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特罗魔幻现实主义中的拉美精神研究

2019-07-12张思琪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特罗拉美艺术创作

张思琪 梁 晶 (南京林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210037)

一、时代背景与艺术源泉

1.拉美文化的传承

在拉美这片土地上,天主教文化,印第安土著文化与黑人文化共同构成了拉美的文化基调,其地理环境与民族特色也深深的影响到了博特罗的艺术创作。与已经经历过文艺复兴变得开化而文明的欧洲不同,博特罗在从欧洲学成归来之时,看到的却是专治与腐败并行,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家乡。这一时期正是哥伦比亚的自我觉醒的时期,是充满着冲突与迷茫的时期,政治上的独裁与接连不断的政变充斥这饱经疮痍的国家。博特罗面对这样的现实感到深深的悲痛与苦涩,在他看来自己的家乡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与文化,而他则需要用自己的画笔向外部世界展现这样一个拉美,现实的苦闷,无处不在的嘲讽,就像是不断膨胀的气球在博特罗的心里愈加壮大,他的痛苦与悲愤不断酝酿,最终就成了他独一无二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他的艺术创作不像巴洛克那样对神权顶礼膜拜,不像古典主义那样对王权俯首帖耳,他的艺术创作是与拉美守旧势力抗争的武器,蕴含着对于现有社会制度的不满,企图借此敲响人民耳边的警钟,唤醒人民的自我意识,发出对这个残破的社会做出改变的呼吁。

2.文艺复兴的影响

在博特罗的绘画作品中,不难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不论是从题材还是技法上,他以古典大师的经典作品作为艺术表现的素材进行加工创造,在那一系列作品中,我们能鲜明的看到他像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学习的痕迹,最为经典的就是对于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再创造,博特罗笔下的蒙娜丽莎不同于达芬奇的神秘与安详,他用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了其可爱,欢乐的情感色彩。博特罗的画作色彩总是鲜亮而又柔和的,有着提香式的浪漫情调,在此之上,还加入了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女性的描绘总是带着隐晦的肉欲,博特罗通过宁静和谐的色彩传达出的是对于人物精神气质的描绘,在他夸大了人体的同时,无疑也夸大了情感与精神的描绘。博特罗的艺术中无疑是有着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的,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所不同的是,他笔下的人性并不是那么的美好与宁静,而是往往带着那一特定时代的难以名状的愁苦与悲伤。

二、艺术语言与精神传达

1.符号语言中的社会隐喻

在20世纪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后现代艺术大行其道,凭借各种夺人眼球的方式展现所谓“新颖”与“前卫”的现代艺术风格,在其将商业产品的流水线作业引入艺术创作之中,将艺术家的情感从画作中剔除,忽视艺术的内涵与社会作用之时,博特罗无疑展现了另一种艺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在于人类借此表达自我情感,艺术风格只是表达的不同方式,但是无论何种方式,都不能脱离内容而单独存在,这无疑会是空洞而苍白的,他通过符号化的语言强调所描绘事物的造型与体积,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出滑稽的特征,通过对于描绘对象之间比例的调整与排列的变化,讲空间进行无限的拉大,以获得更为强烈的空间感。博特罗的“胖”和贾科梅蒂的“瘦”一样,都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他肥硕巨大的人物,臃肿的造型,圆滑的线条,明亮的色彩,都是在借外在荒诞可笑的形象,传达出对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社会邪恶现象的批判。博特罗说过:“我画的不是胖子,是哥伦比亚。”他将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变成了独一无二的社会符号,展现了具有哥伦比亚民族与社会特点的艺术。从他的系列作品《虐囚》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之时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无情揭露与讽刺,有着深深的社会隐喻作用,画面中依旧是他一贯的圆润肥硕的人物形象给人带来的是深深的震感与恐惧,人体痛苦的扭曲,鲜血淋漓的躯体与灰暗的整体色调真实的反映了社会中的血腥与杀戮,恐惧与悲惨,展现了人民正在遭受的劫难,以一种近乎疯狂的自我发泄的方式通过肥胖而又比例失调的人体展现量艺术家对于战争的厌恶与社会黑暗的批驳,当观者直面这些画作的时候,仿佛能够通过这些扭曲而又肥硕的形象直观的受到来自心灵的冲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体会艺术家内心的愤懑与忧愁

2.创新形式中的拉美精神

20世纪大部分艺术家更多是关注形式上的东西。将文学,宗教,政治与艺术分离,否定过往的一切经验,肆无忌惮去践踏与颠覆过去对于美的认知,艺术成为桀骜不驯的孤立个体,由商业运作支撑起来的流水线产品,失去了与社会与人之间的共情,博特罗的艺术无疑突破了这一桎梏,发出了对于人生,社会,艺术的思考,不公与丑恶,愚昧与专制,贫困与独裁充斥着他的家乡——拉丁美洲。这些所见所闻激发了他艺术思想,他以近乎偏执的创作方式,将笔下的人物统统都画成了肥硕而又肿胀的样子,比例失调的五官往往透着一股脱离主题的冷漠或痛苦的神情,他在绘画中传达出的是他对于拉美惨痛的社会邪恶现象的不满与批判。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中总是有着浓厚民族情怀与深深的文化羁绊。他笔下的胖子,不是为了展现人体的丰腴或者对于现实的描绘,而是他艺术表现方式经过内心酝酿与解码之后对于内心最真实的孤愤的展现。博特罗的放大不是全局的,在放大人物头颅与身躯的时候也缩小了人物的五官与手足,给人一种失调的滑稽感,实则是暗讽了色厉内荏宛如充气胖子一般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他对于孕育自己的拉美这片土地所遭遇的不幸的忧虑与企图戳破这色厉内荏现象的决心。

博特罗不同于20实际其他后现代艺术家的另一点则在于,他对于古代大师抱有崇高的敬仰,但并不单纯的模仿,而是有选择的吸收和借鉴,最后再次组合形成了有着自己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他学习他们的技法,创作相似的主题,却展现出决然不同的内容与情调,他说:“我终究是个现代人,不是17世纪的人,不能像伦勃朗那样去画,我的技法里,也多少有一点自己的东西。”1他的《丹娜依与黄金雨》取材于希腊神话,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十分喜欢的一个题材,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也做过这一题材的绘画,提香笔下的丹娜依侧躺在床榻上,姿态撩人,望着黄金雨的目光充满激动,仿佛在等待渴望已久的爱情,旁边另有一老妇人,贪婪的用自己的衣襟去接从天而落的黄金,展现了天真正义与贪婪邪恶的两种力量的冲突,是那一时代大师的常用表现手法。而博特罗笔下的丹娜依一个人只身躺在床上,身材肥硕,周围的环境完全是现代的,她甚至涂着指甲油,带着手表,纯现代的家具与装饰完全没有宗教的神秘氛围,宗教魔幻题材与现实场景结合在一起,是他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的体现。在一个私密而又压抑的空间里,硕大的人体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幽闭而又沉寂的氛围给人以窒息的感觉,人物表情也是毫无生气的,一点也无提香式的浪漫与美好,反而是充满着嘲弄与鄙夷,仿佛是对于被幽禁高塔的不满,对父亲专制行为的嘲讽,乃至于对于宙斯到来的冷漠,暗暗隐射了对于当时拉美社会上人们对于种种黑暗行为视而不见,掩耳盗铃的不满与讽刺。博特罗的艺术无疑是时代与社会的艺术,看似不和逻辑的表现实则是他对于现实黑暗的不满与社会良知的呼吁,拉美精神在他的画中显露无疑。

注释:

1.啸声.《博特罗》.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 第12页.

猜你喜欢

特罗拉美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动物界的“春运”大片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Chanel 圣特罗佩夏日限时精品店开幕
我画的不是胖子
化学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