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探析*

2019-07-12

观察与思考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央文献出版社理政中华民族

杜 博 士 丁 晓 强

提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道德建设高度重视,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道德建设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资源,要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基本内容,并开创了加强官德教育、重视师德和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升人民群众道德水准等三条道德培育的基本路径,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道德思想。深入学习、领会、把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对于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面貌,必然对道德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就道德建设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把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

(一)提出道德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拥有5000年璀璨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加重视道德、更加遵守道德、更加注重弘扬美德。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期、多个场合都曾强调道德的重要性。2013年9月,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他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①《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0页。

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9、87页。在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上,他更寄语青年:“‘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二)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5000年文明历史的世界大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环境出现许多新的变化,这对我们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习近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3-134、133、133、133页。

首先,在论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3-134、133、133、133页。“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3-134、133、133、133页。“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⑥《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0、30-31页。“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⑦《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0、30-31页。其次,在论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国家治理中协同配合,同向发力。法律是准绳,是硬规定;道德是基础,是软要求。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要软硬结合。习近平同志强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⑧《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9、87页。“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3-134、133、133、133页。

二、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资源

(一)提出要以传统美德为滋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4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儒、墨、道、法、兵等多家思想的融合体,伦理道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①《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经上》)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与人为善、待人和气、克己奉公、勤俭持家、修身立德等观念更是深入人心。《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深刻反映了中华儿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周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诠释了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昭示了国家发展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内在联系,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今天,更应强调个人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这些从国家、民族的层次上给出了德的规定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论语》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经典语录。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②《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在习近平同志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丰富和发展,他曾这样表述,“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9、164页。。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页。。如何传承利用好传统文化,使其为新时代的道德建设所用,习近平同志也给出了他的独到见解,他要求:“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9、164页。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页。习近平同志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根据时代发展出现的新要求加以创新发展,形成了可以为当代公民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指南的道德体系。

(二)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指导

关于马克思是否专门从事过道德方面的研究,学术界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但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关于道德方面的专著,也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体系和道德学说,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在马克思看来,“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他曾批判地指出:“德国的道德和忠诚——不仅是个别人的而且也是各个阶级的道德和忠诚——的基础,反而是有节制的利己主义。”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道德的道德,作为这个世界(它受自己的规律支配)的原则的道德正在消失,而代替本质的却是外表的现象、警察的尊严和传统的礼仪。”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459页。他辩证地阐述道:“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不道德的东西;商业也有对道德和人性表示尊重的一面。”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62、505、506页。恩格斯阐明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平等观和自由观。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恩格斯对杜林的道德观进行了批判,“这一次,我们一开始就被请到别的天体上去旅行……”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有关的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7页。马克思高度肯定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他指出“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62、505、506页。任何美德都不可能“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马克思向来反对、憎恶空洞的道德说教,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 62、505、506页。同时,马克思也特别重视青年的道德教育,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谈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459页。为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了标准尺度。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不可或缺的时代意义,为习近平同志关于道德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

(三)提出要以革命精神为引领

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带领人民群众为谋求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百年历史就是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华儿女最好的营养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7-48页。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革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把其作为巩固和发展党的事业的重要法宝。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它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它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的小岗村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浦东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无私奉献、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等优良道德传统。邓小平曾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k《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习近平同志秉承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高度重视革命精神的重要引领作用,深刻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7-48、36、351、207页。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中华儿女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也是习近平同志关于道德建设系列论述的重要理论资源。

(四)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共同生活方式具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社会主义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为基础,反映中国当代国情和人民精神风貌的文化体系,它是科学的、大众的、面向世界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习近平同志秉着对中华民族负责的态度、以历史的深邃眼光提出“中国梦”的伟大蓝图。“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增强四个自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7-48、36、351、207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练表达和精髓所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7-48、36、351、207页。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7-48、36、351、207页。。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积淀的丰富道德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依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习近平同志关于道德建设系列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关于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道德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它具有丰富的实质内容。习近平同志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讲话精神明确了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明大德

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共同精神纽带。无论是面临内部战乱还是外部入侵,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从未曾中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世界从未断流的文明,靠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135、134页。价值观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社会要正常运转、国家要发展进步,就必须要形成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用共同的价值观念凝聚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68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力量的共同思想基础,在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34-135、134页。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全体中华儿女最大的德,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④《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1-42页。爱国主义是大德的总的要求和凝练表达,就不同的社会群体而言,它又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大德;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己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就是大德;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就是大德。

(二)守公德

公德是指发生在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活动,与私德相对应。马克思把社会公德定义为“公共生活规则”。当代公共生活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社会公德是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简单、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更是反映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状况的窗口。社会公德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努力破除封建愚昧思想、提倡道德新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群众的道德风貌普遍改善。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国当前的社会公德建设是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公共生活的范围也有所扩大,人们对传统的道德理念有所质疑。在利益的驱使下,公共生活领域出现许多不道德的现象,如食品安全、碰瓷现象、环境污染、网络暴力、“中国游客”等。在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提出更高要求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公德建设,补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公德短板。守公德就是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恪守职业道德。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守公德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守公德就是要遵守校规校纪和网络道德规范。对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守公德就是要做到爱岗敬业、不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努力做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文明上网等。

(三)严私德

私德是指发生在个体和家庭中的道德活动,是个体对某种道德理念认同和践履的结果。相较于公德而言,中华民族历来具有重视私德的传统。中华民族向来重操守、讲气节、立风范、求境界,涌现出了无数圣贤君子、仁人志士。“名节如璧不可污”是古人追求崇高个人道德的真实写照。“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映了他们为提升个人道德境界而做的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中出现的诸如官员腐败、道德滑坡等问题归根结底是私德出现了问题,是私欲膨胀的结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成长成才和道德培育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家风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5、355-356、135、356、165页。他提倡:“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5、355-356、135、356、165页。“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③《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4页。

“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5、355-356、135、356、165页。习近平同志尤其重视领导干部个人道德的养成和家风建设。他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5、355-356、135、356、165页。“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5、355-356、135、356、165页。他强调,要“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⑦《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4页。。且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⑧《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页。。

四、关于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官德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铁腕手段严厉惩治党内腐败、净化政治生态,彰显了我们党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党的事业根基在人民群众,关键在党的干部队伍,在干部的作风。在兰考县考察时,习近平同志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⑨《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页。在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反腐运动的过程中,党内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对此,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毛泽东曾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k《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他指出:“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都高度重视道德建设特别是为政者的道德建设。古人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l《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39页。在他看来,“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m《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7页。。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说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坚持从教育抓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①《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7、127页。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5、377页。进行道德培育,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发挥官德的道德引领作用。要以“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为抓手切实加强官德建设,抓住官德这个道德培育的牛鼻子,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重视师德、大学生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广受关注的特殊群体,其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国家未来走向。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他们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基本遵循,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然而,处于新时代的中国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的出现以及西方文化观念的涌入,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变得越来越多元多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青年学生道德教育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他在上任伊始就曾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7、280页。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他还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7、280页。2016年12月,他进一步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5、377页。

教师是思想的传播者。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教师的德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社会实践。道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教师拥有高尚的道德操守。习近平同志更是多次强调教师自身的德行对学生道德观念的直接影响。他指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①《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阵地,强化校园文化的熏染作用,利用新媒体手段拓宽育人渠道,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更好地发挥教师的道德引领作用。要以师风师德和大学生道德教育为抓手,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共同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培育。

(三)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主要体现在其人民的道德风貌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7、147、124-125页。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体两面,二者不可偏废其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严重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准成为极为紧迫的重大课题,这也是习近平同志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在要求。“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5页。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改善人民群众的道德风貌。为此,我们“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7、147、124-125页。。“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7、147、124-125页。我们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活动、全民学雷锋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引导人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补齐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道德短板。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道德建设的重大作用,把其视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建设基本内容。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首先要加强官德建设、重视师德和大学生道德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引领作用,最终达到提升全体人民群众道德水准的目的。习近平同志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加强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路径指引,必须加以深入学习、领会、把握。

猜你喜欢

中央文献出版社理政中华民族
主题类图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