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心阴影区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问题与更新保护策略探析
——以南通寺街为例

2019-07-12朱雅雯钱可敦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圈层阴影片区

朱雅雯 钱可敦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210037)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散与城市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城市中心区的空间结构也趋于多核心化与复杂化,城市中心区内出现了中心阴影区现象。文章通过该视角分析南通寺街衰落原因,提出了更新策略,为其他中心阴影区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提出新思路。

一、中心阴影区理论

从传统的中心区空间发展研究来看,城市中心区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硬核与边缘区。在这两个圈层之间,公共与商业设施呈现出由硬核向边缘区逐步衰减的分布趋势。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大型城市中却发现,复杂的中心区的公共与商业设施由硬核向边缘区分布趋势上并不是逐步衰减的,而是呈现波动的。通常在500-800米之外出现了大片与主核地区发展面貌截然相反的地区,这些地区被称之为阴影区;而在在远离主核地区出现了公共与商业设施的再集中,被称之为亚核现象,圈核结构由此形成。

中心区圈核结构理论指出:城市中心区主要由核心圈层、阴影圈层、亚核圈层和边缘圈层组成。阴影圈层在空间上与核心圈层距离非常小,由此地理区位优越。然而在实际中却存在着大量发展程度比预期低的阴影区,与核心圈层和亚核圈层相比,公共设施的密度和强度在该圈层急剧衰减,交通可达性低,建筑形态零散分布且老旧失修,服务业也多为中低端产业。

二、寺街历史文化街区衰败原因

寺街历史文化片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老城中心区崇川区,周围是以南大街为代表的繁华的商业街区,距离不超过800米,地理区位优势显著,同时也恰好处于阴影圈层内。街区内部保留着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天宁寺与明清建筑群为代表形成片区主要风貌。但是寺街片区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笔者实际调研,从中心阴影区的视角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物质空间老化

寺街历史街区的用地类型主要以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用地、宗教用地为主,其中居住用地占绝大部分。居住建筑从其建筑年代和形式上来看,主要为明清时期的民宅,也有1980-1990年之间建成的低层住宅小区。建筑体量较小,密度较大。通过实地调查,寺街片区的物质性衰败非常明显,多数建筑年久失修,出现墙面墙体剥落、木制结构虫蛀等不同程度的老化,房屋质量堪忧。

(二)社会层化

除了物质空间的老化衰败过程,社会层化过程也导致地域人文情感的断层。经调查得知,寺街片区常住人口约1125人,出租户206人,流动人口502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24.68%,人口老龄化严重。从居民访谈得知,邻里搬迁导致人情网络的断裂,年轻人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租户人群与流动人口由本地家庭和外来打工者组成。选择租住在此的本地家庭多为家庭困难户,而外来打工者租住在此的原因一大部分是因为距核心圈层的距离近,而核心圈层的商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他们对于寺街片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缺失也使其难以融入该片区。

(三)产业衰落

临街面的“一层皮”式开发也是寺街片区发展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人民中路人流聚集、商业氛围较好,在早期进行了拆除与功能置换后多为中高层建筑。这样的“一层皮“式开发像一堵无形的墙,挤压了片区内部的商业空间,阻隔了核心圈层的商业氛围辐射进入场地内部。而片区内的产业业态较低端,多依托于家庭式经营。以天宁寺为核心发展了包括香火、算打等产业;沿着寺街发展出餐饮小吃店与作坊;另外有服务于居民的杂货店、理发店等,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和经济效应从而带动地区发展。

(四)交通可达性低

寺街片区内部路网稀疏破碎,道路等级低,交通可达性低。片区北面与西面滨水,依托一条沿河环路与外部连接,极大地削弱了西北部的交通可达性。其次,从街道尺度来看,寺街片区的街道主巷宽度不超过5.6米,次巷宽度不超过3米,日常只可满足步行与非机动车通行。再者,街区内部的街巷与其他街区的道路连通性差,空间节点也不明显,导致商业与公共设施的开发更加被抑制。

(五)公共空间挤压、公共设施缺乏

由于人口的增长与日益衰败的物质空间之间的矛盾,私搭乱建现象越发严重,挤占了本不宽裕的街道空间。为数不多的几个街头空地无法满足居民社交需求,使得公共空间活力缺失。片区内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雨涝多发。居民大多依靠原始的便盆和借助于公共厕所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但片区内公共厕所数量少,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片区内街道尺度无法行车但房屋木质结构数量多,极易引发火灾,消防隐患大。

三、更新保护策略

从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来看,中心阴影区由于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土地价格高,政府所投入的拆迁成本大,腾迁成本高。再加上片区内部交通可达性低,大型公共与商业设施入驻困难,导致市场经济与资本力量退却。成本高收益低,从而导致在利益的博弈下,寺街片区形成了“保护性”衰败的现象。

然而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城市价值的提升不容小觑,南通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于城市的定位是: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寺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构成其主城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加快该片区腾迁开发的进度,积极吸引市场。这不仅能够对寺街片区提升显著,消减中心阴影区的负面效应,更有利于改善中心区的空间结构,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带动城市发展与影响力。

具体的更新保护策略如下:

(一)提升物质性空间

中心阴影区下的历史街区有其特殊性,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是重点。对于片区内加建违建与破坏整体风貌的建筑予以拆除。梳理院落空间,保持其原真性。将临街面一层皮开发模式打破,拆除或改造其建筑形态,降低建筑高度,提取历史片区建筑要素,改造成与历史风貌区风貌协调的建筑。

(二)打破社会层化,拓展联系引入活力

目前寺街片区的发展对核心圈层的依赖性大,租户也大多是服务于核心圈层的人口,进入片区的游客数量较少且极少来自外市、外省。片区必须减少对核心圈层的依赖性,建立与其他地区或其他区域的网络化联系,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引入人流与活力群体,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片区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能够对核心圈层产生集聚吸引作用,成为整体功能区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更新产业 主动整合

对街区内部的产业进行更新升级,延伸宗教文化产业链;沿寺街打造美食文化体验街区;发挥其红色文化、江海文化、国学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底蕴的优势,创造新的文化IP并结合创意文化产业链形成创意文化园区和创意办公区等。

沿街面进行功能置换,完善商业功能,强化文化内涵与文化体验,借鉴上海田子坊模式,主动实现与主核圈层功能的整合,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积极吸引主核圈层生产、资金和信息要素等非物态的扩散,以自身发展的特色与独特的功能打造片区不可或缺的地位。

(四)梳理交通

增强西北部的交通可达性,提升西面与北面两个临街面的活力,开发公共与商业设施,创造新的空间节点。整修内部巷道,疏通破碎的路网,拓宽出入口,创造步行友好型街道。加强道路的可识别性,提取原有街道文化特色,提升整体引导空间。

(五)创造公共空间,增强公共设施的密度

对原有的公共空间进行增强设计,清理违建、加建建筑,创造新的公共活动与交往空间,增强公共艺术装置互动性,带动街道活力与街区氛围。设立不同层级的片区社区服务中心,增加公共厕所与消防设施的数量,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地区认同感。

四、结语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散与城市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城市中心区的空间结构也趋于复杂化,中心阴影区应运而生。[4]而中心阴影区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所面临的问题更有其独特性,对于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策略而言,在保护其历史文化资源之外更要拓展联系、主动整合,从而带动历史街区乃至整个中心区的发展,进而提升城市整体实力。

猜你喜欢

圈层阴影片区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圈层化传播探析
创新又贴心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新”在哪里,“特”在何处 ?
阴影魔怪
陕北民歌剧《延河谣》开启西北片区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