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共享化纤前沿技术
2019-07-11郭春花
郭春花
6月21~22日,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主办,泉州市人民政府支持,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及分会承办的“先进复合材料及轻量化材料应用高层论坛”暨“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泉州2019)”在泉州举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俞建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巡视员王东、干部张曙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孙啸涛,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处长罗其明、消费品工业司副处长纵瑞龙,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龚进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陈新伟、赵向东,中纺联办公室主任段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副主任王玉萍,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吕刚、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黄国富等领导,以及来自纺织化纤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骨干、企业代表以及关注纺织化纤及相关领域的业界同仁共500人参加会议。
科技催生新一代纤维产业体系建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驱动成效突出,让我们国家一步一步变得更加繁荣和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蒋士成在致辞中提到,我国是一个化纤生产大国,新时代下正在向化纤强国迈进。2018年,我国化纤产量达5000万吨,占世界化纤总量的70%以上,化纤工业的强国地位初步显现。目前,我国纤维新材料,特别是高新技术纤维的研究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进展,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幅缩小。高新技术纤维品种逐步拓展,主要产品品種已基本覆盖,且产量逐步提高,部分产品也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生物基化学纤维快速发展,产业化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品种类增速,产品经济性增强,显示出强有力的发展势头。通用纤维的高性能化、功能化和产业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但蒋士成提到,和国外水平相比,我国化纤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纤维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及应用开发都亟待突破,生物基化学纤维关键原料与核心菌种还受制于国外,装备及原料不配套,国际依存度高,竞争能力不强,纤维材料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亟待加强等不利因素制约着我国化纤行业发展。未来,我国化纤行业亟待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纤维材料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先进纤维材料领域的科技革新正推动产业发生颠覆性变化,并催生新一代纤维产业体系建立,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绿色纤维已超越传统纤维产业,成为航天军工、先进制造业、智能与功能、医疗健康、安全与防护、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战略材料。
近几年,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系列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高性能纤维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碳化硅纤维等产品;在生物基化学纤维材料方面,重点发展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等产品;在纸基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无人机制造等领域用纸基新材料;在高端产业用纺织材料方面,重点发展土工建筑纺织材料、高端医卫非织造材料及制品、高性能安全防护纺织材料、高温过滤纺织材料等产品。整合新材料产业优势资源,鼓励上下游企业和产学研联合攻关,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重视创新,加大可持续发展
会上,端小平作主旨报告。他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行业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背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并就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几点——创新、智能制造、塑料微粒及解决方案、材料科技与绿色发展、人才与研发等和现场嘉宾进行了交流。
化纤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可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同时需不断提高生存和竞争能力,以避免被市场淘汰。要把两者兼顾好是对行业智慧的考验,适者才能生存。端小平从协会的工作创新谈起,对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怎么创新进行解读,指出在现在相对困难的大环境下,创新更为重要。创新首要的是科技,在纺织化纤领域,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的进步。同时,创新不能与趋势作对,不能与潮流作对。目前,化纤行业的大趋势是:产业链整合、龙头效应、细分为王(在细分市场要做到最好),还包括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品牌制造等。如果企业不属于这些趋势中的一种,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结合化学纤维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端小平谈到了当今全球关注的新焦点:海洋垃圾——塑料微粒。国际第三方研究机构认为,全球“海洋微塑料污染”大多来自于纺织品,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合成纤维的可持续发展。在端小平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生物来源、循环再利用、生物降解、绿色制造四个方面下功夫。
在研发和人才方面,端小平呼吁,企业要对人才、对研发给予更多的重视。他说,产品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产品研发体系和模式是很难复制的。现在很多企业都有创新研发中心,但不少企业给研发部门制定了短期研发目标,这是不可取的,研发需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给研发人员设置短期目标,同时企业要储备人才,留住人才,要做一些前瞻性研究,以免被新技术、新进入者颠覆。
助推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绿色发展目前已成为行业大势。2016年,中国化纤工业协会顺势而为,开展了绿色纤维认证(以下简称CF认证)工作,如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会上,贺燕丽介绍,目前绿色纤维认证企业已达27家,还有一些企业正在申请中;认证产品覆盖再生涤纶,Lyocell纤维、壳聚糖纤维、PTT纤维,原液着色锦纶、涤纶、丙纶、芳纶、聚酰亚胺纤维等。2019年,编制发布了绿色纤维评价团体标准,引入中纺标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修订了章程,完善了程序,建立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东锦绿色纤维推广基金,GF认证更加科学规范,在纺织业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贺燕丽介绍了《绿色纤维认证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今后三年,行业将加大对GF认证持续不断的的宣传推广力度,使约100家以上化纤企业达到GF认证的要求并通过认证。通过GF认证的化纤企业的队伍不断壮大,工艺、技术和品质水平不斷提高,产品品种规日益丰富,消费量大幅提升,认证的方式和规则更加科学规范,绿色制造和环境保护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贺燕丽表示,未来,协会将从七个主要方面推进绿色纤维认证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核准程序;二是规范化纤企业绿色纤维认证下游企业的推广程序;三是进一步加大绿色纤维标志的宣传推广力度;四是建立和完善绿色纤维标志产品的评价体系;五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六是推动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与政府、金融界绿色发展专项相融合;七是按年度发布绿色纤维标志年度报告,推动绿色纤维标志产品手册通过形式审查、产品检测、现场检查和综合评定,
此次会议还为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奔马化纤纺丝有限公司、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广东蒙泰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市华宏化纤有限公司、福建省长乐市立峰纺织有限公司6家企业颁发“绿色纤维认证”牌匾。
会议举行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论文颁奖典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三联华鼎卓越基金”杰出工程师和杰出技术工人颁奖典礼、绿色纤维企业授牌仪式,并发布了2018年中国化纤行业产量排名结果。
在随后进行的专题报告学术交流上,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周祚万作题为“纤维素纤维浆制备技术及TBAE系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纺丝工程化研究”的报告;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郝矿荣作题为“基于大数据感知及学习的化纤行业人工智能建设”的报告;巴陵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先华作题为“锦纶产业链的炼化一体化——我国己内酰胺最新技术及进展”的报告。
会议还举办了前沿制造技术与聚酯产业链创新发展科技论坛、绿色制造与生物基化学纤维科技发展论坛、高新技术纤维专业委员会年会暨高性能纤维与先进技术纺织品发展论坛、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最新技术及应用对接论坛、煤制乙二醇聚酯行业交流论坛、煤制乙二醇产品聚酯行业应用研讨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分会年会、锦纶行业规范赊销总结会等平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