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遭劫再封神
——《封神演义》的情节逻辑
2019-07-12辽宁梁归智
辽宁 梁归智
商灭周兴与神仙杀戒
《封神演义》的一条基本线索是修仙—遭劫—封神的三部曲,神仙打斗的故事在这个框架之下展开。这也是《封神演义》因袭最少、创造最多的部分。这些离奇荒唐的故事中生动地体现了道教的一些根本的思想和观念。
第十五回《昆仑山子牙下山》一开头就交代:
话说昆仑山玉虚宫掌阐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故此闭宫止讲;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兴云、善恶之神。此时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又逢神仙杀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将相之福,恰逢其数,非是偶然。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间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
第三十八回《四圣西岐会子牙》:
此乃是四圣,也是“封神榜”上之数:头一位姓王,名魔;二位姓杨,名森;三位姓高,名友乾;四位姓李,名兴霸;是灵霄殿四将。看官:大抵神道原是神仙做的,只因根行浅薄,不能成正果朝元,故成神道。
第十一回《羑里城囚西伯侯》向下一回哪吒出世的故事过渡:
且言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因神仙一千五百年犯了杀戒,乃年积月累,天下大乱一场,然后复定。一则姜子牙该斩将封神,成汤天下该灭,周室将兴,因此玉虚宫住讲道教。太乙真人闲坐洞中,只听昆仑山玉虚宫白鹤童子持玉札到山。
第三十八回文殊广法天尊对王魔说:
只因五事相凑,故命子牙下山:一则成汤气数已尽;二则西岐真主降临;三则吾阐教犯了杀戒;四则姜子牙该享人间福禄,身膺将相之权;五则与玉虚宫代理封神。道友,你截教中逍遥自在,无拘无束,为什么恶气纷纷,雄心赳赳,可知道你那碧游宫上有两句说的好:
紧闭洞门,静诵黄庭三两卷;
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
这就是《封神演义》的大结构、大章法,在“天命”“运数”的大前提下,推动了两条情节线索。一条是所谓殷商当灭,周室当兴;纣王无道而失天下,周武王伐纣而得天下。另一条是所谓神仙犯了一千五百年的杀戒,姜子牙斩将封神。
这两条线索以元始天尊的小徒姜子牙当了周武王的丞相保周伐纣,阐教与截教的神仙各助一方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所谓“复线式”结构和“串珠式”结构交叉结合。
这两条情节线索实际上包含着儒教和道教的两条思想线索。在描述纣王暴虐无道的故事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歌颂忠臣义士,谴责昏君奸佞。在写神仙打斗的故事中,则更多地体现了道教的思想。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修仙—遭劫—封神的三部曲。这两条思想线索是互相交叉,彼此影响的。儒家思想的那一条线,以后再讨论,这里重点讲一下道教思想怎样体现在修仙—遭劫—封神三部曲中的。
能否继续修仙的考验
第二讲中已经概述了道教的一些基本思想观念,其核心是重视生命,追求长生,正如葛洪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要长生,必须修仙,而修仙必须恬静无欲,守一知足。“其事在于少思寡欲,其业在于全身久寿。”(《抱朴子·内篇·释滞》)“事”和“业”正是神仙事业。
“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抱朴子·内篇·论仙》)恬静无欲是神仙的特征,修道求做神仙的人,“能恬能静,便可得之”(《抱朴子·内篇·辩问》)。
修仙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每隔五百年还要遭逢一次大劫数,也就是受一次考验,考验通不过,则前功尽弃,做不成神仙了。能不能经受住考验,是否谨守恬静无欲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封神演义》里阐教、截教实际上是道教内部的两个流派。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大徒弟老子和二徒弟元始天尊创阐教,三徒弟通天教主创截教。
在殷灭周兴的大劫数里,阐教元始天尊门下众神仙“犯了红尘之厄”,必须参与争战,冒险犯难。截教众仙则只要闭门修行,不去管人间是非,就可平安无事。其实,这正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是能否谨守恬静无欲这一道教根本宗旨的考验。
截教众仙大都没有经受住这个考验。从第三十八回王魔、杨森、高友乾、李兴霸所谓“四圣”开始,十绝阵阵主,赵公明、罗宣、吕岳,一直到诛仙阵、万仙阵无数截教众仙,都因不甘寂寞,与阐教争一日之短长,结果失却长生之路。最后连通天教主也牵扯了进去。
这些情节的有关描写反复渲染了截教不能恬静无欲、守一知足的“火气”。
第八十二回《三教大会万仙阵》,玉虚门下众弟子观看万仙阵:
只见门户重叠,杀气森然。众仙摇首曰:“好利害!人人异样,个个凶形,全无了道修行意,反有争持杀伐心。”燃灯对众人曰:“列位道兄,你看他们可是神仙了道之品?”
第三十八回针对闻太师请来的王魔等四圣,开首有诗曰:
王道从来先施仁,
妄加征伐自沉沦。
趋名战士如奔浪,
逐劫神仙似断磷。
异术奇珍谁个是,
争强图霸孰为真。
不如闭目深山坐,
乐守天真养自身。
这回书末尾则有钟惺的评语:“闻太师自己不动身,又送四个人死。虽然如此,只他四个人要寻事做,不肯静坐深山,保守天真,甘入‘封神榜’内。”
第四十三回则附有这样的评语:“十天君,原自讨烦恼,只在金鳌岛,自在逍遥,何等快乐。乃信申公豹之说,练‘十绝阵’来助闻太师,是自取灭亡,所以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即使对阐教众仙的描写,也有一些微妙的细节表现了恬静无欲是神仙的根本思想。同为元始弟子,燃灯道人比广成子等十二弟子修为又略高一筹,所以破十绝阵由燃灯道人代表姜子牙掌管符印,黄河阵时也只有他未曾遭厄。燃灯道人的高明就在他比其他众仙更能坚持恬静无欲、守一知足的道教宗旨。诛仙阵、万仙阵两次“观阵”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这一点。第七十六回观诛仙阵:
且说多宝道人已知阐教门人来了,用手发一声掌心雷,把红气展开,现出阵来。芦蓬上众仙正看,只见红气闪开,阵图已现,好利害:杀气腾腾,阴云惨淡,怪雾盘旋,冷风习习,或隐或现,或升或降,上下反复不定。
内中有黄龙真人曰:“吾等今犯杀戒,该惹红尘,既遇此阵,也当得一会。”
燃灯曰:“自古圣人云:只观善地千千次,莫看人间杀伐临。”
内中有十二代弟子到有八九位要去。燃灯道人阻不住,齐起身下了芦蓬,诸门人也随着来看此阵。行至阵前,果然是惊心骇目,怪气凌人,众仙俱不肯就回,只管贪看。
“贪看”的结果是引发一场争斗,不过这一次没有吃亏,多宝道人被广成子打了一番天印,逃回阵去了。但万仙阵观阵却吃了亏:
内中有黄龙真人曰:“众位道友,自元始以来,惟道独尊,但不知截教门中一意滥传,遍及匪类,真是可惜工夫,苦劳心力,徒费精神;不知性命双修,枉了一生作用,不能免生死轮回之苦,良可悲也。”
有道行天尊曰:“此一会,正是我等一千五百年之劫,难逢难遇。今我等先下蓬看看,如何?”
燃灯曰:“我等不必去看,只等师尊来至,自有会期。”
广成子曰:“我等又不与他争论,又不破他的阵,远观何妨?”众道人曰:“广成子言之甚当。”
燃灯阻不住众人,只得下蓬,一齐来看万仙阵。
这一次看阵又惹起争斗,“马遂跃步仗剑来取,黄龙真人手中持剑急忙来迎。只一合,马遂祭起金箍,把黄龙真人的头箍住了。真人头疼不可忍,众仙急救真人。大家回芦蓬上来。真人急除金箍,除又除不下,只箍得三昧真火从眼中冒出”。黄龙真人等不听燃灯道人劝阻,没有恪守恬静无欲的道教宗旨,就惹出是非,吃了大亏。
黄龙真人为何本领差?
黄龙真人似乎是元始门下本领最差的一个,却又最爱出风头。第四十七回被赵公明用缚龙索捉去,吊在幡杆上面,杨戬变化才救他出来。第五十九回又有:“吕岳战黄龙真人,真人不能敌,且败往正中央来。”“哪吒听见三军呐喊,振动山川,见吕岳三头六臂,追赶黄龙真人。”
为什么对黄龙真人如此调侃?也许黄龙真人是由黄龙修炼得道,否则为什么赵公明用缚龙索把他擒去呢?而《封神演义》很讲究所谓“出身清正”,认为人比其他动物高一等,非人类修仙往往难成正果。
四川九寨沟附近有黄龙景区,其中黄龙寺门匾额从左中右观看分别显示“碧水空山”“黄龙古寺”与“飞阙流丹”。寺内黄龙真人大像居中,左右侧各立小像,左为太上老君、地藏菩萨、普贤菩萨,右为吕洞宾、文殊菩萨、老寿星。寺院旁有黄龙洞,据云黄龙真人乃上古一条黄龙,助大禹治水成功后隐居于此。这当然是民间文化另一种版本的神话演义。
《封神演义》中黄龙真人本领差,因为他是龙不是人,即使龙是动物中最高贵者。但龙又高于截教中那些动物出身的,故而黄龙真人毕竟属于阐教,这是一种微妙的象征暗示。
截教几乎动物园
截教也正因此受到阐教轻视,截教里有许多非人类的动物,如龟灵圣母是大乌龟,虬首仙、灵牙仙、金光仙分别是狮、象、犼,羽翼仙是大鹏鸟等。
截教门人自己也知道这个弱点,第七十三回广成子三进碧游宫,多宝道人在通天教主面前造谣挑拨:“……他骂吾教是左道傍门,‘不分披毛带角之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他视我为无物,独称他玉虚道法为‘无上至尊’,所以弟子等不服也。”
第七十七回元始天尊责备通天教主:“况贤弟也不择是何根行,一意收留,致有彼此搬斗是非,令生灵涂炭。”可见截教门中来历庞杂。第八十二回又说:“见截教中高高下下,攒攒簇簇,俱是五岳三山四海之中云游道客,奇奇怪怪之人。”“截教中一意滥传,遍及匪类。”
动物比起人来自然要更缺乏理性自制,更凶顽难伏,因而也更难做到恬静无欲,而恬静无欲正是修真了道的根本要求。从道号透露的信息看,阐教中只有黄龙真人是非人类出身,因而本事最差又最不安静。
云霄娘娘的故事
另一方面,最能体现恬静无欲难能可贵的是云霄娘娘下山的故事。云霄是截教众仙中颇有见识的一位。她哥哥赵公明被燃灯道人夺去定海珠,找云霄借宝贝报仇,云霄不肯借,对赵公明说:“大兄,此事不可行。昔日三教共议,签押‘封神榜’,我等俱在碧游宫。我们截教门人,‘封神榜’上颇多,因此禁止不出洞府,只为此也。……如今阐教道友犯了杀戒,我截教实是逍遥。昔日凤鸣岐山,今生圣主,何必与他争论闲非。大兄,你不该下山,你我只等子牙封过神,才见神仙玉石。大兄请回峨嵋山,待平定封神之日,我亲自往灵鹫山,问燃灯讨珠还你。若是此时要借金蛟剪、混元金斗,妹子不敢从命。”
禁不住碧霄、菡芝仙等再三撺掇,不得已借金蛟剪给赵公明,还再三叮嘱“千万不可造次行事!”甚至赵公明被陆压射死后,云霄仍然说:“我师有言:‘截教门中不许下山;如下山者,封神榜上定是有名。’此天数已定。我兄不听师言,故此难脱此厄。”
可是终因两个妹妹琼霄、碧霄下山,云霄又想:“我妹妹此去,必定用混元金斗乱拿玉虚门人,反为不美。惹出事来,怎生是好!我当亲去执掌,还可在我。”结果下山后被形势裹挟,越陷越深,终于摆了黄河阵,最后落得一败涂地,也成了封神榜上之人。
云霄下山的故事很有艺术趣味,它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有主见的人怎样受到所处形势和身旁人的影响而终于身不由己,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从《封神演义》立意本旨来说,则是要表现恬淡无欲对修仙是多么重要,又是多么难以做到。
钟惺有评语说得十分透彻:“云霄既知师训又知天命,如何立脚不牢,必(毕)竟被旁人摇动了。大抵气是易动的,所以孟夫子要养气,神仙要消却无明。又曰:心如死灰,方才做得神仙。”
修仙遭劫才封神
修仙要遭劫,劫数挺不过去则肉体死灭,灵魂封神。前面讲过,封神由来是因为“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也就是说天宫缺少官员,出榜招贤,共要三百六十五位成神,“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兴云、善恶之神”。
这些神将去天宫当差,有职有权,可是为什么阐教和截教的那些仙人们却那么害怕“封神榜上有名”呢?原来成神远远不如修仙,第七十七回元始天尊对通天教主说:“当时在你碧游宫共议‘封神榜’,当面弥封,立有三等: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成其人道,仍堕轮回之劫。”
第三十八回也说:“大抵神道原是神仙做的,只因根行浅薄,不能成正果朝元,故成神道。”这表白得十分清晰:“根行深者”才能成仙,“根行浅薄”只能成神。
仙道与神道的理论视域
那么“仙道”和“神道”之间的根本区别究竟是什么?原来就是肉体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正是第二讲中说过的道教信仰的基石,神仙情结的核心。所谓:“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
高楠《道教与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把道教的这个特征概括为:此岸性——宗教彼岸性在道教中的独特体现。这种“此岸性”是对道教信仰——对生命、享乐和自由的追求向往——的一种理论概括,具体到《封神演义》里,就是“神道”不如“仙道”,因为“神道”是肉体毁灭后灵魂“封神”,而“仙道”则是“肉身成圣”。
道教的此岸性特征既体现在它的宗教思想体系中,又体现在它的神仙谱系中,还体现在它的宗教活动中。在道教这里,作为幻化了的现世生活自由的彼岸世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用”范畴中的“体”,它的此岸意义、此岸作用则是“体用”范畴中的“用”。
哲学范畴的确定,集中体现着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特征。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用”范畴的普遍意义,表明古代中国人总是见“体”便必求其“用”,因“用”而必求其“体”,没有无“用”之“体”,也没有无“体”之“用”。
由这种“体用不二”思维出发创造出的道教,在尽力幻化出一个彼岸之“体”的同时,又尽力把它回流为现世之“用”。而在这种彼岸向此岸回流,此岸向彼岸升华的实幻互融之中,起着枢纽作用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中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道教从产生之日起,就从它所依据的思想母体那里获得了这样的定性:一方面它具有现实性的目的和现实性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决定道教所以为宗教的方面,是它的彼岸性质。本来,此岸与彼岸是对立的,但由于道教从产生那天起便是此岸与彼岸的双根共体,因此,它总是以各种方式实现着此岸与彼岸的融合。
如我们第二讲中说过的,道教一方面由生殖崇拜生发出对生命的崇拜、对永生的追求,另一方面又由对男女“阴阳交合”大而化之的抽象模拟产生非常具体的“还精补脑”炼内丹、结圣胎等长生方术,确实是“彼岸”与“此岸”的高度融合。凡人可以修炼成仙,由现世生活而直接进入原来是彼岸的神仙世界。而修炼成仙的方法又是此岸性的。这正是神秘的彼岸力量向现实世界回流,现实世界向彼岸世界升华的最充分的体现。
这就是《封神演义》里“仙道”高于“神道”,即肉体、灵魂共同不朽高于肉体毁灭而灵魂不朽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根据。道教此岸性和彼岸性的双根共体及互相融合衍生了《封神演义》里修仙—遭劫—封神这样的情节构思。
神仙们为何喜欢人间的山
仙高于神,不仅因为仙比神多了肉体的不朽,还因为仙比神要逍遥自在。这正是道教的根本追求——生命与自由,寻根问源,这当然又充分体现了道教此岸性与彼岸性的双根共体。要葆有自身的逍遥,即使天帝的束缚也不愿忍受,这是何等现实,多么“此岸”!《封神演义》里的神仙全都住在人间,每一位神仙占一座名山,有一个洞府。如元始天尊的十二个弟子:
九仙山桃源洞广成子
太华山云霄洞赤精子
二仙山麻姑洞黄龙真人
夹龙山飞云洞惧留孙
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
崆峒山元阳洞灵宝大法师
五龙山云霄洞文殊广法天尊
九宫山白鹤洞普贤真人
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
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
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
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
此外如燃灯道人在灵鹫山圆觉洞,云中子在终南山玉柱洞,赵公明在峨嵋山罗浮洞,云霄娘娘在三仙岛等。这些人都是所谓天皇氏已得道的大罗神仙,修行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年,腾云驾雾,上天入海,随心所欲,可是他们却不住在天庭,而住在人间,隐居山林。
甚至连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这几个所谓三教圣人,已是万劫不坏之身,也仍然不上天,而在人间各占一座山林宫观。这些“仙山”实实在在就是人间山水。昆仑山是元始天尊居地,第三十七回《姜子牙一上昆仑》有一首诗赞: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满山青染紫;万节修篁含烟,一径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生香。岭上蟠桃红锦烂,洞门茸草翠丝长。时闻仙鹤唳,每见瑞鸾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瑞鸾翔处,毛辉五色彩云光。白鹿玄猿时隐现,青狮白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果乃胜天堂。
第四十四回描写赤精子去见老子,“不一时已到仙山。此处乃大罗宫玄都洞,是老子所居之地;内有八景宫,仙境异常”。下面也有一首诗赞:
仙峰巅险,峻岭崔嵬。
坡生瑞草,地长灵芝。
根连地秀,顶接天齐。
青松绿柳,紫菊红梅。
碧桃银杏,火枣交梨。
仙翁判画,隐者围棋。
群仙谈道,静讲玄机。
闻经怪兽,听法狐狸。
彪熊剪尾,豹舞猿啼。
龙吟虎啸,凤翥鸾飞。
犀牛望月,海马声嘶。
异禽多变化,仙鸟世间稀。
孔雀谈经句,仙童玉笛吹。
怪松盘古柏,宝树映沙堤。
山高红日近,涧阔水流低。
清幽仙境院,风景胜瑶池。
此间无限景,世上少人知。
这里渲染逍遥,赞美隐居,是“在野”的仙家,而不是“当朝”的天神。“细观灵福地,果乃胜天堂。”“清幽仙境院,风景胜瑶池。”为什么“胜天堂”“胜瑶池”呢?因为比天堂逍遥,比瑶池自由。本来按照道教典籍,天堂是应该比仙山高一等级的。所谓:“上士得道,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抱朴子·内篇·金丹》)这上中下三等神仙分别为天仙、地仙、尸解仙。
《仙经》解释说:“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但显然,这种“理论”并未深入人心,不是天仙,而是地仙更受欢迎。所以到了《封神演义》里就发生了艺术变形。
最完美、崇高的境界是地仙,而不是天仙。因为天仙的彼岸性太强,而地仙却兼有天上与人间的好处,是彼岸性与此岸性的互补结合。其实,《抱朴子·内篇·对俗》有几段话已经流露出这种倾向:
或曰:“得道之士,呼吸之术既备,服食之要又该,掩耳而闻千里,闭目而见将来,或委华驷而辔蛟龙,或弃神州而宅蓬瀛,或迟回于流俗,逍遥于人间,不便绝迹以造玄虚,其所尚则同,其逝止或异,何也?”
抱朴子答曰:“闻之先师云,仙人或升天,或住地,要于俱长生,住留各从其所好耳。”
又服还丹金液之法,若且欲留在世间者,但服半剂而录其半。若后求升天,便尽服之,不死之事已定,无复奄忽之虑。正复且游地上,或入名山,亦何所复忧乎?
彭祖言,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者位卑,所奉事者非一,但更劳苦,故不足役役于登天,而止人间八百余年也。……人道当食甘旨,服轻暖,通阴阳,处官秩,耳目聪明,骨节坚强,颜色悦怿,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笃而论之,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于地上也。
这种融生命、享乐与自由于一体的思想到了《封神演义》里就化为老子、元始天尊等神仙住在人间的“洞天福地”而不是天堂的情节,以及“仙道”高于“神道”,“封神”是祸不是福的构思。
在殷周更替的战乱中死于非命,灵魂上天成神,虽然按布周天,有职有权,却成了为天庭服务的“官身”,要受管辖,再不像住在仙山洞府的神仙那样自由自在了。此其一。
封神又要经过肉体毁灭这个痛苦的中介,剩下虚飘飘的灵魂,这是不完满的,这实际上是尸解仙,与道教珍视肉体生命的理想大相径庭。此其二。
生命与自由两大要素都打了折扣,剩下享乐一个要素自然也不充分,因为缺少自由的享乐是不彻底的享乐,没有肉体参与,享乐也不实在。《聊斋志异》里的女鬼虽然已经和她热爱的男子同居多日,还是要争取肉体还阳才算美满,道理相通。
这就是修仙——遭劫——封神这一个大情节所反映的道教文化的真实内涵。因此,阐、截两教神仙对阵时,阐教神仙总是用“你也是封神榜上有名的”这句话来恐吓对方。
福厚与福薄的阐教门人
帮助姜子牙的“三山五岳门人”也分为福厚和福薄两类,福薄的终于在战斗中失利殒身,上了封神榜被死后封神,福厚的则“肉身成圣”,去做自由潇洒的神仙。
身死封神的神仙门徒有七个,他们分别是道行天尊门下的韩毒龙、薛恶虎,清虚道德真君门下的黄天化,惧留孙门下的土行孙,清虚道德真君的又一个徒弟杨任,以及广成子的门徒殷郊和赤精子的门徒殷洪。
殷郊和殷洪是纣王之子,纣王听信妲己谗言,杀妻诛子,广成子、赤精子救殷郊、殷洪上山,收为门徒,让他们去帮助姜子牙伐纣,结果被申公豹说反倒戈,广成子、赤精子只好下山杀死自己的徒弟。
韩毒龙、薛恶虎死于十绝阵,道行天尊叹曰:“门人两个,丧于二阵之中!”黄天化于第六十九回被高继能杀死。“高继能展开蜈蜂袋,也是黄天化命该如此,那蜈蜂卷将来,成堆成团而至,一似飞蝗,黄天化用两柄锤遮挡,不妨蜈蜂把玉麒麟的眼叮了一下,那麒麟叫了一声,后蹄站立,前蹄直竖,黄天化坐不住鞍鞒,撞下地来,早被高继能一枪正中胁下,死于非命——一魂往封神台去了。”
土行孙于第八十七回死于张奎之手,杨任于第九十一回被袁洪打死。除此之外,虽非三山五岳门人,先后归顺周营且有异术的郑伦、洪锦、龙吉公主、龙须虎等也属于“福薄”之辈,难逃身死封神的命运。
李靖、金吒、木吒、哪吒父子四人和杨戬、韦护、雷震子则福气大,历尽征战,功成名就,却不受周武王的封爵赏赐,“恬淡性成,志在泉石”,“凡红尘富贵,功名爵禄,并非臣等之所愿也”。他们遂受到特殊对待:“此七人俱是肉身成圣”,书中还有一首表示无比艳羡的诗:
别驾归山避世嚣,
闲将丹灶自焚烧。
修成羽翼超三界,
炼就阴阳越九霄。
两耳怕闻金紫贵。
一身离却是非朝。
逍遥不问人间事,
任尔沧桑化海潮。
道家的逍遥无为和道教的享乐自由在这些情节形象里得到有趣的体现,肉身成圣就是道教的核心理念:对生命不朽的认同。李靖等七人顺利克服劫难,去成仙而不是被封神,达到了完全的胜利,实现了道教的理想。
到了《西游记》里,李靖和哪吒成了天宫武将之魁首,可能也和他们是“肉身成圣”有关。“四大天王”则是肉体毁灭后封神的,如果延续《封神演义》的说法,自然与李靖、哪吒不能同日而语了。
燃灯道人、太乙真人等阐教神仙也安然度过神仙一千五百年杀戒的劫数,回到他们各自的仙山洞府逍遥复逍遥。他们什么时候才迁往天堂居住栖止呢?
本讲提要:
修仙·遭劫·封神的三部曲体现了道教根本的思想观念——截教众仙没有经受住恬静无欲这一道教宗旨的考验——“仙道”与“神道”之间的根本区别是肉体生命的存在与否——仙比神逍遥自在——崇尚地仙而非天仙是道教彼岸性与此岸性互补结合的体现——阐教神仙“肉身成圣”是道教对生命不朽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