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话语风格对党的建设的实践意义*

2019-07-12

观察与思考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风大众化同志

提 要:习近平同志丰富的工作经历,渊博的知识修养,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敢于创新和责任担当的勇气,铸就了他亲民乐民、平易平和、顶天立地的独特话语风格。习近平同志丰富多彩的话语内容、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党内输入了清新的文风,丰富和创新了党的执政语言,传播了中国声音,宣传和展现了大党大国的形象和风采,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对这些新思想,习近平同志用独特的话语风格予以表达,不仅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而且许多语录成为热词,许多话语成为名言警句;不仅成为党的执政语言,而且有的也成为社会大众的语言。习近平同志丰富多彩的话语内容、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党内输入了清新的文风,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党的执政语言,传播了中国声音,宣传和展现了大国领袖风采,成为推进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

一、习近平话语风格为党内输入清新的文风

语言或言语是思维的符号载体,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思考的主要工具,是思想的直接展现。话语风格,是个人说话的个性特点,包括说话的措辞用语、表达的内容、语气语调语速等等。“说话既是一种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①文秀:《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学习时报》2013年12月9日。所谓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文风是党风政风的直接体现,改进文风是“八项规定”中重要的一条。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文山会海、官腔语调、假大空的文风,习近平同志讲话风格让人耳目一新,给党内输入一股清新的文风。

(一)党的优良文风十分重要,话语风格是文风的体现。我们党历来认为,文风问题不是一件小事。文风体现作风、反映党风,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的文章中,列举的“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 现在我们有许多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的演说,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3-836页。习近平同志也强调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早在2010年5月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不良文风蔓延开来,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群众疏远干部,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②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学习时报》2010年5月15日。他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 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③人民日报评论员:《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人民日报》2016年11月8日。。这些论述说明,党的文风不仅表现在写文章和演讲的内容上,对人民感情上,对工作方法上,而且也体现在话语的态度和表达方式上。

(二)习近平独特的话语风格展现出新的文风。文风来自于哪里,文风体现在哪些方面?一句话,好的文风来自实践,来自个人的知识修养,来自于家国情怀,体现在话语的思想内容、气势气度和表达方式技巧上。比如,毛泽东的文风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有革命家的气势——“理直气壮,舍我其谁”;二是有思想家的高度——“理从事出,片言成典”;三是知识渊博,有学者式的积累——用典丰富,文库史海,随手拈来;四是有个性的语言,即政治家加文学家的语言——典雅、通俗、幽默。④梁衡:《关于毛泽东文风的鲜明特点》,《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8日。毛泽东的文风就来自于他多读书、不脱离实际、亲自动手、家国情怀。同样如此,习近平同志的话语风格也缘于此,但更具有时代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国内外访问和考察工作,在经济、政治、纪检、组织、思想宣传、外交等不同会议上做的大量批示、演讲、访谈和信件中,都集中展现了他自信大气、从容淡定、沉着稳健、朴实平和、通俗易懂,充满语言魅力的话语风格,并为党重树新的文风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文秀在《学习时报 》发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习近平同志语言风格的八大特点: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善于用极其凝炼、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开大合;善于用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善于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和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⑤文秀:《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学习时报》2013年12月9日。

(三)习近平话语风格带来了党内文风的转变。习近平同志针对党内文风中的现象和问题,提出和创新一批新鲜话语,借鉴和改造一批外来话语,完善和更新一批既有话语。特别是他善于用百姓化和大众化的话语方式;广征博引,高度凝练,荡气回肠的话语表达;举实例,讲故事,以理以例服人的话语运用……。习近平同志这种语言风格和特点,不仅充满了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且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对党内纠正领导干部讲话中的假、空、长等不良风气,树立严和实的文风具有推进和拉动的作用。如今在党的会议和活动中,在党的文件和报告中,在广大党员干部的举止言行中,乃至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渗透着习近平同志的话语风格和经典的话语内容。党的文风转变也带动党风民风的转变,党的政策文件更加亲民务实,党员干部言行更加亲民和接地气,整个党内充满着亲民为民,实事求是,积极向上的新文风新气象。

二、习近平话语风格丰富和创新了党的执政语言

话语是思想理论的外在表达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党的执政语言是党执政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是党治国理政的理念、目标、任务、制度、政策、行为的语言表达和呈现。党执政语言在党的基本立场、基本内容和相对稳定的话语表达的前提下,又会在不同时期因客观实际的变化有创新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行了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斗争,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智慧与担当,以对伟大实践的领导与参与,以浓郁的家国情怀,深厚的知识和理论修养,形成了用富有气势、富有哲理、富有感情,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又在国际传播中引发热烈反响的独特的话语风格。习近平话语风格既是对党的执政理念、创新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予以通俗易懂的表达和诠释,又是对党的执政语言的丰富和创新,为新时代党的执政话语体系赋予了新内容、新表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作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这些主要表现在:

(一)在党的战略目标方面。习近平同志用“中国梦”“两个百年梦”这样大众化的、群众的语言对党的大目标大战略大行为进行了通俗的、形象的和生动的表达。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种表述是严肃的、规范的,但也会因不同群体知识结构、工作背景的差异而影响对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意图的准确认知和把握。党的奋斗目标和路线方针政策是用来指引方向,鼓舞人心,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活动的,而通俗的、大众化的语言更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党的政策方针的理解和实践。习近平同志用“中国梦”“两个百年梦”这样通俗的、形象的、生动的话语表达方式,不仅把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和个人的梦有机串联统一,而且使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更加清晰,使党的宏伟目标“ 顶天立地”,更加接地气,贴近群众。

(二)在“五位一体”总布局方面。习近平同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对“五位一体”总布局这些比较抽象的内容给予了通俗易懂的阐释。比如,在经济方面,他用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来形容比喻和要适应新经济常态,并用“筐子”和“避风港”的比喻来要求大家准确把握新常态内涵和克服几种误解。他指出:“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49页。在政治方面,习近平同志用“鞋子”来比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他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像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再次提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是在用一种最朴实的方式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道路,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文化建设方面,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增强文化自信,重视文化强国建设,重视文化的软实力,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安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针对当前国人中存在的文化自卑、洋奴文化,他用“东施效颦”比喻,要求检讨和消除文化自卑心理,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在社会建设方面,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来表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用“啃硬骨头”“攻城拔寨”“找穷根”来表明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他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乡村味道”“空气罐头”“海绵城市”来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远景。

(三)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方面。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习近平同志用“啃硬骨头”“刮骨疗毒”“钉钉子,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踏石留印、抓石有痕”等通俗、有气势的话语,表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责任和担当。在谈到全面从严治党时,习近平同志用精神之“钙”“ 软骨病” 来谈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问题,用“压舱石”“ 总开关”来比喻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在谈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问题时,他形象地指出,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是纯洁党风的“净化器”。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针对“四风”现象,习近平同志提出干部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反腐要“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壮士断腕”,“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比喻和形容。

此外,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许多方面都提出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和比喻,务实的要求。比如,在国际外交方面,习近平同志把我国和平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用“不拆台”“踩脚”“好戏连台”“ 桥”“百花园”“快车”“顺风车”等词汇来比喻;把我国56个民族团结友爱的关系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来比喻;用“人生第一粒扣子”比喻青年人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等等。

三、习近平话语风格宣传和展现了中国大党大国的形象

国之形象有多种展现,党的执政理念、国家的外交政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形象等等,都能够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代言和符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步强大起来,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由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到走近、走进世界舞台中央。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也引发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担忧。因此,中国必须要在国际上发声,要阐明我党我国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方针,要树立好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对外宣传工作,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早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6页。。2014年11月和2015年2月,习近平同志分别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都强调要提升我国软实力,做好对外宣传,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家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外交活动外交场合中的演讲和谈话中正是以他特有的话语风格在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为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的大党大国形象,展示了大党大国领袖的风采和气派。

(一)宣传中国外交理念和政策,凸显了大党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中国是一个发展起来的大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党的外交思想,中国走“和平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都需要向世界庄严地表达,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和发展更离不开中国,世界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各个外事活动和外交场合,都不忘记用他丰富的语言,中国式的形象比喻向世界传递这一信息,回应“修昔底德”陷阱的说辞。比如,习近平同志用“不拆台”“踩脚”“好戏连台”“ 桥”“百花园”“ 快车”“顺风车”等词汇和比喻,来说明中国的和平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他在2013年的G20峰会上曾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诗句,在2014年6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用“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来说明和平共赢。他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欢迎晚宴上,用“友谊之桥”“合作之桥”“未来之桥”表达中国与世界同命运、共患难、谋共赢的至诚。他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用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快车”“顺风车”来表达共享发展,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诚意。他独特的讲话风格,也真正抓住了国外听众的兴趣点,引发强烈的共鸣,使国外听众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消除了一些对中国的误解。他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复杂的国际关系,党的外交思想,我国的外交理念和实践给予通俗生动的表达,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都能够很好理解。

(二)在国际舞台上讲故事,展现大党大国领袖的风采。 善于讲中国故事,是习近平同志的本领和他话语风格的突出特点,他在国际舞台上讲中国故事,也讲外国故事。古人云“文以载道”。故事里都蕴含着历史和现实的故事,故事中有人民奋斗的故事,故事中有不同国家人民友好交往的记忆。

习近平同志在国际舞台上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爱好和平的历史。我国是一个大国,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大国的外交理念政策,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需要走出去,传出去;中国的国际话语地位和话语权需要提升。这一切都需要重视和做好外交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身体力行,在国际舞台上以实际行动为面向世界讲中国故事,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出示范表率。习近平同志在出访中,在公开演讲中总是能够用平民视角,深情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和“身边的感动”,用最具有温度的语言,最真诚的话语让世界读懂中国。比如,他在中南海会见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讲“瀛台”的故事,讲瀛台的历史;在印度演讲时讲白马驮经,玄奘西行,将印度文化带回中国,中国大航海家郑和七次远航,六抵印度,带去了中国的友邦友谊的故事;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总部讲中国法门寺出土的在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的故事;在美国讲了他当年插队的梁家河前后对比方式巨大变化来说明中国梦也是人民的梦的故事,等等。习近平同志讲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灿烂的、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了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了解了今天真实的中国,让世界读懂中国,亲近中国。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走近中国、倾听中国,习近平同志正带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习近平同志在国际舞台上讲外国故事,拉近民众心理距离,展示大党大国领袖的风采和气派。党和国家领导人是党和国家形象象征,在世界舞台上,他们人格魅力,举止言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国家的实力和形象的代表和象征,其话语风格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习近平同志的话语风格既体现了个人的特质,更是代表党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习近平同志在国际舞台上不仅讲中国故事,而且也讲外国故事。举事例,讲故事是一种形象生动、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表达方式。对于存在文化差异的不同国家来讲,这是一种最容易沟通和产生共鸣交流的话语方式。比如,习近平同志在墨西哥讲 “玛雅人的金字塔”“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的故事;在美国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在英国讲莎士比亚作品往事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讲“半个世纪寻母”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不仅增强了听众的亲切感,而且拉近了与所在国人民的距离。除了讲外国的故事之外,习近平同志在国际外交场合,总能够用恰当的中外谚语、俗语来比喻中国与外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的关系。比如,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的博鳌论坛上演讲时串联各国俗语, 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以此来表明“共赢”可以成为大家共通的理念,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

总之,习近平同志这些独特话语,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演讲艺术和儒雅的大国领袖气派,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奋爱学,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传达了中国人民和领导人爱好和平,致力于和平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信心。

四、习近平话语风格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力量在于掌握群众,并先让群众掌握理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旨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化大众,要使马克思主义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化、民族化、本土化、群众化,成为群众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只有这样,理论才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入耳入脑入心,成为自觉的行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斗争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小众化”向“大众化”,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大众了解、接受和认同的转换,最终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信仰、认同接受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广大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和精神力量。习近平的话语风格正是以其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贴近群众,接近地气的群众的语言风格,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

(一)习近平的话语风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范式。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对于不同的事物甚至不同的学科,都有其话语表达范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就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进行话语方式的转换,要用通俗化、民族化、本土化、群众化的话语方式来表达,不然广大群众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只能称其为“小众化”。习近平同志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实践,运用大众化的语言范式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光辉典范。习近平话语风格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语言的群众化和口语化。在他的报告、演讲和工作谈话中,经常用大家耳熟能详,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生活气息和质朴、简单的大白话、大实话诸如民间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和形象化的比喻等来阐释和表达他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比如,他讲一个我国发展道路的选择,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比喻;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等等。这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口语化味道很浓,接地气,通俗易懂的话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巧妙对接和吻合,深受大家欢迎,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也在实践上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习近平的话语风格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高的境界,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党执政的话语内容,学者研究和宣传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成为普通百姓,人民大众化生产生活中的语言。习近平话语风格,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领袖思想语言——执政党语言——群众大众化语言”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一是习近平同志的话语内容许多成为执政党的语言,有的写进党章和宪法中,有的写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不仅丰富和创新了党的文件的写作风格,而且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党的话语体系。二是习近平同志的话语风格和内容成为人民大众生产生活中的用语。习近平同志许多话语不仅成为党执政的语言,而且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热词和流行语,并广泛地得到传播和应用。比如,“中国梦”“获得感”“撸起袖子加油干”等,正成为当下流行的工作语言和百姓日常生活的用语,成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表达情怀的心声,激励奋进的新时代强音符。

猜你喜欢

文风大众化同志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严良堃同志逝世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