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理水》人物图景及主旨简析

2019-07-12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舜帝大禹洪水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一、创作背景

《理水》这篇小说选自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创作与1935年。其创作的背景大致是在1933年黄河决堤之后,十多个市、六十多个县都遭受了洪水的危害,灾民不计其数。国民党上层不仅不救济,反而借助“视察”与“救济”的名义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另外,在这个时段,政府的御用文人们在文坛上兴风作浪,“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有人还提议要把北平作为“文化城”,取消掉北平城的防御和军队,妄言只要文化存在,国家就不会灭亡。

《理水》虽说其创作背景大致是近期的事情,但其中的各类人物,从古至今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有些话在现在看来仍像预言一样准确,可谓是一语成箴。

二、人物个性

鲁迅的《理水》中提到了中国社会中多个群体,有文人学者、官僚政客、平民百姓,还有统治者和英雄们。鲁迅先生一戏谑的笔法把他们不堪的个性描写的淋漓尽致,每类人的悲剧又各有各的特点。

(一)文人学者

在这篇小说中,最先提到的是在洪水泛滥之时,藏身于“文化山”、靠外国飞机运来的粮食补给生活的文人学者们。《理水》的第一部分便是对他们大篇幅的描写,在后来的部分也有所提及。说到底,这些文人是一群自大、迂腐、空想做学问又阿谀奉承的一群人。在第一部分中,洪水大肆泛滥,“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百姓们只得被洪水挤压到木排上、树上,生活困苦、无衣无粮。群众日常生活难以维系,更别提文化教育了,“大学解散,连幼稚园也没有剩下”。即使是在如此荒凉的环境下,文人学者们的生活却没有收到多大的影响,他们聚集在文化山上,吃着从奇肱国寄来的食粮。文中提到过两个文人的论辩。一位是拄杖的白发老人,固执于自己“阔人的儿子是阔人,穷人的儿子一定是穷人”的观点;另一位是一红鼻子鸟脸的考证学家,用东拼西凑的理由批判别人,否定英雄的存在。我认为白发老人代表着一类偏执于己见、固执迂腐的文人,他做出的结论是荒诞的,研究的方法也特别单一,仅仅靠家谱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贫富。红鼻子鸟脸的考证学家则更为荒唐,仅凭借片面的证据就可以断定禹是一条虫、鯀是一条鱼,论据与结论驴唇不对马嘴,即使是被别人亲眼所见也能歪曲事实否定别人的正确理论。另外,这些文人的的所作所为也极为荒诞,不是在文化山上争吵辩论,就是在对自己的学问故作玄虚,用它来牟取钱财。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中也提到过一些文人,他们所给我的印象是阿谀奉承,甘于做统治阶层的走狗。第二部分是描写的官员们来视察“文化山”时各类人所做的事情,官员们吃喝玩乐,文人们争相奉承,百姓又乐又怕。在这一节中描写到的文人主要有三件事情,一是一群学者们在“考证”一个被官员们砸中的包是不是真的,得出确有其事的结论后,红笔鸟脸的考证学家则感到无地自容、没有赚取眼球的噱头了,便改行去考证民歌。我对着情节的理解是在讽刺当时某些文人做的学问,出发的目标本就荒唐,还能通过无数荒唐的逻辑得出荒唐的结论,最后发现圆不下去之后寥寥收场。第二件事是在与官员们碰面的时候,文人们与官员争相讨论百姓的“美好”生活,海带是美味,生病也是因为饮用水没有按自己的要求来过滤。这一情节足以表明那些文人的阿谀奉承了,他们所做的学问所说的话不是为了实干与民生,而是一味的为了统治者服务,为政府部门发声,至于所做出的学问,能让统治者们高兴就好。第三件时在最后百姓请学者帮忙写两块匾,学者只肯写送给官员们的一块,而不管百姓的要求,两块牌匾的对比也足以见到学者们心中究竟谁重谁轻、学问目的究竟为何。

(二)官僚政客

鲁迅先生所做的这篇小说中的官僚政客们,同历史上的这类人出其一致。除了跟随禹治水的实干官员们外,剩下的都是些大腹便便、贪污腐朽之流,愚蠢固执,同大禹手下那些黑瘦的“乞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中对官员们的描写首先提到的是对文化山的视察。而他们所谓的视察,不过就是第一天同学者们聊聊天,让他们拟成好一个公文,剩下三天不见客,只顾着游山玩水钓黄鳝,好好欣赏一下洪水之际文化山的风光。也只在第五天快要离开的时候象征性的传见一下下民,收取一些当地的特产回京禀报。其次提到的就是官员们回京之后而大禹还未到达之前的聚会,他们相互夸耀着视察时的所见所感,所说的不过是他们带回来的纪念品,假装风雅的评价一下上面所写的文字。有些官员们似乎还有些风情良心,从他们带回来的食物中也能体会到下民们生活的“甘苦“,咬到松皮饼的想去归隐山园,咬到柏叶糕的才想要和下民们共患难同甘苦,这些无非就是一些表面工程,”以物喜以己悲“,又怎么能真正体会到民生艰苦呢。最后一件事就是同大禹的论证,论证治水的方法是用”湮“好还是用”导“好。大禹是想要变革、真正想做出些实事的,所以他提出用”导“的方法;而那些官员们没有这么多想法,也不想变革,只是一味的循规蹈矩,所以提倡继续使用”湮“的方法。从他们论证中,官员们所提出的大都是”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之类陈腐的理由,甚至还有”复兴蚩尤之法“这样的道理。从他们的所做所说中,即是讽刺了当今种种陈腐的立场观点,又是描绘了千百年来的官场图景。

(三)黎民百姓

鲁迅先生笔下的黎民百姓有一特点,便是喜爱围观,无论是在什么事情上都能看到成群的围观者,他们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无论被围观者是何人,他们都只道看看热闹就好,其他一切都一笑了之。在《理水》这篇小说中,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到百姓们围观的身影。先是以粮食来换取红鼻鸟脸的考证学家的结论,后来无论是什么,是官员们的到场,还是大禹妻子的反抗,甚至是从远方运来一只大乌龟,都有成群的人在那看热闹。

另外,在这篇小说中,还有提到的就是下民和上层官员们的关系。下民对上层的官员们可谓是又敬又怕,私下里不知说过他们多少坏话,对他们的行径有多么不满。而当真的与官员们见面理论的时候,却又吓得说不出话来。官员与下民的关系可谓是清晰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被压迫者习惯了这种关系,也就真的改变不过来了。对此描写最清楚深刻的就是下民在文化山上会见官员的那一段。其他所有的人一致推崇那位头上被砸了一个包的人,而自己去却没有人愿意。那人去见官只是因为去或不去,都将会面临死亡,只得硬着头皮去一次。而在他去过之后,还有“勇士“在那懊悔道:”为何不是我。“在见了官员之后,上下级关系立即可见,平日里所想的建议都不敢说出来,只能一味地像狗一样奉承官员,报告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话。

(四)舜帝、皋陶和禹

他们在这篇小说中的定位是英雄人物,大禹所代表的是英雄的一生,先是带着追随者们拼命奋斗,到事成之后也变的像其他官员们一样堕落。舜帝和皋陶更像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后沉沦无作为的英雄,像是大禹今后的形象。舜帝与皋陶曾是一位明君、一位贤相,现在的形象却丝毫不见任何作为,正如文中所写:“皇上舜爷的事,可谁也不再提起了,至多,也不过谈谈丹朱太子没有出息。”大禹的前半段一直是在奋斗,也可以说他是少数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一类人,与周围绝大多出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他的实干精神确实与历史故事中的大禹很像,十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大禹同官员们的论证中就能看出他那是还是一位英雄。从形象上来看,官员们大腹便便、衣服光亮照人,而大禹却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肮脏的脚底板对着他们正是代表着对他们的不屑。而与他们的论证中,大禹也能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无视他们陈腐固执的理由。他所做的事情也是将这些理由无视,不会顾及传统的礼仪孝道,也不会在意是不是使用的敌对者蚩尤的方法,只要事情能成功,他就会坚持这么做。

可是,在大禹成功之后,英雄没有了奋斗的目标,也就开始了沉沦。在大禹成为了舜帝钦点的全国楷模后,开始变得虚荣起来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的穿着,是要漂亮的。大禹这时候就已经变得沉沦堕落,但他这种堕落与《奔月》中的后羿有些不同。后羿还保留有英雄的理想,只是现实生活困顿无比,自己有能力却没有地方使。大禹则是被虚荣的称赞和周围的风气影响着慢慢堕落下来,他的理想与能力也都慢慢的消失殆尽,最后退化成和周围人一样大腹便便无所事事的官僚政客。

三、主旨情感

这篇小说主要说是在讽刺中国一些群体卑劣的人性以及在讨论英雄与时代的关系。对于人性的讽刺上文已经有所提及,我在这不做大篇幅地论述。对于英雄与时代的关系,正是这篇小说中说到的最为关键的一点。

我们一直在谈论“时势造英雄”,而同样,时势也能毁掉一个英雄,后羿、大禹都是这些时势下所牺牲掉地英雄。纵观历史,英雄人物们都做出了不少伟大的事迹,看的最多的便是乱世出身的帝王和踌躇满志的改革者们,他们都为时代做出了惊心动魄的改变,他们能够彻底颠覆一个时代并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无论是大禹还是后羿,他们都是这样能够颠覆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成功值得当世所有人夸赞。可是到最后,历史上左右的英雄们都有骄傲过后的污点,在他们的晚年大都做过跟改革同样令人发指的破坏,或者是又被其他不起眼的小卒们推翻,英雄们的结局往往都是黑暗的。大禹也是如此,英雄在周围众多的诱惑与软性压力之下最终变成了一位平庸者。

大禹所败给的,不是父亲奋斗多年仍未治理成功的洪水,而是周围更加混沌黑暗愚昧的人与事。大禹说到底,还是一位官僚,他的父亲就是官员,他也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像这样的英雄不会是下民,面对洪水真的有想法有能力并且还能有动作的本来就不在多数,更何况他们能做到的最简单的方法不是治理,而是反抗。只要自己能做到皇帝的高位,受苦受难的就不是自己,何必费这么大力气去治理洪水呢?正是因为大禹也是官员,纵使他能够与其他人划清界限,专心做好自己的事,但他也仍在潜移默化地受着他们的影响。在洪水治理成功之后,舜帝对他的夸赞便是击败大禹的时势之一,有了夸赞,有了别人难以企及的虚荣,大禹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英雄,无论自己是做正确还是错误的事情都会博得称赞。其次,打败大禹的另一时势是成功之后的虚无。治水完成后,没有那么多的事情让自己做,那不去享受还能做些什么呢?最后,打败大禹的时势还有周围成千上万的平庸迂腐的人们,无论是他的上司舜帝皋陶之类的,还是他下层的吹捧崇拜者们,仿佛都在悄悄的提醒他:“别做英雄了,跟我们一起享福吧。”英雄也和普通人一样,看着像是钢铁铸就的,实际上也有人心,也还有普通人卑劣的人性。大禹正是如此,自己的英雄之心被别人慢慢的动摇,最后也变得大腹便便一无是处。这正是时势与英雄间的悲哀。

猜你喜欢

舜帝大禹洪水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天下为家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又见洪水(外二首)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猛兽威力无比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