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汪曾祺《七里茶坊》中的乡土情怀与人文关怀

2019-07-12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乔小王汪曾祺

(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七里茶坊》是汪曾祺在一九八一年五月创作完成的,小说描写了中国上世纪六十年初大饥荒时期的农村社会,展现了现实生活的艰辛,而人们却又努力生活的姿态,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留着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小说中对底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计的描写,对那些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人们的赞美,都蕴含的浓浓的乡土情怀和人文关怀,彰显着乡土文学的韵味,都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一、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再现中国六十年代的农村社会

作为乡土文化代表作家之一的汪曾祺,他小说的主人公大多是乡村市井中的百姓,一个个都是微不足道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正是汪曾祺笔下作品的灵魂所在。这些来自于不同职业和生活的人,为了生计而奔波于尘世,生活的苦难都给予了他们沉重的枷锁,他们经历着希望的破灭,却还在为此努力挣扎,是怎样的一种艰辛与悲哀。作者对他们的命运有同情,有思索,更有对这些普通人坚忍的生命力的赞美。

在《七里茶坊》中,“我”接到上级命令,要带着农科所的技工老乔,农民工老刘和小王,去到七里茶坊市镇上的公共厕所掏粪。掏粪,就是得在冬天很冷的时候,粪池结成冰,跳到粪池里,用冰镩凿开粪冰,再挑上来运到接粪车处。这个活儿既苦又脏,但在这些农民工看来却是十分好的差事,他们的一句感叹“这活脏一点,倒不累,还挺自由”就能够令读者引起深思了。小说想要体现的,也是当时各人在工作之余所得到的自由:对于老刘来说,什么事都不用做,就在那里坐着,坐一天就是很享受的事了;而老乔则捧着一本《啼笑因缘》看得精精有味,一遍一遍的也不厌烦;小王一个人拿着封信在想着事情,而“我”拿着杜诗在读。老刘是一个多年在外做长工的老光棍,对于农活是样样精通,但辛苦劳作的报酬却无法养活自己的女人;老乔是个生活经验十分丰富的修理技工,曾经也作为运输司机参加过抗战,但同样是个没有家庭的孤独人;最年轻的小王拿着每月只够一个人度日的微薄工资,为无法达到结婚的基本物质要求而发愁苦恼;而“我”则是个被发配出京的知识分子。

作者通过对这些刚从“大跃进”困难时期走出,又遇到大饥荒年代的农村人民进行细致地描写,老刘的悲惨遭遇,老乔的孤独寂寞,小王的困难窘境,因政治问题被迫害的文人,都是当时社会人们生存的一个缩影。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为读者再现了几十年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艰难处境,不仅是对国家崛起的一个呼唤,也饱含了对社会发展的期望。

二、回归本真的乡土气息,展现乡土文化的厚重

七里茶坊位于张家口东南七里的地方。为什么叫“七里”?是因为中国许多地方都是以计里的方式来命名。再者,文中写道,“远来的行人到了这里,说:‘快到了,还有七里,到茶坊里喝一口再走。’送客上路的,到了这里,客人就说:‘已经送出七里了,请回吧!’七里茶坊一定萦系过很多人的感情。”是的,所谓七里,便是在这情感中孕育而成,七里不过一个计量单位,却是乡间迎来送往,表情达意的一个见证。读来已是觉得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而后紧接着对小市镇的现状进行描写,一个显得有些破旧的供销社,一个无人往来的理发店,一个略显萧条的新华书店,路两旁的住户是土墙土顶,冷清的街道,只有几家车马大店里稍显的热闹几许。情节的转换流畅而显得真挚,语言平实又质朴,往往都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乡土气息。

汪曾祺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蒙,对于儒家思想具有深刻的情感认同。1958年到1962年,汪曾祺被划为右派,在张家口坝上的农科所度过了3年多的下放劳动。作为有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是不足的。这困难的处境令他的生活发生改变,但对于他的乡土文学创作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长达三年的流放生活中,他对乡间生活有了最切身的感受,乡土文化的积淀也越来越厚重。

汪曾祺的一生经历颇丰,从以文学启蒙救亡到新中国夺取政权,从反右斗争到十年“文革”,从改革开放到中国发展,可以说,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巨变他都经历过。这些经历,让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加深了他对乡间生活的憧憬,因此他的作品多是通过对农村百姓以及他们和谐自由生活的描写,再加以深思,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他的小说中,许多小人物在卑微的生活中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和不幸,却能在其中感受着世俗生活的情趣,享受着人生的和谐与安稳。

三、充满人性光辉的字眼,启迪当下人文关怀的缺失

在这篇小说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些小人物的内心有着人性深处的美好与温暖。每天天一亮,掌柜便会从温暖的被窝中爬起来,为四人做饭;小王因为没有凑齐结婚的钱而显得心事沉重,大家得知小王的困境慷慨解囊出手相助;来自坝上的农民,为了过年时能“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顶着风雪为坝下的村民送牛,为了掉进冰窟的牛一直忙碌到深夜……这些普通小人物身上所蕴藏的力量,这种人类务实求真向善的本性,正是使我们这个民族历经劫难而能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举动,是底层民众面对困境时的互帮互助,也彰显着人间大爱,而在几十年后的当今社会,这种人文关怀却缺失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变得冷漠,对大众百姓生活中发生的难事冷眼旁观,漠不关心,对一些流言八卦捕风追影,这是当下社会的现状,也是时代发展中存在的大弊病。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柱如果坍塌,那么所处于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不会再有人文关怀的情感,而缺少人文关怀的社会,则会变得面目全非。

汪曾祺先生,正是基于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用切身的体会来唤醒当下社会人性的美好,来启迪人们心中那份深埋的人文关怀。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样的盛赞当之无愧,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的文风是中国文坛的一颗璀璨明珠,供历代后人敬仰。

猜你喜欢

老乔小王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摆 渡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减肥
照相馆
麻辣烫
借钱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
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