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三届全运会对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19-07-12翔,叶

运动 2019年5期
关键词:全运会教练员竞技

彭 翔,叶 煜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2)

全运会是我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运动赛事,是我国为奥运会选拔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1959 年9 月,我国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顺利举办,这是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举办全国性运动赛事,也是对当时国内竞技体育一次“大阅兵”。至今,我国已举办12 届全运会。2017 年8 月27 日—9 月8 日,我国在天津顺利举行了第十三届全运会,国内民众一直以来对这一重大全国性综合运动会体制持有褒贬不一的态度。然而,此次全运会几项改革措施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被人们纷纷叫好,是什么改革措施让国内群众如此关注与称赞?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影响如何?与此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同志在2017 年10 月18 日开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上对当前国内主要矛盾以及体育发展做了阐述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亦对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向等做了具体论述。本文从第十三届全运会改革措施入手,基于我国体育发展现状,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体育“十三五”规划》等,以及其他学者对我国体育发展做出的研究,分析全运会改革对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 我国全运会主要改革举措及其利弊分析

1.1 取消金牌榜和奖牌榜,金牌至上向拼搏无憾转型

第十三届全运会第一亮点便是取消了金牌榜和奖牌榜,体育总局不再对外公布各省的金牌、奖牌排名,但并不是不颁发奖牌,目的是让更多的运动员尽全力拼搏,获得最好的成绩。

1.1.1 优势取消金牌榜、奖牌榜,无疑是要让各省、运动员淡化金牌意识,倡导全民转变“金牌至上” “唯金牌论”的陈旧思想,突出全民追求运动共享、拼搏无憾的新运动理念,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每位运动员奋力拼搏的精神。对比前几届全运会来说,此次变革是一次较大的进步和飞跃,它所指向的是反对不择手段、功力主义的金牌观,是让更多的运动员明白输赢、成败皆是英雄,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新面貌、新格局、新开端。

1.1.2 弊端冠军,是每个从事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梦寐以求的,象征着荣誉和光环,是对自己辛苦努力的见证。冠军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经历了几年乃至长达十几年的艰苦训练,通过无数的汗水和伤痛换来的;并且竞技体育核心和本质就是追求卓越、追求胜利、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用取消金牌榜来淡化金牌观恐怕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奥运金牌并入全运会成绩当中,各省市对全运会早已有金牌、奖牌指标,指标连接着利益,表面上取消了金牌榜、奖牌榜,实际上每个省市都在统计着成绩。所以,仅取消“奖牌榜”并不能治本,关键在于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区市要改变以往不当的政绩观,不再下达金牌任务和指标。

1.2 专业竞技比赛与群众赛事相结合,增加跨界、跨项选材项目

本届全运会在专业竞技比赛的基础上,新增了群众性比赛项目。据统计,新增乒乓球、羽毛球、龙舟等19 个大项、126 个小项群众组比赛,群众项目也是以各省为单位参赛,有数百万群众参加了“我要上全运”基层选拔比赛,参赛运动员年龄最小的4 岁,最大的93 岁 。

1.2.1 优势截至2014 年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3.9%,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是89.6%,近几年国民体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增加群众性项目,使以往高高在上的专业竞技项目深入到基层群众当中,进一步扩大了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同时群众项目的推广将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体育运动,有利于国民体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全运会先后增设轮滑、冰球项目比赛,在田径、游泳项目增设青少年组比赛,同时增设跑跳、骑跑等10 个全能小项比赛,打破专业和业余的界限,为补齐运动项目短板、选拔奥运适龄人才积累了经验。

1.2.2 弊端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当前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指出,当前我国人民日益提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矛盾依旧突出。现如今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完善,基层健身场地供给不足,常出现因争夺场地发生争吵、打架等事件。群众项目的推广,一来对场地需求提高,若不能有效解决与之相匹配公共场地服务、团队管理等问题,势必会造成社会不必要的矛盾;二来群众项目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运营和周转,无疑给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

1.3 鼓励跨单位组队参赛,打造强强联合

在游泳、田径等10个大项49个小项(4人及4 人以下项目)上改变了沿袭多年的以单个省为单位参赛对象的政策,实施跨单位组队参赛政策,并鼓励各省市在技战术配合类项目上合作组队参赛,打造“强强联合”。

1.3.1 优势国家队员原本便是从各省挑选出来的优秀队员,长期在一起参加训练、比赛,训练方法比较一致,特别是双人及团体作战形成了比较好的默契,实施跨单位组队参赛,保持了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备战的效益和质量。另外,“强强联合”打破地区壁垒,加强各地区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机遇。

1.3.2 弊端“强强联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运动员训练的完整性,但这种模式容易致使强弱差距拉大,实力相对较弱的队伍或运动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懈怠比赛,使比赛丧失竞技性和观赏性。各省之间的优秀运动员长期进行组队训练、比赛,使本省运动员系统缺乏实力较强的选手,易造成青黄不接的现象出现。

1.4 实施教练员激励政策,与运动员同台领奖

在以往的全运会乃至奥运会等各大赛事上,颁奖台上只有参赛选手并无教练员的身影;而在本次全运会上,教练员可以和参赛选手一同站在领奖台上,选手领奖牌,教练发奖状。

1.4.1 优势运动员光鲜荣誉的背后离不开教练辛苦的付出,前几届全运会上乃至奥运会等国际赛事,领奖台上只有运动员,教练员只能在台下为运动员喝彩、高兴。教练员长期得不到关注和重视,势必产生消极情绪。本届全运会改革,让教练员进入到群众的视野,给予教练员激励,增强教练员的存在感,对提高教练员的工作热情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1.4.2 弊端实施教练员激励政策并不是百益无一害,激励教练员也需要一个“度”,坚决避免个别教练员被奖励后产生骄傲自满,从而影响工作的情况发生。

2 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体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体育大国”乃至“体育强国”,从狭小的体育项目到庞大、丰富的体育市场,我国体育不断发展、规范和成熟。近年来,政府大力实行简政放权政策,体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体育行业和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我国体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难题与挑战。

我国体育发展呈现出稳步、积极地发展趋向:(1)体育占GDP 比重增加,对经济贡献进一步加大。(2)体育服务业快速增长,体育用品及其相关产业规模扩大。(3)我国公关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加快,参与锻炼人数增加值33.9%(截至2014 年底),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是89.6%。(4)“十二五”期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596 个,创、超世界纪录57 次。(5)全国性体育协会与体育总局的脱钩改革试点工作正在开展,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不断增多等。

在看到我国体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国在体育发展的攻坚期存在巨大的难题:(1)我国在体育领域的改革创新与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建设的总目标仍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高标准的体育需求与我国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旧突出。(2)体育管理体制根深蒂固,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发展方式转变不够。(3)体育的社会化普及不高,群众锻炼程度较低,基层体育设施不够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4)竞技体育群众基础差,后备力量还比较薄弱,结构布局不够科学。(5)体育产业占GDP 比重低,低于世界2.1%的平均比例,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均高于2.5%;体育服务业规范不完善,体育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与提升。

3 全运会对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1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自我调节作用,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发展,阶段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模式对体育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并没有以往明显。相比较国外,如美国、日本、英国等来说,他们体育发展是市场主导型,由每个项目的协会、俱乐部组织管理,协会化、学校化和俱乐部化相结合,遵循市场规律;资金作为项目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英国在竞技体育发展上资金来源由该项目在赛场上夺牌可能性决定[5],即夺牌可能性大获得的投入资金就多,反之相反,这就极大激发了每个项目发展热情。正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我国体育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转型期,体育改革创新理念与实际情况有诸多不相适应地方,体育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不能够完全协调发展。管办不分、政社不分、事社不分的体制弊端极大遏制了体育发展活力,所以只有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购买体育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资金、监管、评价等配套政策,在法律允许及社会适应的情况下将一些体育项目交由市场和社会来发展、调节与管理。目前,全国已有十几个全国性协会与国家体育总局脱钩改革,运动项目独立发展性大大增强,进一步增强体育市场活力,推动运动项目加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规范以及自我管理。

3.2 增强“全民健身”实施力度,竞技、群众双管齐下,培养后备人才

美、日、英三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第一身份是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必须先在学校进行学业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训练,有效实现了教体结合,解决了学训矛盾。《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及《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相继颁布和实施,要求进一步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提高全民参与体育运动人数,增强国民体质,增强体育群众基础,均说明了国家对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重视程度。第十三届全运会新增了群众组赛事,也取消了以往以省为单位的参赛模式,允许以俱乐部、团体组织或个人名义参赛,最大限度让全民参与到此次赛事中。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群众性体育越来越重视并不意味着对竞技体育重视度下降。在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中及《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都强调我国要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竞争力,认真筹办好2022 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继续保持中国在世界竞技体育的领先位置。群众体育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增强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竞技体育检验群众体育开展效果、展现国家体育实力。

3.3 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延长运动寿命

第十三届全运会优化赛程,将体育场馆资源最大化,其中新建场馆21 个,利用既有场馆27 个,射击(飞碟)和皮划艇(激流回旋)2 个项目在河南宜阳县举行。相比较以往几届全运会来说,新建的场馆已大大缩小。但是相对于美国等其他国家来说,我国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使用效率不高。全运会以优化赛程方式尽可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是一项值得鼓励和支持的决定,需要我们不断为之努力。跨单位组织参赛和军地共同培养人才策略所形成的“强强联合”一方面缩短了人才培养成本,优化了资金,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培养出技术高端先进的顶级运动人才;另一方面,若处理不当可能造成人才抢夺现象,不当的政绩观也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的稳定和成绩的发挥。全运会中我国体操名将商春松、白雅雯、张豆豆等,蹦床名将何雯娜,女排魏秋月、羽毛球傅海峰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宣布(面临)退役,离开自己挥洒汗水的竞赛场,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点都是年龄不大却面临退役。他们是经历了十几年拼搏和努力,但竞赛的寿命却很短。故我国体育发展应进一步以科学训练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更多的利用好资源,节约不必要的资金成本,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在退役后能够完善运动员后续生活保障。

3.4 明确奖罚分明制度,保证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本届奥运会意在打造一场“干净全运会”,对于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情况高度重视。然而在全运会拳击运动项目比赛上,却出现了严重的裁判员制裁不公行为,国家体育总局对此做出了果断处理,立即取消所有拳击比赛,临时解散国家拳击队,对拳击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提出严厉通报批评,取得了比较良好效果[8]。这场事件给予我们重要的警示,若要可持续化发展,就必须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对于服用兴奋剂、吹黑哨、打假球、暗箱操作等情况要实行零容忍态度,坚决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同时对于通过刻苦训练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应给予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督促其更加努力。在日后的体育发展中,要加强教练员、裁判员培训与学习,打好预防针,做好赛(训)前、赛(训)中、赛(训)后具体事宜,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开放的竞赛环境。

3.5 加强教练员学习,给予更多关注和激励

教练员是运动员技术动作、知识理论的传授者、生活上的引领帮助者、成绩效果的反馈者、团队团结的凝聚者……教练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运动员。加强运动员的技术培训和先进知识理论的学习,有助于运动员进一步加深对先进技术动作的理解;全运会将教练员从台下请到台上,给予运动员更多的关注与鼓励,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有一进步。在未来体育发展中,应积极组织教练员考察、培训和学习,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把握技术演变趋势和潮流;另外,应多给予教练员鼓励和关注,做好教练员退役后生活保障工作,避免我国优秀教练员人才流失。

3.6 打造自我体育文化,加强体育传播力度,提升本国体育影响力

如美国NBA 之所以能够长久发展,特有的篮球文化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NBA 名人堂(奈.史密斯篮球名人纪念堂)是对球员最好的肯定,也是每个球员梦寐以求的殿堂;同时,NBA 主场文化、球衣文化、宣传片(语)、全明星赛、球星效应等配套电视媒体转播权、国际赛事、球星援助等系列手段不断提升NBA的影响力。我国历史发展悠久,拥有自己体育强项,如跳水、游泳、体操、乒乓球等项目,我国应该汲取和借鉴NBA 传播手段,打造属于自己体育项目文化,加强对外交流,拓宽传播途径和手段,让我国传统优势项目“走出去”,不断提升本国体育影响力。

4 结 论

4.1 全运会全面取消奖牌榜设置,将业余比赛和专业竞技相结合,允许各省跨单位联合参赛,实行教练员激励政策等,这些改革措施是我国体育快速发展的表现,在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弊端,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关注。

4.2 我国体育发展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一面,与此同时,体育、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难题也困扰着我们。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稳步发展中,进一步加强体育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推动体育群众基础的拓宽。

4.3 全运会作为我国一次重大的体育赛事,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风向标,对我国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是体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强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赛事的开展,能够加强我国体育的群众基础,增强体育后备人才实力;明确裁判员职责,明确判罚制度,保证公平、公正的赛事环境;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尽可能避免伤病,延长运动寿命;此外,加强本土优势项目宣传,形成自我体育文化,增强体育影响力。

猜你喜欢

全运会教练员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教练员领导行为对运动员运动投入的影响研究——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