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贴近”原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2019-07-11裴琪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强大的隐性力,是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统之间的融洽剂。目前,教育情境的创设单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教育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坚持“八大统一”以便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三贴近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1]更多强调学生社会价值,忽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使学生与之产生距离感,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实处,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就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使教育对象产生亲近感、趋同感。
1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辅助手段,并且直接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及其他教育要素协调性,同时又客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实现程度。其意义具体体现在: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内在要求,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方面达到所期望的结果,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帮助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观念;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民主和谐氛围的融洽剂。只有二者产生轻松、愉快、信任的氛围,才会降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交流障碍,使沟通更为通畅,教育者才会冒着可能产生冲突的风险指出教育对象的错误,促进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发展;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想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日常生活、融汇于各学科中,就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使得教育内容民主化、大众化,做到深入浅出,使教育对象自主地接受教育内容。
2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缺乏的表现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缺乏亲和力的具体表现:第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疏远,教育者秉持“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教育理念,使受教育者在“仰望星空”的视角下与教育者产生距离感,不愿与其亲近。第二,教学方式不灵活,教育者在讲授内容时或过于保守地使用板书教学,或没有节制地使用多媒体,这两种独守三尺讲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种相对保守,一种过于浮夸,都忽视了教育对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第三:教学内容枯燥单调,课堂讲解多为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教育对象对内容的语境理解发生偏离,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四:教学情境“高大全”,教学案例的选用远离学生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审美疲劳”,没有将所传授的内容入脑入心,教学效果差。以上这四种表现都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遵循“三贴近”原则造成的。
2)教学情景的创设遵循“三贴近”原则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大到整个世界,小到家庭、学校。目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及生活条件稳定和谐,但依然存在利益格局纷繁复杂,使教育情境的创设脱离学生实际,只注重理论式传授和道德式说教,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个别学科中被边缘化、削弱化、空泛化、标签化,在有些学科中失声、失语、失踪,没有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使受教育者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应该以人为核心,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3 遵循“三贴近”的原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在思政课座谈会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实际。教学案例的选用要尽可能真实亲近。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情境的创设中,应该选择真实、接地气的事例,避免“高大全”脱离学生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事迹。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可学性、权威性、吸引性,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让先进人物现身说法,他们并不是我们遥不可及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普通人,这才能给人真实的感染力和号召力。[4]因此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好各种教育媒介,尤其应注重互联网平台,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形象生动地教学情境,通过问题导入、互动研讨、总结提升的教学环节,构建涵盖新媒体环境下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模式,让教育对象客观真实、可亲可近的感受到榜样人物的真实存在,方便受教育者学习认知技能和行为模式。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提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客观反映。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需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主客体相互协调与平衡,再经过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转化而成。在现实生活中,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对象对生活的感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教育者应充分发挥主导性,全面、系统地了解教育对象,结合教育大环境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利用好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重日常生活渠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尚的道德风尚。努力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悦纳感,共同构建与学生息息相关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扩大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提高思想政教育亲和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要贴近教育对象。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中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赋予这一思想中国特色。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目前,教育对象视野开阔、个性张扬、有逆反心理但又在方向上感到迷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一切为了学生,因此,教育者应走进其心理,倾听他们的诉求,及时关注受教育者的新情况、新问题,关注学生情感动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平和理性的健康心态,始终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现状,把握教学方向、设计教学内容,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解答疑难问题,让他们真学、真懂、真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D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01.
[3]习近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裴琪(1993-),女,硕士在读,西华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