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城市负空间转化利用策略探讨
——以南京雨花台区应天高架为例

2019-07-12周书涵钱可敦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高架桥正义人群

周书涵 钱可敦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210037)

以城市整治及更新的名义,各个城市开始清退城市核心区周边的市场和支撑基础服务业的打工者租住的、设施简陋的居住空间,这也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与城市开发建设与维护之间的矛盾。城市治理与更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应该去思考如何塑造多元空间与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本文探讨城市空间的更新与利用模式,从空间正义的视角思考如何摆脱社会层化下的低收入人群的生存困境,解决多元人群的生活居住问题,尤其促进以大学应届毕业生等青年群体为首的人的城市化。以南京市雨花台区应天高架段为例,探索打破空间隔离性、粘合空间碎片化的路径。

一、空间正义理论

空间正义的来源为领土正义(territorial justice)和城市权利理论。空间被分为三大类: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性空间。以人为主体在物质环境本体下进行活动,构成了各类空间行为。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了空间行为的差异,从而构成了空间差异。空间正义就是注重空间的平等性,尊重差异且规范差异,包容各类人群进入城市,在城市中居住、公众参与、塑造城市,以保证社会活力,使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空间生产和空间消费。

二、社会背景——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生存困境

大城市由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企业资源往往是应届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毕业后的去向首选,然而青年群体获得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生存困境。因此,我国新毕业大学生构成的白领群体成为新的社会底层。

(一)人才竞争压力

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整理,笔者发现南京常住人口远高于全省水平,在江苏省内位列第一。南京高校留南京就业毕业生总数占总体人数的33.27%,其中,有4.7万江苏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地就业,占江苏高校毕业生总数的21.75%,人才呈现“净流入”状态。

(二)都市高消费生活成本

南京市企业多聚集在中心城区等交通便利的高可达性地区,青年群体为了平衡职住需求,往往不能选择过于偏远的居住片区。然而南京城区内的房租价格日益上涨,以鼓楼区、秦淮区为首的房租价格均在3000元/月左右。对于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而言,房租成本成为工资压力的大部分原因。

(三)青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房租价格导致青年群体不能选择真正想要居住的生活环境,而更多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和公共政策。然而青年群体对日益丰富的日常生活方式需求较高,在网络多元导向的现代社会中,作为单元人存在的青年群体不愿意妥协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期望拥有一个 能满足自己对兴趣爱好、人文社交、志向理想且多元包容的空间。

三、城市负空间

城市负空间指占据一定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但未被合理利用的闲置、畸零或消极空间。如本文案例中的应天高架桥下空间,占据城市中心城区重要位置,且具有一定的占地面积,但桥下空间常年闲置,不但不能为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缺失起到弥补作用,而且未与周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景观进行呼应协调,因此成为了阻隔两边片区的断裂带。其一般具有以下空间特征:

(一)不可逗留性

地块缺乏适度的尺度感和空间感,高架桥下高度过高,非亲近人体尺度且适宜人活动的场所。在场所氛围上过于阴沉,缺乏建筑特色,且绿化单一,多为耐阴湿的八角金盘等植物。地块周边街区混乱,卫生条件差,沿着铁路建设的老旧小区和废旧厂房、违建用房混杂一团,极其影响街区的整体景观效果和场所氛围。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极不完善,居民没有良好的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只能利用沿街的稀少的体育设施和为数不多的开敞空间进行社交,且无任何消防方面考虑。

(二)不可达性

地块处于应天高架桥下,快速多车道近40米宽的桥下机动车道不仅将道路两边的社区及公共服务用地分割开来,且鲜少考虑到非机动车和行人穿行的需求,仅有两处人行天桥相通,消耗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穿越交通时也不利于行人安全。同时,作为城市主干道分担集散功能的应天高架进一步考虑行人出行需求的矛盾问题较难解决。

四、更新利用策略

如何重建城市正义秩序,重新定义城市负空间,将其转化为具有城市活力和空间正义的积极空间,具体的更新保护策略如下:

(一)促进人群使用的高度混合性

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营造和社会关系的恢复与建立,将低收入青年群体为首的新市民与周边普通居民融合起来,在构建单元人的社会结构的同时促进多元人群对平等空间的共享,缓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排斥和隔离现象。利用高架桥下空间建立与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为缺乏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青年群体提供提升自己的机会,同时为周边居民弥补社会公共服务上的缺失,活化生活模式,扩大人际交往。

(二)缓解城市空间的冲突性

通过建立高架桥下的群租房为低收入人群降低生活成本,缓解其在高消费辐射下的大城市的生活压力。空间构成上可以包括图书馆、健身房、小型soho办公区、共享会客厅、共享厨房、公共晾晒区域等,为低收入青年群体等边缘人群提供较低的城市门槛。与通常出现的城中村廉租房模式不同,该模式下的群租房通过空间塑造和构建避免了无序建设和管理,是一种高效、有序、创新的新模式。

(三)打破城市空间的隔离性

总体上通过建筑、景观的融合,与地块周边的1865创意产业园、铁路、大报恩寺等景观资源相结合,重新塑造人的感知边界,让人群主动靠近并进入场地内部,沟通高架两边的居民。如广州越秀区东濠涌高架下建立了人行步道、亲水平台等景观流线,将景观植入交通功能,在不影响两侧空间通达与景观视线的前提下,使人和周围的建筑发生关系。

(四)建立公共设施的可获性

利用桥下空间设置具有趣味性的开敞空间和活动设施,如创意集市、美食工坊、艺术展览馆、体育中心等,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引导城市管理者接纳更加多元化的城市体验。形成面状的开敞空间,布置绿地和活动场地,以及相应的设施。公共的线状街道空间和面状开敞空间加上半公共的院落空间,将构建出较为完整的住区公共空间体系,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提供各种类型的场所。在此基础上创造独具特色的空间环境;从深层的内涵中挖掘传街区的文化、理念、意境等内在精神实质,为城区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成为城市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语

通过高架桥下空间的转化利用模式探讨,可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不同年代、形态多元、功能复合的空间以合理的逻辑整治、转化、组合,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便利,同时尽可能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将城市的灰色地带赋予街道活力,创造能容纳下人的城市空间,避免对少数群体的空间侵占和边缘化。

猜你喜欢

高架桥正义人群
用正义书写文化自信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福州高架桥上的“红色飘带”
我走进人群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财富焦虑人群
拆除高速路
废弃高架桥的“新生”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