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专题纪录片项目制作与价值分析
——以《我们的清明上河图》专题片为例

2019-07-12赵思萌故宫博物院100009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

赵思萌 (故宫博物院 100009)

一、引言

在制作本片前,我们做了大量的资料查询和采访工作。起初我们是毫无头绪的询问着一些与之相关的人或事,我们也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进行学习。但我们发现,市面上现有的大多都是以“研究这幅画”为主题的研究方向。比如,针对这幅作品的某一点来进行说明到底之前应该是什么样的,后来经过多人修复后变成了什么样子。或是深入浅出的说明这幅画所描绘的时代、内容和作者想表现的深刻含义。在我们进行完大量收集资料后,我们决定这次以新的角度来解析这幅旷世名作,以现在时的人物群像带观众进入绘画,这些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有的对绘画作品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的直接或间接亲历过《清明上河图》的修复过程,有的虽然已不在世,但他们的后辈依然对他们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如数家珍。通过这些鲜活人物的塑造,本片将展开一段《清明上河图》的当代历史汇演。

《清明上河图》它不仅仅是一幅绘画作品。历经过数次的收藏与修复后传递到现代人手里,已然成为一个记录历史、穿越历史的媒介。现代人如何对待它、认识它,也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它的巨大影响力,正是人类对记录历史倾注巨大努力的证明。我们其次以故宫博物院几代文物修复师对《清明上河图》严谨细致的诊断、修复、临摹、研究工作为切入点,带领观众进行一次近千年的穿越,让人们不仅对这幅珍贵书画作品本身和背后的故事有深入的了解,并且以当代人的思想情感与历史产生共鸣。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代做出的记录历史的影像初偿,那么本片将是十个世纪后与历史的一次呼应。

二、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北宋画家张译端在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之作。它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时期清明时节郊区、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民主繁华景象。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中国绘画史上,北宋张择端绘写的《清明上河图》地位非常特殊。有学者认为“其在民俗学与史学上的价值,高出其在艺术上之价值”。单就绘画语言而论,在界画、山水、人物、动物各画种上,它都不能代表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平。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它的艺术价值又是无可替代的。近千年来,后世对其的临摹、再创造数不胜数,国内、海外在案可查的收藏版本不少于50种,形成了一个《清明上河图》谱系,甚至被日本学者称为“天下第一奇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唯一个能够在绘画之外,引起海内外最广泛关注的作品,近年来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更加深入。《清明上河图》“盛世”说一直以来深入人心。

三、项目制作初衷

在201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之际,“石渠宝笈特展”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开幕,在两个月的展期中,展厅内展出了近300件传世珍贵书画藏品,而作为公众熟悉度最高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此次展出时备受关注,观众的热情和社会反响可谓史无前例,同时引发出很多新闻热点。虽然距离现在已经过了几年之久,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话题却从未中断过,我们相信未来《清明上河图》会以更多的方式与世人见面!2017年,为满足社会大众的不同需求,故宫博物院陆续独立策划出品了“我们的清明上河图”系列文化专题纪录片,分别从发现,临摹,修复,数字化等延寻历史脉络,同时以故宫内,外两个维度建立起立体坐标图像,展示《清明上河图》与故宫,故宫人,与大众,社会,与文化,国家的关系,及这些互动关系中携带的启发和意义。同时,借用影像的方式为观众讲述“我们”与“清明上河图”之间的故事。

四、项目制作概述

本集突出故宫人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通过几位老故宫人的塑造,展现他们兢兢业业、不为名利成全文物保护事业的形象,记录《清明上河图》进入建国后的历史阶段被临摹保护的故事,作为系列纪录片《我们的清明上河图》的开篇,为后续几集深入《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作引入和铺垫。

五、项目制作背景

1953年,《清明上河图》第一次与大众见面,这幅900年前的宫廷画卷,历经辗转,终于呈现在寻常百姓的眼前,整个社会都为之沸腾。

2015年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建院九十周年之际,在武英殿书画馆推出了“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作为国宝级收藏文物,它的现身展出无疑是一剂重磅炸弹,观众的热情和社会反响可谓史无前例。排队观看的人们络绎不绝,很多人彻夜排队为了一睹真容。盛况可比60年前《清明上河图》的首次与公众见面。但能够看到它的还是少数,因此,我们信息部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清明上河图》多方位的展示给更多观众。由此,我们决定制作一部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系列视频专题片,充分发挥影像记录真实的优势,利用先进的摄影技术,给观众呈现一个从全局到细微、身临其境的观赏体验。

六、项目受众群分析

1.普通观众:对于对传统历史文化疏于了解的人们,即便是不关心不喜欢的人们,也要通过此片唤起他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2.文博爱好者: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大众要做到深入体会,如是有幸欣赏过真迹的观众,我们会带领他去寻找更有新意、更丰富多元的内容,提升他们对画作的喜爱和思考。让镜头成为他们手中的放大镜,让旁白成为他们的专职讲解员。

3.专家学者:对于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首先要做到具备权威性,即便涉及到有争议的话题,也要以充分的事实和逻辑为依据,以谨慎谦虚研讨的交流姿态客观辩证的予以呈现。

七、项目作用分析

1.总结性:本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对之前所有研究成果的一次总结。

2.专业性:对于学术界达成普遍共识或已有定论的专业内容,做到资料充分,结论准确。

3.多样性:基于画作“文物”与“艺术品”的双重属性,不局限于“读史”与 “欣赏”的固有方式,全面的多角度的解读,不回避业界有争议的内容,各取所长,有理有据。

4.观赏性:纪录片也是讲故事,也可以同样精彩,利用引人入胜的内容,巧妙的结构,精致的画面,创造一种多元的展示方式。

八、项目采访简要概述

1.《清明上河图》在故宫藏品中的意义和地位及对它的保护(推广至故宫对所有古画藏品的管理和保护)。

2.简述《清明上河图》在外流转和进入故宫的过程以及几次重要的展出经历。特别是,第一次展出、2004年“辽博省亲”、2015年“石渠宝笈”和未来的展出计划。

3.关于《清明上河图》相关版本的简单介绍。

4.介绍一下故宫的古画临摹和修复工作,关于临摹和修复的传承及现状。讲述有关临摹和修复的“人”、“事”、“物”的故事。特别是冯忠莲、杨文彬与《清明上河图》。关于老故宫人的工作状态,如老故宫人的“工作状态”、“专业水平”、“文物贡献”、“名气地位”、“技术难度”等方面。

5.从书画研究角度谈谈古画临摹工作的意义(为什么要临摹《清明上河图》)。历史上重要书画的临摹本与原作以及流传的相互关系。

6.从书画研究角度谈谈古画修复工作的意义,修复在国画历史上的作用和价值。

九、项目制作角度及项目价值分析

画作之外的历史背景,相关人物,作者本身,画作流传轨迹(题跋)等,是行文基础。画作内所涉及的场景内容,建筑特点,规划建制,阶级,角色,状态,故事。

历史地来看,专题纪录片的最大价值在于用影像声音记录当时的“现在发生”。专题片《我们的清明上河图》将起到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作用,是从当代人如何发掘、保护、研究这幅书画的角度,以现在进行时的影像声音记录,呈现一个穿越历史的媒介触动当代社会所产生的涟漪。所以,这部专题纪录片不是学术性的,也不局限于知识的探秘。我们将发挥纪录片的影像纪实优势,不仅为当下的观众传播知识,也要为未来的人们留下时代的记忆。

十、项目定位分析

通过继承前辈权威研究的成果,利用时下传播的新方式,依托故宫博物院多年来积累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几代故宫人与《清明上河图》画卷的深厚感情,对此画做以立体生动的权威全息解读。充分考虑到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打破名画对于大众“至高无上”的传统思路。与其他《清明上河图》有关的纪录片相比,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我们有国内最权威的专家学者团队做学术技术支持,可以做到最权威、最全面;第二,几代故宫人与《清明上河图》画卷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相信,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定会深深感动观众的内心。

十一、宣发预期

1.主流网络媒体:优酷、腾讯、乐视、爱奇艺等合作推广。

2.主流电视媒体:央视、北京电视台等合作推广。

3.在清明上河图大展现场设置视频播放区,成为展览内容的组成部分,而非展览的附属。

4.线上推送:可以通过移动媒体平台,故宫博物院以及其他相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立体推广,以达到观众最终主动传播的效果。与《清明上河图》的展出相互配合。

十二、结语

纵观历史来看,纪录片的最大价值在于用影像声音记录当时的“现在发生”。专题纪录片《我们的清明上河图》将起到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作用,是从当代人如何发掘、保护、研究这幅书画的角度,以现在进行时的影像声音记录,呈现一个穿越历史的媒介触动当代社会所产生的涟漪。所以,这部纪录片不是学术性的,也不局限于知识的探秘。我们将发挥纪录片的影像纪实优势,不仅为当下的观众传播知识,也要为未来的人们留下时代的记忆。

猜你喜欢

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雪中故宫
小小书画廓
故宫
书画
故宫大探索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