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地球新录》中的美国见闻
2019-07-12林琨皓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林琨皓[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李圭(1842—1903),字小池,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曾任宁波海关文牍,浙江海宁知州等职。清光绪二年(1876)五月,时任宁波海关文牍的李圭受东海关税务司德璀琳推荐,以总税务司代表身份,从上海东行赴美国参加开国百年大庆和考察,途经日本横滨、长崎到费城,世博会后,离开美国,前往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再从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入红海,“历锡兰、新加坡、西贡、香港而还”,旅途中署名“环游地球客”,在《申报》连载《东行日记》和《游览随笔》,后来成书的《环游地球新录》也因《申报》的推波助澜,销行甚广。《环游地球新录》共四卷。第一卷《美会纪略》,主要记叙作者在美国费城参观博览会的情形和感慨,而重点又在记述参观“各物总院”和“机器院”。第二、三卷《游览随笔》,杂记“百年盛会”结束后,作者游览华盛顿、哈特福德、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城市的见闻、议论和感想。第四卷《东行日记》,逐日记述作者赴美考察往来旅途的具体情景。此书向中国人民介绍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康有为等人就是读了此书后,才开始走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道路。光绪年间曾由官府给资印行3000部,坊间也相率翻版,后收入岳麓书社《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在环球旅行中,李圭对美国考察最多,了解最深,故在《环游地球新录》中有近四分之三介绍在美国的见闻。学界对李圭及该书多做整体性简要介绍,但缺乏李圭对美国的具体观感,也没有深入探讨。本文拟对该书中李圭在美国的具体见闻做相对详细有侧重的介绍和分析,以考察时人面对新世界的复杂心态。
一、对世博会中的日本观感
面对“同文同种”,同样深受西方列强辖制,同样和清王朝处在变革中,从前尊奉中华、服膺儒教,如今却脱亚入欧的日本,时人的心态甚为复杂。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的古老国家,在内忧外患之中迈出近代化的步伐,然而日本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同受西方列强欺凌的邻国却并不友好。1871年,中日双方在天津签订《清日修好条规》,1874年,日本挑起台湾事件,1875年又武力阻止琉球贡使前来中国进贡。李圭赴美这一年,中日关系可谓极度紧张,故其对在博览会中的日本展馆尤其关注。在各国出展的空间,“东首皆美国地,西首德、奥二国地最大,日本次之”,而中国却和葡萄牙、丹麦、檀香山、秘鲁并列,排在日本之后。德、奥时为欧洲新兴的强国,排在西区首位,自是理所应当,而“蕞尔岛国”日本紧跟其后,却出李圭所料,尴尬之余,李圭解释是因为大清国一开始不了解情况,就“原定八千正方尺”, 这才比日本小,且没想到“来物如是之多”,“陈物之地……颇不敷用”。此外,日本在博览会上陈展的列品,李圭都表现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日本展览的一对大瓷瓶“外汇虽尚美观,而其质似不若华产坚致”,日本的牙器雕工也“不甚佳”,仿造的景泰器则“质薄而轻,逊于华制”。而日本所陈列之物,其真正实用的,则“惟印书活字版甚精”,但是,“皆日人仿西法自制”。甚至,对于日本人的着装也颇有微词,在美国世博会的日本管理会务官“皆泰西装束”,他略带几分调侃地讥讽道:“倘非发黑面黄,几令人东西莫辨矣。”事实上李圭对日本的鄙夷早在其东行日记中就表现了出来。在从上海到美国的路上,经过日本横滨,看见日本酒楼“送菜斟酒,皆少妇小姑,任人调笑”。觉得日本人实在“恬不知耻”。并且日本“陋俗甚不雅观”,在码头工作的工人、船夫,大都“赤下体”,“仅以白布一条”遮羞,哪怕国中的士大夫和商人,也不穿裤子,“惟裹帛幅,女子亦然”。而最让李圭诧异的是,日本“男女常数十人同浴于室,弗嫌也”。哪怕如今日本政府已经对此风俗明令禁止,但是也难以骤变旧俗。但是,鄙夷归鄙夷,李圭仍然保有清醒的头脑,对日本并无轻视之心,他看到了日本正在竭力改革内政,向西方学习。第一:日本仿照西法,开设了邮政局、开矿局、轮船局、电报局,并设置专门官员管理,对于电报和邮政两项,“尤为加意,几堪与泰西媲美”。字句之间,莫不显出一种上国之民俯瞰小国的倨傲以及对日本崛起而产生的敌意等微妙复杂感情。第二:日本烟禁极严,凡吸食鸦片的人立即施以重惩,所以贩运“洋药”往日本的商人,要比中国少许多。第三,对于明治维新变法的成效也颇多认同,“近年来崇尚西学,效用西法有意之举”,依然变革,故能“强根弱干”,幕府将军遂不能专国政,此变法之功也。但是李圭对于日本“改朔望,易冠服”诸端则觉得是“思之不慎”之举。此书中,李圭一面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积极进取、革除旧弊多有赞叹,但对日本脱亚入欧及其风土人情则多持否定态度,作为古老帝国的官员,面对暮气重重的清廷和古来灿烂的历史文化,忧虑和骄傲交织在一起,成为本书也是后来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复杂情感。
二、对美国狱政建设观感
在美国费城的游览随笔中,李圭花了大量篇幅描述美国的监狱。1876年6月15日,在美国官员的陪同下,李圭参观了美国的监狱。
美国的监狱分为轻、重两类。轻犯监狱关押的大多数是“饮酒滋事”者,定罪后每周解往监狱一次,“初犯监禁六月,再犯九月”,刚到的犯人“过秤量身”“洗澡换衣”。每个囚犯有单独的房间,且非常舒适清洁,“深广五六尺”“墙壁洁白”,有窗透气,内设“一榻、一桌、一凳、一镜、一扇、一巾,被褥七日一洗换”,监狱内还配有食堂和浴室几间,犯人必须每周洗澡一次。监狱中,犯人“或作鞋靴,或理破布,或洗地板,或作农工,种蔬菜、修道路”,“皆视其人能作何工……无鞭挞之苦”。犯人每日三餐,早餐“咖啡一杯,馒头(面包)一块”,午餐“牛肉(或猪、羊肉)加馒头、蔬菜”,晚餐“茶一杯,馒头一块”。此外,作为基督教国家,美国在监狱还设有礼拜堂,能“坐一千五百人”,每周日做礼拜,以教化犯人。第二层配有图书室,“藏书九千余本”,囚犯可以借阅。另设有医疗室,环境优渥,“轩窗四起,花草罗列”,在这里接受治疗的犯人“起居饮食,优于别犯……医生逐日按名诊视,药费亦出自公家”。若有亲友前来探望犯人,则“任其畅谈,不限时刻,监管者丝毫无需索”。而此时的中国监狱与之相比,不啻霄壤之别。尽管清政府规定狱囚衣粮统一由国家解决,“日给仓米一升,冬给絮衣一件,锁扭常洗涤,席荐常铺置,夏备凉浆,冬设暖床,疾病给医药”。但是由于囚衣囚粮数量巨大,是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并且由于古代交通限制、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等各方面原因,囚衣囚粮供应也十分有限,因此在囚粮上的积弊也很深。且“人犯食粟米后,日渐羸瘦多病,缘粟米性寒质弱,食之不能耐饥,久食则积寒内锢,肠胃既虚,外邪易入。值时疫流行之际,一经传染,便致医药无功。近来狱内报验,痰死囚犯,几无虚日,殊为可悯”。监狱关押环境潮湿阴暗、密不透风,时有瘟疫发生。中国监狱的阴冷、肮脏,狱政的混乱、腐败和美国监狱的洁净、舒适和狱政廉洁、高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圭不得不赞叹,美国狱政“法至善也,恩莫大也”。他总结美国狱政的优点,第一,务取洁净;第二,饮食调匀;第三,作息有节;第四,可习技艺;第五,体贴人情。“良法美意,于斯尽矣!”对于这样的狱政是否太过宽大这一问题,李圭引用西人的观点从国民性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西人尚舒适,畏拘役,若人之在狱也,吾侪视之,已不胜其苦……又西人性多激烈,倘使加以敲扑桎梏,则必有自殒其生者也。”这也揭示了美国狱政的社会文化基础:民知耻而好勇。这也是在元明以后中国专制制度下的国民性所流失的重要品质。
三、对美国的政治图景观感
当年七月,李圭在美国官员陪同下,由费城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在美国的政治中心,李圭详细考察了美国的政治情况,得出了以下几点观感。
第一,高效廉洁。在华盛顿,李圭特别前往美国的“洋务衙门”即外交部,拜谒外务部长,相当详细地了解了美国外交部的组织架构。外交部分“六房”:“使臣房”“领事官房”主管出使外国的公使、领事官;“洋务房”主管驻美外国使者,领事官的交涉;“度支房”主管银钱出纳;“文书房”主管往来公文书信录稿;“邮政房”主递送各国文件及电报事宜。各房分工明细,人员精简,权责一体,俸禄丰厚,各房之间事简无推诿。
第二,上通下达,分权制衡。李圭用相当篇幅详细叙述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美国设国会,设“上下议院(参、众两院)”,副总统会同各省“督抚”(由此可见李圭对美国的权力结构和本质尚不清楚,故将清朝的督抚和美国的州长混为一谈)。选举“官绅”200名居“上院”,再从民间选出“才识出众”的人居“下院”,共参国政。参众两院议员“半年居院,半年散归”。各州的政事,有各州州长主管,总统不与闻。并且,李圭也在文中解释了“合众国”的含义:“美国一省即一国,乃合众国而为国,各有事权”,只是为了使各州协调,才选举一位总统。且总统在位时,也不能随意而为,“遇事倘国人不欲行,固不能强使之行”,但民众的意志也要受到总统的制约,“国人欲建一议,改一例”,总统若不同意,也不能推行。李圭对此赞叹不已,认为实人类历史之美政。
四、余论
《环游地球新录》尽管不足两万字,但在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是少有的描述西方政治、风俗的见闻实录,是当时的士大夫和清廷官员了解西方情况的珍贵材料,李鸿章评价此书“于物产之盛衰,道里之险易,政教之得失以及机器制造之精巧,人心风俗之异同,一一具载”,并感慨此书若非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则“略焉弗详”,“圭之此行,为不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