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人员服务期满结束后何去何从
2019-07-12李继伟许晋豫
李继伟 许晋豫
组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基层人力资源,提高了基层机构服务水平,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记者采访了解到,“三支一扶”人员在农村基层的服务中获得锻炼提升的同时,面临工资待遇低,未来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服务期满结束后何去何从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心结。
工作来之不易,实干收获满满
25岁的小曾是河北省邢台县“三支一扶”工作人员,已参加工作半年有余。她告诉记者,大学毕业找工作时被现实当头一棒,真切体会到了“僧多粥少”的苦恼。一番碰壁后,“三支一扶”计划像是一根救命稻草让她有了“依靠”。“感谢‘三支一扶’计划,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一个就业的好渠道。”小曾说。
在甘肃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即将毕业的小汪正在等待参加“三支一扶”的考试。她告诉记者,自己依靠政府提供的助学贷款和碧桂园集团等提供的奖助学金完成了学业,“希望能够考上今年县里的‘三支一扶’岗位,减轻家里的负担”。
“三支一扶”工作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就业的希望,也给他们提供了锻炼平台。“我主要负责乡上水利、安全生产以及贫困村的包村入户等工作。工作一年多,虽然辛苦,但我学会了如何跟村民打交道,如何协调好自己分工领域的工作等。”宁夏盐池县麻黄山乡“三支一扶”人员李佩玺说。
在河北省,苏建策、张博林等“三支一扶”人员也有相似的获得感。苏建策在工作中需要不时到基层走访贫困户,“一开始到贫困户家中走访,遇到问题不清楚怎样处理,现在算半个行家了”。张博林在扶贫工作中慢慢积累了很多实际的经验,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手。
“每天的工作都井然有序,闲暇时间就学习公务员考试的知识,工作生活都很充实,感到很幸福。”河北省内丘县獐么乡“三支一扶”人员赵紫瑶表示,在踏实工作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价值和快乐。
盐池县就业局局长张永胜说,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控制得比较严,人员老龄化严重,扶贫任务又重,年轻的“三支一扶”人员让基层有了生力军,不少已经成为各服务单位的中坚力量。
补贴捉襟见肘,前途充满不确定
“扣除保险等,每月2050元的补贴到手只有1700元多一点。”张博林说,发放的补贴勉强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支出,没有剩余,有时还需要跟家里要钱。
对前途不确定性的担忧更成为“三支一扶”人员的心头病。“服务期2年,期满后可咋个办?”2017年,小李通过河北省“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考试分配到一所乡镇卫生院工作,对于前途的焦虑一直困扰着他。
在华北地区某乡镇小学支教的小杨,家在县城,每天上下班要穿越林间小道来回奔波40多公里。疲惫不堪时,她总会一片迷茫,失去方向感。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地区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面向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人员,开展定向招录、专项招聘等工作,贫困地区服务期满人员则可通过直接考察等方式,进入服务地的乡镇事业单位。但总体人数不多。
如某县2015年至2018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人员共228人,实现就业的212人中,仅有73人考到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其余的则以企业就业为主。
一些“三支一扶”人员表示,刚刚熟悉工作,就面临到期,让他们的职业安全感得不到保障。部分“三支一扶”人员将两年服务期当作过渡,在服务期内便开始求职,一有合适机会便脱离岗位,扎根基层的积极性降低。
让优秀者“有戏”,让焦虑者前行
记者了解到,对于“三支一扶”人员,用人单位也十分想留住人才,但限于政策规定,往往留不住。部分基层干部建议,要继续完善“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后的后续政策,探索优秀志愿者直接转编通道,给他们吃下“定心丸”,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把热爱乡村事业的年轻人留下来。
在岗前培训中,可以适当增加心理辅导内容,以缓解“三支一扶”人员从大学生过渡到社会人、城市人(部分)过渡到农村人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压力。同时,增强岗中培训指导,特别是针对服务期满后何去何从的问题,在创业、择业、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及足够的信息支持和帮助。
当下,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实施,基层需要更多优秀青年扑下身子,扎根奋斗。基层干部建议,提高“三支一扶”人员待遇,强化对“三支一扶”人员的培养,做好传、帮、带,引导和保护有志于服务基层的大学生,让他们有事干,助他们干成事,为乡村振兴壮大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