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通博达,笃行务精
——由《文心雕龙札记·原道》论黄侃治学之道

2019-07-12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100024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札记黄侃治学

王 欢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100024)

一、研究意义与探讨价值

《文心雕龙》是中国批评史上首部逻辑严密、系统清晰的文艺理论专著。蒙文通先生曾经在研讨如何读中国书时提及,“每一学问必有其基础典籍:清代汉学,不离《说文》;今古文学,则不离《五经异议》《白虎通义》;宋学则一《近思录》;文学则《昭明文选》《文心雕龙》”1,强调无论做哪一门学问,均应对这此学科下的基础典籍达至精读熟读的程度,而对于进行文学学习和研究的学人来说,《文心雕龙》则是必须精读的基础性典籍作品,其中的理论高明精深且富于恒久性,对文学阅读、文学写作以及考察各种文艺现象等研究活动均具有指导意义。

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近百年来都是显学,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和为研究而著就的文作络绎不绝、不胜枚举,而《文心雕龙札记》则是其中十分功不可没的一本,它对《文心雕龙》进行了集校注评点与义理阐释于一身的研究,标志着现代意义上龙学的诞生。若干年前,二十八岁的黄侃先生在高校讲授《文心雕龙》课程,其后汇集全部讲义而综辑出版了《文心雕龙札记》一书,一经问世即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里程碑式的著述。《文心雕龙札记》对《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述作了字斟句酌的深刻解读,其中蕴含的理论思想和观点内核历久弥新,在继承前辈学者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很多新的见解,蔚然成一家之言,时至今日也是治《文心雕龙》者必须参阅的典籍。

由此可见,对《文心雕龙札记》——这一本研究《文心雕龙》的重要著作进行学习以及析理其内蕴的治学之道是有相当的价值性和意义的。

二、作学经历与学术渊源

为学之道的形成必然是与成长经历、社会风气、学界学术氛围以及师承关系密不可分的。黄侃,湖北蕲春人,晚号量守居士,清末进士、晚年曾任几个书院山长的父亲黄云鹄为少年黄侃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天资本就过人的黄侃先生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与培养之下,愈发养成了专心向学、勤于思考、刻苦努力的优秀的治学品质,对待学习一丝不苟,踏实严谨,不遗问题,六岁即开始作诗,九岁读完各部经术,聪颖卓越,资质非常。在黄侃先生所生存的年代,内忧外患严重,民主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青年时期的他曾怀抱一腔热血参与到激情高涨的革命运动之中,但无奈势单力薄而屡屡碰壁。辛亥革命之后,他感到暂时无力扭转中国之现状,于是转而寄报国之心于学术文辞研究之中,志学终生。

随后,黄侃先生在二十一岁时师从章炳麟先生,跟随章炳麟先生潜心学习小学、经学,为国学研究积淀了深厚基础,同时也接触到同期西方的崭新的理论思想与科学的方法,拓宽了研究眼界,以二人为代表的“章黄学派”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后又追随刘师培先生,继续系统学习经学、史学、文学,不断开拓着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

章、刘二位先生都是著名的朴学大师,重语言文字方面的根底亦重理论,并且看重日常学术活动中对于文艺规律方法的总结,不浮于表象。黄侃先生在先后进入两位老师的门下之后,深刻会悟了老师们的学术思想、学术风范、治学态度和治学门径,承继吸收了朴学派之学风,在研究过程中重诠释文字,重理论阐发,一生以渊深的国学根基融通古今,以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润泽后辈,树立了一代国学大师的风范,擎划了文艺研究的崭新领域。

三、为学之道与治学思想

黄侃先生摘取出《文心雕龙》文中的部分关键性词句形成项部,进行每篇或每段的内容引领,然后在项部之后紧跟相应的注释或阐述自己对这个项部的思考和解读,由此形成了《文心雕龙札记》一书。《原道》为《文心雕龙札记》的第一篇,专门论说了文本于道的问题,为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阅读与分析,本文从中小结出了黄侃先生的两个治学方法:一是他在研究过程中时时批点、善做札记,使得为学务求一个“精”字;二是黄侃先生尚行比勘推求,力求宏通,对研究材料达到贯通与透彻的地步,进而使学问进入博达之境。

(一)务精:批点札记、积学储宝

从文本形式来看,黄侃先生在《原道》中运用到的方法之一是非常明显的,《文心雕龙札记》整本书即是这一方法的生动体现,即批点札记。

读书过程中时时批点、处处札记是黄侃先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向遵循的治学规律,“平生手加点识书,如《文选》已盖十过,《汉书》亦三过。注疏圈识,丹黄灿然。《新唐书》先读,后以朱点,复以墨点,亦是三过”2,这也与他历来所倡导的精读的读书法门相契合,因为批点札记显然是可供完成精读的技巧之一。批点札记是一个可繁可简的过程,黄侃先生有时会用简单的圈点符号进行随手的批点,有时则会用文字进行批注。对黄侃先生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古籍文献的勘校,,同时也记写下了认知体会和思考结论的过程,在记录时还会同步产生激活思维和辅助记忆的效果,最终在这一过程完成之后,黄侃先生综辑全部形成了札记专著,可谓实现了一举多得。

在《文心雕龙札记·原道》之中,黄侃先生在批注时不仅仅止步于校勘,而是将注音、释义与辨别思想源流、阐发思想义理相结合,是一个不断向理性上升的治学过程。虽然无法看到黄侃先生所手批过的《文心雕龙札记》的原文之原貌,但是通过阅读集辑出版后的作品,我们已然可以从字里行间中看出黄侃先生将批点札记的治学方法贯彻始终。比如,对于“发挥事业”这一词目,黄侃记为“《周易乾音义》曰:发挥,音辉,本亦作辉,义取光辉也”3,进行了读音的注释;对词目“俯察含章”则是进行了释义,“《易·上经·坤六三爻辞》:含章可贞。王弼说为含美而可正,是以美释章”4;而对于一开篇的词目“原道”则是进行了思想理论的阐发。

黄侃先生一生对批点札记的研究方法身体力行,经手批注和笺证过的书籍无数,今辑汇成编的著述有《黄侃手批说文解字》《论学杂著》《春秋名字解诂》《日知录校记》《说文笺识四种》《黄侃手批尔雅义疏》等,每一本都是他手批笺识、朝夕批注的成果,比如在研究《说文解字》时写就的《黄侃手批说文解字》一书中,字里行间注满了诸多批句和四十余种校读符号,细密如织,朱墨辉映。

(二)宏通:比勘推求、辗转旁通

从文本内容来看,黄侃先生在论述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相关典籍中的相关文字,进行了文献考据,达到了比勘推求、交相启发的境界。“吾人治学,以比勘而知其确至,因推求而得其根本”5,比勘就是比较勘对,推求就是推理求证,黄侃先生多渠道多方面地整理、辑合文献,在研究过程之中广泛引用群书以资证明己之观点,并且他的引用并不单单仅限于单纯的引用,还要对所引材料进行相互间的对比、集证、归纳,从而最终证明自己的观点。

综稽前世文献展开类比、比勘进行考据向来是古人乃至于当今学人进行研究时擅长使用的方法。文献是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结晶,将同质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再借由比勘推求对资料进行比较、综考、汇证,总结内在关系,探寻本质规律,是治学行之有效之道。《文心雕龙札记·原道》之中,黄侃先生在进行注解与阐释时极其广泛地引用了大量古籍文献,并且不局限于一家之论,囊括了儒、道、法等各家言说,涵用了《庄子》《韩非子》《易》《书》《说文》《汉书》《史记》《广韵》等诸多专著中的言说,可以说是达到旁征博引的境界。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总论“文”源于自然之道,第二段考察了人文的演进过程,认为孔子集前哲之大成,影响深远,第三段说明道圣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道之文具有“鼓天下”的教化作用,第四段强调了道的神圣性和圣人的典范作用。相应的,在《文心雕龙札记·原道》的一开篇,黄侃先生在对“原道”这一词目进行析读时,就运用了比勘推求法以求证刘勰所言之“道”的内涵。其中,黄侃先生主要论证的问题是刘勰所说的“道”的内涵及其与后世“文以载道”之“道”是不同的,即所载的不为儒家一家的正统思想。黄侃先生先是一起文则提出若以刘勰之说为根据,则文由自然而生,即刘勰所言之道是自然和自然中的万物万理,并用《文心雕龙》中的原句进行证明,用“一则曰”“再则曰”“三则曰”引述《文心雕龙》中三次提及的与“道”相关的文句,进行刘勰自证;然后又引述了法家、道家的思想加以佐证,借用他家的学说来对“道”这种概念再作解释,包括淮南王刘安的著述和韩非子、庄子的言论,从而推导得出刘勰所言的“道”与庄老等先人所言的“道”之间有着内涵的承继关系,对“文以载道”的思想进行了潜在批驳。可见,他从文本的深入解读着手,在融合多位前人的文献中的创见的基础之上,进行比对勘证,并且将它们与自身治学的体悟结合,达到融汇各家以交互启发的效果。

除了《文心雕龙札记》之外,黄侃先生在对小学、经学等其他范畴的研究时也同样使用比勘推求的方法,大量进行有效的引用以佐证己说,可以说此治学之道运用到了做学问的各个领域,是他倡行的治学方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了。

本文只选取了《文心雕龙札记》中的一篇对黄侃先生的治学之道进行了观照与体悟,论说过分浅薄。想来,《原道》作为奠定黄侃先生的《文心雕龙札记》全书的理论基础的首篇,这两种在文本之中运用到的治学方法在黄侃先生一生的治学经历中也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代表性的,有着让我们去思考、体悟、吸收的巨大价值。

注释:

1.蒙默.蒙文通学记(增补本)[M].北京:三联书店,2006:3.

2.黄延祖.黄侃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315.

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1.

4.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

5.黄侃,黄焯.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9.

猜你喜欢

札记黄侃治学
护理札记
拆包裹和挑盖头
从《中庸》治学观浅谈党史学习的方法
黄侃的痴迷
韶关札记
叩问 轻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札记
分期付款
分期付款
狠,有时是一种爱
旅日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