色,而是来自男性的肤浅和势力。欺负灰姑娘的“姐姐”变成了讥讽挑衅她的“兄弟”,略显土气的装扮也总让灰姑娘遭受其他男性同龄人的取笑。让灰姑娘的成长中备受男性的欺压。而在第二幕中,灰姑娘现身咖啡厅舞会的美丽样貌艳惊四座,男人们纷纷殷勤向她邀约,她还在舞会中结识了男主人公哈理。其前后形象上的变化使灰姑娘受到不同的待遇。相比原故事蓝本突出的女性嫉妒心,马修的版本则暗讽了男性以貌取人的浅薄。

在作品中,马修带来“温馨”。令观众庆幸的是,马修版本的《灰姑娘》依旧采用了原有故事的喜剧结尾,男女主人公历经磨难,终在一起,满足了众人对灰姑娘情感命运的期待。虽然没有原版故事中嫁给王子那样的浪漫,但马修的灰姑娘却以自身的善良和勇敢主动获得了同飞行员哈理的真挚感情。舞剧结尾部分灰姑娘和哈理再次相逢时,衣衫褴褛、粗布麻衣的平凡形象并没有阻碍他们的相认,而是让他们更加珍视彼此的存在,紧紧的相拥在一起。

真爱无关乎贫富,关乎彼此的勇敢和珍视。也许童话并不存在,但爱存在。是爱,让战火下的人们得以存活的希冀,让平凡的恋人拥有童话般的纯真。除去对男女主人公主线爱情的赞颂,马修还在结尾处制造了一小段幽默的番外舞蹈,用男同性恋的牵手共舞,表态对自由之爱的尊重。作为当代舞台艺术创作者,马修歌颂真爱,歌颂自由。

五、结语

马修的改编版本是现实世界的“童话”,它的出现是对现代人最真切的温情疗愈。他以成年人的视角处理人物,用现实世界的真实残酷书写浪漫的童话情节。虽然将故事置身于陌生的背景,但却是从遥远推向现实的浪漫,赋予故事浓厚的人文关怀。从富丽堂皇的宫殿到战火硝烟的舞场,不同的身份,相同的命运,成人世界的童话不一定唯美,但追寻自由和真爱的浪漫主义永存。如此“童话”,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关怀。“以观众为中心”创作的马修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才获得了《灰姑娘》久演二十年而不衰的好成绩。

猜你喜欢

马修灰姑娘童话
生日谜语
帮灰姑娘数红豆
那篮叫灰姑娘的插花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马修曾迷上摄影
倒霉的灰姑娘
马修曾迷上摄影
马修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