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存困境的写照:从“吴刚伐桂”到《命若琴弦》

2019-07-12陈雪梅贵州大学55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瞎子药方琴弦

陈雪梅 (贵州大学 550000)

“吴刚伐桂”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编撰的《酉阳杂阳·天咫》,这个故事充满着神话色彩,故事里吴刚伐树,树却“随创随合”。当代作家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讲述了天生患有眼疾的师徒三代人求索药方的故事。这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文本,在情节上却有雷同之处。吴刚所伐桂树的随创随合,意味着永远无法将树砍倒,老瞎子弹断琴弦却依旧没能获得药方,小瞎子接着继续弹琴求取药方也终将无果,其实两者都暗藏着难以摆脱的“生存困境”,即不断地重复劳作而又达不到最终的目地。接下来将从以下三点对二者关系展开论述。

一、生存困境的反映

一般而言,所谓的“生存困境”特指人的生存困境,指人在生存的时空中所遇的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贫困饥饿、社会动荡,或是空虚寂寞、精神焦虑、所依托的一些不利于人类正常生活和未来发展的现实状态。1在吴刚伐桂的神话中,桂树随创随合,总砍不断的现象背后,事实上就是一种生存困境的反映,即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苦难。在古代和西方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如古代神话“牛郎织女”,由于织女和牛郎恋爱,违反了天规天条,天帝罚织女作织布的苦工,允许于“成章”之后,让二人相会。丁山先生认为:但这不过是天帝的故弄狡狯,实际上却凭借着他的神力不令其成章,织女成年累月的被罚在天庭织布,做着不“成章”徒劳无益的工作。2在西方神话中,西西弗斯被罚将巨石推上山顶,但因石头太重,巨石又滚落下来,西西弗斯只能不停地重复推石。综合这三则神话的特点,一是都不脱于惩罚,且惩罚的内容为“无休止地重复性劳作”。有作者解读为:这是最严厉惩罚,这种带有惩戒意味的神话不给人以希望,到最后麻木、习惯这种毫无意义的生活,将“推石”或“伐桂”作为一种不得已的追求。3这种解读从惩罚的角度,看到了它给人带来的折磨。这种折磨实则为人的“生存困境”。列维·布留尔说:“原始思维和我们的思维一样关心事物发生的原因,但它是循着根本不同的方向去寻找这些原因的。4”故事的创作者在现实中或许也遇到过此种“无法逃脱”的生存困境,便用了“吴刚伐桂、织女终日织布却不成”来表达他的苦闷。

小说《命若琴弦》也有关于“生存困境”的讨论。在故事中,因获得治眼药方重见光明的方法为:“弹断一定量的琴弦”。当终于要接近成功时,作者这样写道:“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5”期盼已久的日子终于到了,当弹断最后一根琴弦时,没想到得到的是一张“空白的药方”。老瞎子感到万念俱灰。失落之余,他想起师傅所说的:“弦拉得紧,才能弹的好。”虽然药方是假的,但它却支撑着自己继续活着。在小说中,生存困境成为了人活着的信念。如果你相信药方是存在的,有意义的,那你就能好好活着,一旦你失去了对生的希望,就不免会自我放弃。在这个逻辑下,明知目的是空,还要在这个空里找到一些实在,而这个实在即:“弦拉得紧,才能弹的好。”

有上述可知,吴刚伐桂与小说《命若琴弦》都有着处于“生存困境”的无奈,只是面对这种困境,相隔千年的创作者面对它的态度又所不同。

二、面对生存困境的态度——惩罚与救赎

吴刚伐桂与《命若琴弦》都有关于“生存困境”的描述,但二者面对“困境”的态度不同。以吴刚伐桂为例的这类神话,其情节的都以“惩罚”的形式讲述,表达着对“生存困境”最直观的感受:“愤怒和无奈”。如:“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等。

在小说《命若琴弦》里,从开篇就表达了一种对“生”的茫然。“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蹿动,匆匆忙忙……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6”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很显然,是一种“无为”的态度,相比神话对此问题的反映,小说已然接受了这种“重复不知所归”的生命形态。接着作者将“药方”描写为一种“救赎”。因老瞎子看不到光明,本来也要放弃对生的渴望,而“药方”的出现,拯救了一开始就濒临崩溃的生命。于是,药方所隐藏的生存困境,同时也是一种对生的救赎。“当快要弹断一千根琴弦时,老瞎子再把琴抱在怀里,摩挲着根根绷紧的琴弦,心里使劲念叨,又断了一根,又断了一根。……唯独这事能为他排忧。7”这说明弹琴是他的依靠,他只能靠着这个活下来。而当知道药方是假的时,“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作者极力想在人的生存困境里找到一点快乐,便把“苦难”演化为人活下去的依靠。之后,老瞎子还是将药方传给了小瞎子,让他能继续活着。他仍旧把这句话告诉小瞎子,“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8也就是说,能不能弹断琴弦最后得到药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生命的过程中努力活好。“药方”既是一种生存困境,也是对生命的救赎。

相较于“吴刚伐桂”,老瞎子面对生存困境的态度被表达的更加深入。《命若琴弦》里的生存困境蕴含了双层含义,“永远摆脱不了的苦难”和苦难转换为的对生命的救赎,这种救赎里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无奈。在神话的时代,则不必如此,因为他们是相信有神灵的存在,一切不能解答的事情都可归咎于此,例如“无端的降罪,通常会归因于上天的惩罚”。

三、结语

黄石先生在《神话的价值》中说:“好奇心与求知心是创造神话的动机,而所作的神话,便是他们——作者对于各种问题的答案,不管其答案的内容和形式如何的怪异,但就其动机与结论这一点而论,与现代人的著作,没有什么分别:两者都是真切表现自我的手段。我们绝不能说作神话的人,是存心自欺欺人,反之,他们只是诚实的表现出他们质朴幼稚的感想罢了。9”对比吴刚伐桂与《命若琴弦》对“生存困境”的态度,在神话中体现为一种惩罚,这种惩罚是相信有主导命运的神存在,在探寻因果时便会采取简单归因。而身处于现代社会,艺术家把握这些意象,把它们从无意识的深渊中发掘出来,赋予意识的价值,并经过转换使之能为他的同时代人的心灵所理解和接受。10在现代社会,面对“生存困境”,人们已不能再像“原始社会”,归因于“神”的惩罚,而只能像老瞎子一样,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后,仍然选择在这种“困境”中生活,当然,这其中作者也努力营造出“困境”也是一种救赎的美好情感。

更进一步说,因古代神话具有短小、碎片化特点,我们无法探求当吴刚不断重复伐桂,发现永远无法实现目的后,会做出什么选择。但就《命若琴弦》来看,他已将这种生存困境置于现代人的思考体系。在这里,小说作者在谈到“生存困境”时所采用的方法,更加具有“悲剧性”。在小说中,它并没有像神话那样,有一个因果探求,它的抗争本性表现为当在生存的困境中找不到原因,也无法摆脱,便将“药方有效”的方法继续传下去,或是抛开了药方,只想着“把弦拉紧,才能弹的好。”

注释:

1.刘鸿武总主编;周海金.苦难及其神学问题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21.

2.袁珂.《古神话选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61-162.

3.穆昭阳.惩罚神话中的集体意识:吴刚伐桂与西西弗斯推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4.[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商务印书馆,1985:418.

5.史铁生.礼拜日[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166.

6.史铁生.礼拜日[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162.

7.史铁生.礼拜日[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172.

8.史铁生.礼拜日[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183.

9.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102.

10.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7.

猜你喜欢

瞎子药方琴弦
喝中药要注意更换药方
张老师的“药方”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额头上的琴弦
绿色的琴弦
瞎子算命
瞎子的故事
我们都是瞎子
谁动了我的琴弦
我们都是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