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云南花灯
——浅析云南花灯舞蹈文化的流变和审美建构

2019-07-12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650021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花灯歌舞云南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650021)

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肥沃的文化土壤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优秀的传统艺术对文化的沉淀更显尤为重要。近年,云南汉族的传统艺术——“云南花灯”歌舞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现代传媒(电视、网络等)等宣传方式,例如“俏花灯”、“闹花灯”、“云南省花灯艺术周”、“云南省新剧目展演”等电视节目、花灯歌舞比赛和展演等艺术演出活动,使云南花灯艺术继续保持在中国传统艺术和大众群体文化中的活力,在这些活动中还邀请云南花灯的专家对花灯歌舞的文化内涵和动作形态进行分析、评论,推广了云南花灯舞蹈,弘扬了传统民间艺术,使观众在观赏花灯歌舞的同时,也扩大范围传承了这一云南的优秀传统艺术,促进了云南花灯艺术的发展。

在云南,花灯歌舞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形式。早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其歌舞表演的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和帕,载歌载舞,唱与舞紧密结合。这一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汉族集聚的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汉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区有:昆明官渡区花灯、弥渡花灯、红河彝族花灯等。在流传的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地域文化和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各具文化特色的花灯表演风格。

云南花灯歌舞是云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它源于云南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是人们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表演活动,经过长时间几代人的积累,把民间艺人表演的花灯通过提炼、流变与建构,成为具有当代审美特征的花灯歌舞艺术,形成了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展现了云南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理念,深受云南人民的喜爱,其对云南地区的艺术发展与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一、云南花灯舞蹈的文化特色与艺术形式特点

云南花灯的形成经过了文化解构与过滤、异文化输入与重构的过程,受到了其他地区汉族舞蹈文化的影响,云南花灯是本省文化艺术和外省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必然带来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内地的汉族迁入云南,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的文化艺术形式,例如:社火、秧歌等,这些文化艺术形式和元素又深受云南地区人们喜爱,云南花灯的民间艺人便将其他的地方戏曲元素和秧歌歌舞形式融入云南本地的民间花灯艺术中。明清是云南花灯大发展的时期,人们喜爱花灯这一艺术形式,那时候花灯可谓是当时的流行艺术,这样的氛围给予了花灯迅速发展的土壤。花灯歌舞一方面在花灯表演中表现着云南人民的生活,贴近实际;另一方面花灯的表演形式用云南方言有唱有演,边唱边舞,形式和内容与云南汉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贴近百姓的情感,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自娱艺术形式。

云南花灯最初表演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的影响,吸收了相关部份戏种曲调进渐变,创立了花灯戏新调。花灯戏的表演很注重舞蹈,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具体表现。舞蹈中变化多样的队形增加了舞蹈的形式美感,与很多的民间舞蹈具有相同特点即表演人数众多,队形变化多样,营造欢乐的氛围。

云南花灯融歌、舞、戏于一体,通常可分为两种艺术表演形式,一种是歌舞小戏,以戏为核心,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刻画和故事戏剧情节发展,所有的歌和舞都为剧情服务;一种是歌舞(地方语言也称为“崴花灯”),形式多为边唱边舞,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崴动,更偏重于舞蹈动作的审美,讲究形神兼备的审美特征,花灯歌舞蕴含着云南浓厚的人文元素。在云南,花灯舞蹈不叫“跳花灯”,而叫“崴花灯”,“崴”是云南花灯舞蹈的主要动律,可见舞蹈在花灯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崴”花灯的舞蹈形式通常为舞者右手拿绢扇,左手拿手帕或扇子(现在的花灯舞蹈道具更丰富),花灯舞蹈表演形式和汉族秧歌形式及动作特点有一些相似或相通之处,例如:汉族舞蹈的扇子和手绢的运用,舞蹈动作“十字步”,扇花和手绢花等。传统的云南花灯舞蹈通常配以花灯小调及云南方言唱词,边唱边崴,载歌载舞,音乐节奏鲜明欢快,舞蹈动作秀丽而且动律独特,在花灯小调(歌)的烘托下,通过舞蹈动作语言丰富了情节的处理,以及塑造了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

云南花灯舞蹈动律——“崴”,是云南花灯舞蹈的核心文化特色和审美支点,男女舞者都以膝部带动胯部发力,胯部横向摆动,双手随着胯部动律左右摆动,花灯舞蹈动律有着明快的节奏、独特的体态为特征,鲜明的“崴”动律也成为了云南花灯舞蹈的重要风格化特征,在云南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可见“崴”在花灯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云南花灯舞蹈的主要动律“崴”分为“小崴”、“正崴”、“反崴”等,以跨部为舞蹈动律的发力点,带动身体和脚步,伴随花灯音乐节奏崴动,身体动作语言的风格具有独特性;花灯舞蹈中还有很多的步伐,例如划船步,双脚一开一合,保持身体的平稳,模仿划船的形态;云南花灯的扇子也是有很多的固定的动作技巧,例如“绕扇”、“抱扇”、“扣扇”“扛扇”等;云南花灯舞蹈动作和跳法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基本的“崴动”动律和扇子的技巧外,还有转、跳、扇花、手巾、鼓舞、龙舞、霸王鞭舞、灯笼舞等数十种舞蹈形式。

在云南花灯表演中,歌舞占了很大比重。花灯的“歌”包括“唱”和“打岔”两部分,很少说白。“打岔”就是有韵的说白。老灯中很少有不押韵的道白,因此“歌”和“舞”很容易在节奏上统一起来。花灯剧的舞蹈动作,以“崴”为特色,故唱花灯也称作“崴花灯”,主要道具是扇子、帕子。“花灯越崴越喜欢,手帕扇子团团转”,就是对花灯舞蹈的真实写照。传统的花灯舞蹈包括两类,一类型是表演性和技艺性较强的花灯舞蹈,以模拟性为核心,其形态以模仿动物居多,这类花灯舞蹈在形式表现上着重于道具的运用,常以花灯舞者运用道具塑造花灯作品中的形象,使用道具及其技巧的熟练程度成为观赏花灯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判断。一类是集体性自娱自乐花灯舞蹈,这一类舞蹈通常以花灯小调为伴奏,人们跟着小调哼唱着,舞蹈作为主体,哼唱小调只是为了舞蹈节奏的准确,有利于人们情感的投入。集体花灯舞蹈的队形构图约有四十余种,且各有称谓,这些称为均与舞蹈队形构图表现的形象紧密联系,尤其是模仿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的形态居多,其次是汉子传统文字和文学元素有关联,例如:三窝羊、五梅花、蛇褪皮、大荷花、二龙戏水、二龙出水、三面镜、跑四城、十字、螺丝转、老牛擦背、满天星、丹凤朝阳、双凤朝阳、满街跑、喜雀串梅、蝴蝶分须、鸽子渡食等。

云南花灯舞蹈是云南汉族舞蹈中最具风格特色的舞蹈形式,也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一,云南人民喜爱“崴花灯”。在民间,只要有时间,人们会聚在一起,唱唱花灯小调,崴崴花灯舞蹈,通常还会引来不少观众观看,人们在观赏之时也会融入其中,来上一小段花灯小调,崴一崴花灯舞蹈,变化丰富的舞姿和队形,巧妙的扇子运用,时而穿插有了高难度的扇子技巧。云南花灯舞蹈参与性很强,伴随着花灯小调的节奏,人们情不自禁的跟随着节奏胯部横向摆动,“崴”起花灯,在舞蹈中放松身心,交流情感,体会艺术的魅力,观众与表演者都会融入这一氛围中,很是欢乐。云南花灯具有娱人娱己的功能,是云南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在过年过节等重要节庆里多会举行灯会活动,云南花灯歌舞表演更是不可缺,当地人说:“只有看过了花灯,才算过年、过节了。”云南花灯遍布全省,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花灯已融入了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元素,如昆明的官渡花灯、玉溪花灯、大理的弥渡花灯,还有红河建水花灯等,“崴花灯”在云南各地十分盛行,云南花灯在长期的流传中,与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碰撞和吸收,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加速了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使其逐渐形成了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艺术价值,为云南的花灯舞台艺术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花灯艺术资源。

二、云南花灯舞蹈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审美建构

1.云南花灯舞蹈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云南花灯的产生、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中,离不开云南人民的创造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云南花灯形成于200多年前,明清时期是云南花灯发展的高峰时期,花灯是云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小戏,它的一部分舞蹈动作和曲调,来自于内地汉族的秧歌舞蹈和小曲,这些艺术形式传入云南后,与云南的方言、音乐和舞蹈元素结合,那时起,花灯已形成了独特的形式和文化风格特点。在过去,云南以农耕文化为主,农村是云南花灯发展的主要阵地,云南花灯歌舞贴近当地的乡土民俗文化,内容多为反映农村人们真实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具有生活性。云南花灯虽然受云南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制约,但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为云南花灯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物质基础,云南花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存在于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它与农耕生产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舞蹈动作和内容常常有表现人们劳动的形态。云南老百姓喜爱花灯,参与花灯舞蹈其中的人们感受艺术的质朴与自然,特别是花灯舞蹈情感宣泄性,以及鲜明的群体参与性,使得人们愿意参加“崴花灯”活动,正是这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价值,把花灯活动中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愿望赋予到花灯舞蹈艺术中。在云南的汉族聚居地区,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演出花灯,老老少少都很期待观看花灯,可以说花灯在当时的云南花灯也算是一种流行的民间艺术娱乐形式。甚至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一些山区农村,看到较为古朴的花灯歌舞。

在云南花灯小戏和花灯歌舞中,花灯舞蹈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肢体语言舞蹈化的表演可以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和渲染情绪氛围,推动剧情内容的发展,更可以直观地表现出花灯舞蹈律动的艺术美感,边唱花灯小调边崴花灯舞蹈,达到身体动作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在花灯的各个艺术元素中,花灯舞蹈是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强、群众参与范围最广的艺术元素,“崴花灯”实现云南汉族人民在艺术中的生活体验意义。

2.云南花灯舞蹈的审美建构

云南花灯与云南人民的传统审美习惯有着深刻的联系,云南花灯反映了当地汉族文化艺术内在的民族情感、精神状态、性格特征、理想追求及独特的审美特征。在云南花灯歌舞艺术向云南花灯舞蹈艺术独立形成和发展时期,云南花灯歌舞善于运用舞蹈手段刻画人物性格,表达情绪和宣泄情感,营造花灯文化艺术氛围,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使之更加适应花灯小戏的戏剧化需要,例如云南花灯歌舞《游春》,这个作品中对于花灯舞蹈的运用,已经开始显现了其地位的重要性,运用舞蹈动作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了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作品表现了风趣的老爹(意思为“爷爷”)带着六个天真的孙女去游春途中,老爹用花灯唱词和舞蹈动作语言讲述了昆明各地的风光名胜、土特产品及变迁,姑娘们用唱词和花灯舞蹈动作表现出了对家乡自己的家乡的热爱,整个花灯歌舞作品风趣幽默,音乐具有浓厚的昆明地方特色,舞蹈动作俏丽,《游春》是云南花灯歌舞的名作之一。例如云南花灯歌舞剧目《十大姐姐》,这个作品中的舞蹈表现形式开始将花灯女子舞蹈建构起了独特的审美,剧情用唱词讲述和推进,十个姐妹不同的个性特征运用花灯舞蹈动作表现,结合具有各个人物刻画的花灯舞蹈动作塑形,将十姐妹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直观地呈现在舞台上,这个剧目也映射出了当时云南汉族女子“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和人格品质,浓缩了这个地区汉族女子的文化特点。

从以上举例的花灯歌舞作品中可以看出,花灯舞蹈在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中的花灯舞蹈的动作带有一定的表意性和塑形性,有时为唱词和剧情服务,花灯舞蹈动作语汇主要为塑造人物个性和情感表达服务,但有时花灯舞蹈动作中也夹杂一些解释性类型动作。总体来说,花灯歌舞作品审美价值的重点在发掘花灯舞蹈动作的独特性,以此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花灯群舞又为渲染情氛围形成大型歌舞形式,有极强的感染力,观众的情绪和身体律动参与性较强,在观看热闹的花灯舞蹈中不自觉的跟着崴动起来,这也正是花灯韵律的魅力,花灯舞蹈才能建构了最基础的热闹且欢快的审美价值。从花灯歌舞作品整体审美建构来看,花灯舞蹈是歌舞作品艺术形式的核心审美关注点,其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明显地形成了特殊的氛围和意境。过去的花灯舞蹈在剧目中有时候仅仅起到辅助作用,但随着花灯舞蹈审美的逐步建构,花灯舞蹈的肢体语汇赋予了剧目整体性审美的艺术文化内涵,其舞蹈大大提升了花灯艺术的审美价值。

三、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流变

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离不开花灯发展的历史长河,在云南花灯的发展史上,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元素,以及思想进步带来的巨大革新,使云南花灯这一艺术形式更加地赋予了活力和魅力。

(一)云南花灯的发展流变

云南花灯的发展以时间和特性来界定,共分为一下几个阶段:曾经历了四个变化阶段,如下

第一个阶段:传统老灯时期。时间段大概在辛亥革命之前,流传于云南各汉族集聚地的花灯统称“老灯”。

第二个阶段:具有新思想的新灯时期。时间段大概在五四运动前后,由于新思想的传入,以玉溪花灯为代表的新灯。这个阶段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及其表演内容都融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审美理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大众的欢迎,这一艺术形式在云南迅速流传开来。

第三阶段:现实题材花灯时期,包括了红军灯、救亡灯、学生灯等。时间段大概在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这一阶段云南花灯选材多为现实题材和红色题材,包括了爱国主义、现实社会、农村生活等,这一阶段的云南花灯作品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作品大多都以展现革命精神为主,激励大众,这一阶段的云南花灯艺术表演的形式和题材内容已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流变

纵观云南花灯的发展,云南花灯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舞蹈表演样式,必然经历了流变和发展。云南花灯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离不开传承与发展,如何做到在传承中进行发展?这就涉及到了花灯舞蹈生存的场域,例如职业化与舞台艺术化花灯舞蹈、学校教学中的花灯舞蹈、群众中的花灯舞蹈等。

随着社会经济和娱乐方式的发展,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云南花灯舞蹈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需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去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进行创新,以期花灯舞蹈在不同场域中的发展和流变成为其文化价值实现的最大值。

1.职业化与舞台艺术化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与流变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花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云南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曾经涌现出像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著名花灯戏演员,还编排出了享誉云南戏曲舞台的剧目《探干妹》、《三访亲》、《闹渡》等精典作品。花灯舞蹈作为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花灯舞蹈有只舞不唱的如《狮舞》、《猴子弹棉花》等,有集体性的歌舞,如《连厢》、《拉花》等。伴随着云南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职业化的花灯演员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云南花灯的发展出现了专业文艺团体和专业剧场,许多地、州、市都组建了专业花灯剧团,1954 年成立了云南省花灯剧院(前身为云南省花灯剧团),是省级顶尖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云南花灯剧种的示范性、代表性剧团,促进了云南花灯歌舞艺术的迅速发展,排练了许多享誉国内外的花灯剧目,例如:花灯歌舞《游春》《大茶山》《十大姐》等,花灯歌舞剧《走婚》《沙家浜》《打渔》等,花灯剧《探干妹》、《老海休妻》、《闹渡》、《红葫芦》、《依莱汗》、《孔雀公主》等。为了适应剧场演出的需要,云南省花灯剧院重视挖掘生活中的根为花灯艺术创作元素,大量剧目作品采用了现代社会的戏剧情节为创作主题,花灯歌舞的编排运用了现代的编排技法,在服装、化妆、表演等方面探索花灯独特的文化表现,在舞台艺术呈现上,寻求彰显云南花灯艺术的人文精神内涵。

近年来,云南花灯剧院云集了云南花灯艺术人才,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了一批花灯艺术的精品,例如《郑喇叭外传》、云南风情歌舞《云南风》、花灯歌舞《唱花灯》等。《玉海银波》、《石月亮》、《云岭华灯》、《梭罗寨》、《郑喇叭外传》等剧目曾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第十三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表演一等奖等国家级大奖,并取得了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连续六届金奖的好成绩。2014年,原创大型花灯歌舞剧《走婚》入选文化部全国优秀地方戏展演(南方片)演出,翌年该剧入选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为优秀入选剧目。这些剧目中花灯舞蹈的创作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元素的提炼、舞蹈构图、舞蹈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虽基于为剧目服务的宗旨,但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层面而言,该剧团的花灯舞蹈的创作在不断的提升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

2018年7月,由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在昆明举行,云南省花灯剧院参展的女子群舞作品《绣荷包》,作品表现了一群云南的汉族女子给心上人绣荷包时候的场景,《绣荷包》是一曲传唱街头巷尾的云南花灯小调,是汉族女子在绣荷包时候哼唱的小调,节奏明快,舞蹈作品的编导突破了云南花灯舞蹈通常运用的道具扇子和手绢,将荷包放大扩形作为舞蹈道具,增强了舞蹈作品的视觉靓点。在创作中,变化和发展花灯舞蹈动律“崴”,将其作为作品的主要动律,保持住了花灯舞蹈的核心文化外显形式,并以“绣”为作品的主题动作,将“绣”和“崴”结合,生动地呈现出了绣荷包的场景,刻画出云南汉族女子的形象,展现了云南汉族女子的勤劳与贤惠,以及汉族女子细腻的情感。此外,为强化视觉审美的力度,作品中还运用树桩作为道具,丰富了舞台空间的运用变化,时而坐在树桩上绣荷包,时而站到凳子上,既俏皮又娴静,女子群舞构图变化丰富,将云南汉族女子的性格特征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职业化和舞台艺术化花灯舞蹈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云南花灯舞蹈的创作和表演方面不断创新,可以看到在云南花灯剧院排演的剧目作品中,既传承了传统的云南花灯舞蹈艺术价值,又在传承中进行了发展,同时在发展中进行创新。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需要传承云南花灯这一传统艺术,才能让云南的花灯艺术家们更加智慧地创作出符合当下人们对花灯舞蹈艺术审美需求的艺术佳作,建构当代职业化与舞台艺术化云南花灯舞蹈的审美,为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带来无限美好的前景。

2.专业化云南花灯教学的发展与流变

云南花灯歌舞的发展离不开艺术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将云南花灯教学分为了两个部分进行阐述:一是专业云南花灯演员的培养,二是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花灯舞蹈教学。

(1)专业云南花灯演员的培养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是云南省艺术学校,它是云南省唯一设有花灯专业的院校,也是云南花灯的传承基地,教授花灯歌舞和花灯戏,包括云南花灯舞蹈表演、花灯小调的演唱、花灯戏的戏剧表演都有专业和系统的教学方法,这里为云南花灯歌舞表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花灯演员,大大充实云南专业花灯演员队伍。

(2)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花灯舞蹈教学

云南花灯舞蹈是四大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之一,云南花灯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还具有民间舞蹈的训练价值。在全国部分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开设有云南花灯舞蹈的课程教学,例如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还搜集和整理了云南花灯舞蹈的动作、动律、动态等,编写了云南花灯的民间舞蹈教材,饱满了云南花灯艺术,更加系统地教学云南花灯民间舞蹈,较为全面地培养云南民间花灯舞蹈人才。

2016年,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CCTV-3《舞蹈世界》青春梦想季——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专场,在“青春梦想季”的“云天舞梦”中展示了独具云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民族舞蹈,包括傣族舞蹈、彝族舞蹈、汉族舞蹈藏族舞蹈等作品和组合,其中云南汉族舞蹈组合《云南花灯》(编导:徐梅)具有浓郁的风格性特征,组合形式为女子群舞,每个演员右手握桃红色扇子,左手提桃红色手绢,身着白色底绣花的汉族对襟扣服饰,头顶靠右插了一支艳丽的花朵,演员形象是按照云南地区汉族传统审美的女子着装而设计,具有云南汉族的地方文化特色。舞蹈组合以云南汉族花灯小调《十大姐》为伴奏音乐,舞蹈组合中将云南花灯舞蹈的“崴”动律贯穿始终,由膝盖发力,胯部随之左右摆动,组合的动律包括:正崴、反崴、小崴,极具云南花灯舞蹈特色,扇子使用非常丰富,有:扛扇、别扇、绕扇、羞扇等传统的花灯舞蹈扇子的技巧,整个舞蹈组合具有典型性。在组合中,道具手绢与扇子配合使用,二者和谐地相互辉映,构成了具层次感的视觉效果,该舞蹈组合的队形构图丰富多变,通过形神兼备、自然流畅的花灯舞蹈表演特征,营造出了云南花灯舞蹈热闹、喜庆的氛围。云南花灯女子舞蹈的审美特征为一个“秀”子,有两层意思,一是秀丽,指云南汉族女子花灯舞蹈动作流畅且具有美感,加以道具和舞蹈结合,更具有云南花灯的特点,有助于花灯舞蹈的情感抒发;二是内秀,指云南汉族女子的性格特征:含蓄、内敛、聪慧,这些性格特征通过云南花灯舞蹈的动作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云南汉族女子的含蓄之美在花灯舞蹈中展现出来。《云南花灯》舞蹈组合彰显出了云南汉族优秀传统花灯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花灯舞蹈形式的审美内核,通过独特的花灯舞蹈动律、动作和传统的舞蹈道具,塑造了生动且具有活力的云南汉族女子形象。

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近年来,各艺术院校对云南花灯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教材的逐步完善,培养和输送着一批批云南花灯专业人才及民间舞蹈人才,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云南花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贡献和意义。

3.群众自娱性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与流变

(1)云南花灯广场舞蹈

在今天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当中,云南花灯作为云南汉族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受到了云南人民的喜爱,群众自娱性广场云南花灯舞蹈已经成为多数市民接受和欢迎的一种城市文化的艺术形式。每当早晨或傍晚,在云南各地的城市广场和公园能看到人们在崴花灯,尤其是中老年人,伴着他们熟悉的云南民歌小调,例如《大山茶》、《绣荷包》、《猜调》、《螃蟹歌》等花灯小调音乐,人们“崴”起了花灯,在舞蹈动作中,既锻炼了身体,又抒发着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广场花灯舞蹈丰富了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

作为群众自娱性广场云南花灯舞蹈,在内涵和形式上有一些变形,因为有的广场花灯舞蹈的编排不规范,杂糅进了异文化艺术的动作元素,健身功效强了,文化内涵少了,使得广场云南花灯舞蹈不是那么的纯粹,少了几分花灯的韵味,但又多了几分时代感。就笔者看来,广场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不可能要求做到面面俱到,一些地方文化馆应该在此方面挑起重担,寻求广场舞蹈自娱健身功能和文化传承间的平衡点,扩大不同年龄群体接受范围,现在多以中老年为主,很多年轻人认为传统的云南花灯 “土”,事实上,传统民间艺术不应该是用“土”来形容,应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尊敬的态度,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还认为云南花灯舞蹈在群众中的传播关键在艺术的处理方式上缺乏创新,以及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不“纯净”,有时觉得“不土不洋”,其实,群众自娱性广场云南花灯舞蹈对于花灯这一传统文化艺术有着较广的传播面,对于云南花灯舞蹈文化的群众传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群文花灯舞蹈作品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群文舞蹈作品的需求也大幅度地提升,群众需要具有艺术性、时代性和自娱性相结合的舞蹈作品。云南花灯舞蹈兼具了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是群文舞蹈作品较好的民间舞蹈素材,群文舞蹈的作品将时代情怀、当代审美、群众情感融入作品中,让群文舞蹈作品展现出群众当下的精神风貌。

群文花灯舞蹈作品(群舞)《新时代 春城美》,该作品由离退休的老干部演出,表现了新时代昆明中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彰显了昆明中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和时尚气韵,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作品通过花灯舞蹈的形式表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新昆明翻天覆地新变化下的昆明中老年人游玩西山、滇池、大观楼、金马碧鸡坊等昆明有名的地标名胜地,其最大亮点是在作品中段,年轻的爷爷奶奶牵着3岁的小孙孙在昆明游玩的情景,表现了新时代下中老年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该作品以云南花灯舞蹈为动作素材,作品以“崴”为舞蹈作品的主要元素,运用纱伞为道具,由女演员手持纱伞,对于手的动作就有了一些限制,但也正因为这一限制,强化了该作品云南花灯舞蹈的“崴”动律,作品具有浓郁的云南地区花灯舞蹈艺术特色,彰显了新时代昆明中老年人的时尚气质和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精神,让人们看到这个舞蹈就能立即辨别出这是云南花灯舞蹈,有着显著的云南花灯舞蹈文化特色,受到了云南观众的喜爱,尤其在中老年群众中得以广泛传跳,其作品形式的观赏价值与内容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结语

云南花灯舞蹈就其现状和发展来看,最重要是在传承中进行合理的发展,既保持住传统优秀民间文化的“真”,同时在云南花灯舞蹈的编创手法和传播方式上要有着兼收并蓄的舞台创新和民间融合。民族舞蹈文化的沉淀和生活的感受对编创者十分重要,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只有事建立在美的基础上才能生出美的可能”,建构云南花灯舞蹈的审美,使云南花灯舞蹈艺术既能够很好的传承,又能够获得振兴,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云南花灯舞蹈艺术作品,筑固职业化和舞台艺术化云南花灯舞蹈的审美艺术价值,使云南花灯舞蹈成为云南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同时,建立以群文舞蹈和广场舞蹈为基础的云南花灯舞蹈群众传播的方式,来充实者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从而永久地扎根于云南这片辽阔的红土地上,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正能量的精神文化食粮。

艺术风格越浓郁且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是充裕着生命的动力和生活的气息。云南花灯是“云南的文化符号”,也是云南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戏剧之一,是中华少数民族戏剧宝库中的一支奇葩,云南人民对云南花灯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情感需求和原乡情结,云南花灯歌舞对研究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历史和发展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新时期云南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主动开展云南花灯的非遗保护建设,不断推进整体性保护,创新性保护,活态性传承和保护,保护好云南花灯是新时代的需要,是云南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繁荣云南文艺事业的需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中国梦引领凝聚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纵观云南花灯歌舞的今天、昨天和明天,不难发现它的发展与云南这块土地的历史、人文和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时代新风,创新、繁荣和发展云南花灯,是新时代云南文化艺术和云南人民的迫切需要,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参与度不断拓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出来,让云南花灯舞蹈的发展引领着云南社会的文明风尚和精神力量。云南花灯舞蹈艺术作为云南众多舞蹈文化艺术中璀璨明珠,代表着云南汉族文化的发展,更需要以科学和创新的方式推动云南花灯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云南花灯舞蹈的艺术活力持续迸发。

猜你喜欢

花灯歌舞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西藏歌舞艺术腾飞之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歌舞艺术发展史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挂花灯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歌舞欢庆“三月三”
赏花灯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