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客文学的主体表征与内在尺度

2019-07-12吴英文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558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博客主体文学

吴英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558000)

微博文学是继网络文学和博客文学之后更具私人性和个性化的文学形态。微博文学主体创作活动过程产生的审美心理诉求,目的也即是展现个人价值。微博客的普及让更多人享有权利和机会进行文学创作,更广泛地成为实现“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的可能,微博写手作为特殊的文学主体存在,在微博文学写作和审美活动中有着多样的类型、平等的身份阶层、自由的参与权利,多重的角色扮演与文化身份表征。

一、主体的创作动机

(一)主体的身份结构

微博客汇聚了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学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网民,主体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创作类型多样且不确定。加之大量传统作家的入驻,为微博客写作带来浓厚的文学色彩,许多网民也开始自觉把微博写作看作是文学创作来进行。不过纯粹进行文学写作的用户占总体比例较少,大部分人还只是处在随意的情感宣泄,或是作为日记体式的客观纪实阶段。虽然这样,这类微博用户在创作时已开始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加进文学元素,语言表达、叙事抒情、思想塑造等已和日常话语表达不同,并坚持将写微博作为文学练笔。他们热衷于参加微博上的各种文学活动,满足于“作家瘾”的体验乐趣。根据各种数据显示,微博客创作主体规模庞大,而大多数作者是业余的,大家抱着参与好玩的心态进行。在微博客,作者的身份是相同的,还有相同的平台,相同的话语权,大家平等相处,没有身份高低,也没有关系亲疏。现实中,文化精英在公众面前一本正经,言谈举止儒雅得体,在微博上则可卸下包袱抒发内心真实感受,普通网民可以和名人精英们同台对话,甚至可以相互品评调侃。微博上,作品质量在大家看来是最重要的,主体在现实中的知名度在这里是非常次要的,大家都处在同一个平台上平起平坐,各自发挥。微博直接快捷的信息传递让昔日的文化阶层距离感消失殆尽,草根写手也能实现像著名作家那样让微博一帖传遍天下,这无疑增强了大众的写作信心。

(二)审美的内在尺度

作为个性化的微博文学主体,选择和重塑表现对象,主要是按其审美目的和审美理想,以及主体的审美认识等文学“内在尺度”来进行选择。受创作主体态度影响,不同文学体式下对文学创作形态和价值体现要求是不一样的,最终生成的文本形态也是有所差别,但不论形成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基本都和作家的创作素养有很大关系。网络文学则改变甚至颠覆了许多文学传统惯例,使得文学审美取向受到影响并有所变化。文学发生了“祛魅”现象,主体性消失,中心零散化,意义平面化。创作主体的现实身份被抹掉了,主体扮演的角色界限模糊,相互换位,文学创作成为大众狂欢的游戏活动。但在以微博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创作活动中,主体的创作能力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更加释放了他们的审美欲望和表达潜能,许多作品显得智慧而又不落俗套,体现出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度,在深层思想内蕴的挖掘上体现出较为别致的审美价值认同。在表达技能上也并未逊色于传统文学,这种贴近大众,直面生活的创作使文学的发挥空间更大。作为新媒体创作体式,微博客文学根植于深厚的生活基础,对大众的审美诉求进行更为自由的展现,使以往那些极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变成闪现思想的精微文学艺术。

(三)创作自主性的形成

在以精英文化为主的传统媒介时代,“吊书袋”式的即时创作只在文人墨客中进行,普通百姓有很少会自觉意识到,也没有机会用写作的方式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琐碎写成文章,也没有过多闲暇精力去审美地看待世界。微博客出现之前,网络文学受到传播媒介、文本形态和审美方式等的条件局限,即时创作的方式并不被推崇。微博客让大量普通网民参与到创作活动中,他们将日常见闻和感悟下笔成文,供别的网民阅读、转发、评价,轻易得到数以万计的人热烈追捧,他们发现了自身的审美“天性”,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新体验,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审美自信。从而形成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自觉意识,更敏锐、迅速地寻找和发现生活中的审美因素,更为热情地投入微博文学写作活动。例如新浪微博的这篇微博:“下大雪的时候,我们不打伞一直走,是不是就可以一路到白头? ”博文另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表达,巧妙地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自然现象叙述中,一句俏皮而生动地把作者的情感理想和生活的美好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表达清晰明快,内蕴丰富隽永,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善于观察体验的智慧心性。笔者查询发现,这条微博在短短三天之内被2万多人次转发,共有上万条评论,大家纷纷在文章后面“灌水”,将其转发各大微博网站,拼贴、改写、调侃等,一时间热闹非凡,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草根文化现象。现今这类写作现象在微博上已经非常多。可想而知,当这成为普通网民的日常习惯时,日常写作实践形成的审美思维必然会渗透于微博文学主体的日常思维当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将有利于大众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新的提升。

二、主体价值的多重展现

(一)本我的镜像式抒写

微博文学文本短小,即兴创作等特性与人的跳跃式思维习惯,以及瞬间情绪和意识流动变化相符合。作者可随时将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写出来发布到微博上,这是对审美对象瞬间体验生发的创作直觉冲动,这也是主体原初意识的直接反映。从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一种本能性创作,主要受主体原初欲望冲动的驱使。弗洛伊德说:“为减轻紧张所必需的事物的记忆意象的心理过程叫原发过程。”1文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缓解某种生活紧张的产物,这些是无意识的思维生产。在这样的状态下,微博写作首先便可以看作原发性创作,即以心灵欲望体验为主的自况性无功利感的表达,这类写作因身份的隐匿和自由的发布状态显得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即所谓的“我手写我心”,对于别人的感受和看法完全可以不用在乎,只需考虑如何更好的表露出本真的“我”。这样的创作像生活中照镜子一样,作者即是镜子里的虚拟影像和现实的双重结合体,本真的表现了心灵(拟像)和生活(实体)的现实存在。

(二)自我的价值展示

本雅明提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价值从“膜拜价值”转变为“展示价值”。互联网无远弗届的环境和强大复制功能强化文学展示价值,而将膜拜价值消靡殆尽。创作主体意识性的“自我”在网络空间中也会轻易被改变,这强化了主体身份的可塑性。在微博文学写作活动中,瞬时的“本我”欲望表达冲动支配着主体创作动机的激发,而在写作时审美欲求又会转为“本我”原初性的表达欲求,其创作意识是自然和自觉地形成的。微博客个性化的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了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创作主体世界观、人生观与审美观相互渗透交融的过程,综合了主体生活阅历、情感认知和艺术理念要素,通过其自我展示的目的实现,获得本我表达欲求的满足。网民借助微博客这个同时具有公共平台和私人空间特点的特殊空间,将写作变成了个人生活随感和思想迸发的广播机和传声筒,尽情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分享交流的乐趣,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超我的美学意识表述

钱穆说:“文心即人心,即人之性情,人之生命所在。故亦可谓文学即人生。倘能人生而文学,此则为文学之最高理想,最高艺术。”2文学把主体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体现作为创作目的的前提,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其审美理想。在不同媒介背景下的文学意识形态表现上,传统文学以社会意识为主导,网络文学则是个人意识为主流,不论哪种形态表现,都必须具有自我超越的意识才有可能使文学创作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这就要求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让“现实自我”充分展示,还要让“理想自我”不断获得新的塑造可能。事实上作品在创生过程中,总是融合了创作主体的人生理想和美学观念的,只是这些要素在其中或隐或现的程度不一样而已。同样如此,微博客文学主体对现实对象和精神追求的表述上,充分发挥想象扩展语言意义的生成,写出超越现实对象原初意义和自觉意识的微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生动传神而又富含哲思,蕴味深广,展现了理想境界广阔空灵的特性。可以看到,主体借文学写作在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过程中达成创造性的表述,为自我价值实现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微博客文学的主体间性

(一)微博客主体间的活动关系

对主体间的对话交往关系进行的研究和阐释,是20世纪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即“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提出。德国现象学学派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说:“我所经验到的这个世界连同他人在内,按照经验的意义,可以说,并不是我个人综合的产物,而只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世界,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是为每个人在此存在着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其客观对象的世界。”3海德格尔谈到:“栖居本身必须是和万物同在的逗留”,“属于人的彼此共在。”4在他们的哲学范畴中,都把交互性与共存性作为主体间性的两个重要特性,认为主体间性同时包含了社会性和个体性,体现自由平等的群体交互性征,区别于单纯的主体性而言。

文学活动以间性主体方式展开,是主体审美交往关系多样性的直接体现。在网络时代,作为人类“诗意栖居”的活动表现,主体间性得以显现并受到认同的前提是网络文化自由平等和交互共享的特性。欧阳友权说:“网络写作不仅是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个性化展开,而且是间性主体(intersubjectivity)在赛博空间里的互文性(intertextual)释放。”5“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体现了这样的文学观念: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认识论的主客分立的‘我—他’关系,而是本体论的‘我—你’关系;自我与网络交流中,他者的关系不是‘宣谕—聆听’的关系,而是自我与另一个我之间的‘交往—对话’的相遇和互动关系,是自我主体与其他主体间的平等共在、和谐共存。”6微博客公共平台和私人空间的媒体传播方式,强化了主体间互动关系,私人表达、公共展示和交互审美的文学活动方式,促进了主体间文化素质同步提升。因此看出,微博客文学的主体间性相较于以往的网络写作而言,有更为完善的体现。

(二)主体间性审美体现

微博客多元化的新媒体终端,尤其是移动手机的出现,主体实现了“脱网化”,从电脑屏幕前解放出来,间性主体交往与对话的方式也因此延伸到网下,实现了信息的线下创作与发布,从而使交互进程加速,交互空间得到扩展。主体的媒体解放使得主体间性变得灵活多样,无限延伸的信息触角蔓延到互联网以外的各个角落,既可以单向组成两个人的单独对话关系,也可以发散为一个人对多个人的交谈,还可以交互地很多人之间的网状式交流。这一过程让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双重身份体现在同一个参与者身上,一个人同时可以扮演多个角色,模糊了主体间性身份关系的界限。加之匿名性的参与方式,主体心性的敞开更为大胆直露,同时也极大刺激了受众的“窥视”欲,参与的兴趣更浓厚,交流方式更坦诚开放,主体间交流的广度和密度得到强化。随着主体间性审美的活跃体现,正在日益形成“自由、平等、兼容、共享”的新媒体文学生态环境,这有利于促进微博文学创作与审美活动的健康发展。

注释:

1.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2.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28页.

3.[德]胡塞尔.《笛卡儿的沉思》.张廷国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4.[德]马丁·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117页.

5.欧阳友权.《比特世界的诗学——网络文学论稿》.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280页.

6.欧阳友权.《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博客主体文学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我们需要文学
何谓“主体间性”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博客天下
我与文学三十年
博客相册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