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9-07-11杜静静

卷宗 2019年18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

摘 要:新时代,网络凭借其即时性、便捷性、虚拟性的独特优势成为培育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但网络环境在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带来平台新颖、载体多样、资源丰富的机遇的同时,也暗藏着影响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知判断、实际践行以及削弱友善价值观培育主体的挑战,需要加以重视和防范。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友善价值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级课题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xhsdmks201915)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推进的精神动力,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友善价值观,则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本道德规范。自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网络与大学生有着诸多耦合,它是影响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因素,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1 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机遇

1.1 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新平台

不同于报纸、电视、广播、书籍这样的传统媒体,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依靠数字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相互联通的新媒体拥有超越传统媒体的功能。以微博、微信、腾讯qq等移动软件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官方网站为主的新媒体,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更多平台。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主要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信息,他们接触到的知识量小、信息来源单一,且学生与教师地位不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抑制。而在“微”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在使用微信、微博、qq等软件,大学生群体更是使用和传播网络“微”媒体的主力军。大学生可以在微博、微信、qq里主动发表对友善价值观的认识和看法,与他人交流自己对于友善价值观的认识,也可以通过转发微信“朋友圈”、qq“空间”里他人的正确言论和政府官方网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表明自己的立场,同时也体现自己对社会主旋律的践行。

1.2 移动网络工具使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覆盖面更广

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的移动通信设备成为当今最受大众欢迎的也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移动网络工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移动网络的结合使人们接收和发布信息更加即时和便捷。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去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了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的数量也达到了6433万,也即在我国13亿多的人口中,多一半人都在使用手机。移动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友善价值观的影响更加广泛,尤其大学生群体几乎人手一部手机,这也使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覆盖面得以延伸。同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突破了传统社会中时间、地域、职业等条件的限制,打破了时空界限,人们可以随身携带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连接移动网络,关注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覆盖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各个领域。

1.3 海量的网络信息丰富了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资源

传统的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素材大都来自教育部门指定的權威教材和其他相关的参考书目,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内容也不够丰富。而网络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快速打破了这一界限,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源头活水”。网络就像一个拥有海量存贮的“图书馆”,大学生可以在这座“图书馆”中查阅与友善价值观相关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知识。海量的网络资讯既有恰当的文字解说,也有生动的图片展示,大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人机或人际的音频、视频在线交流,从而更加深刻有效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2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挑战

2.1 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影响了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认知判断

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伴随着信息的短暂性和碎片化,碎片化的网络资讯加剧了网络信息“快餐”属性的形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本身的不完整和网民浏览信息的快速化,都严重阻碍了人们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也影响到了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整体认知,甚至误导大学生对友善行为的判断。此外,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也利用网络信息碎片化的特点对国家发布的文件、马列经典著作等文献进行断章取义的解读,意图歪曲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曲解国家的政策,误导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弱化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同时,一些不良思想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对思想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危害极大,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片面理解,对友善价值观产生错误认识,从而极有可能出现伪善行为。

2.2 虚拟的网络交往方式弱化了大学生对友善价值观的实际践行

虚拟性是网络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的存在方式是无形的,其中的信息都是以代码的形式进行记录与传播的。一方面,网络空间中,所有的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都具有虚拟性,都以不同的ID来代表自己的身份,每一个人的真实身份都可以隐藏或者虚构,从而简化个人的社会关系,并降低承担由于错误言行带来不良后果的风险。因而也就造成了一部分心怀恶意的人置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于不顾,在网络交往中大放厥词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或者进行人肉搜索等恶劣行为对他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网络中种种不友善的言行也会给大学生做出错误的示范,从而导致他们不相信友善,弱化对友善价值观的自信。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商城、社区、朋友圈、论坛等都是虚拟的,处于无形的状态,若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等虚拟活动,就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久而久之,在他们的脑海中,友善价值观就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友善的实际践行。

2.3 开放共享的网络空间削弱了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主体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处于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主导地位,他们是信息的收集者,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具有权威性。而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数量巨大且类型多样,大学生只要稍加学习基本的网络搜索技术,就能在网络中查找到想要了解的各种信息,且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想法将查阅到的信息进行优化整合,进而也成为知识的传播者,这一改变就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被动接受教师讲授或者灌输知识的局面。回到现实的课堂中,大学生把自己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和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接收对方讲述的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教育资源进行筛选、组织,然后再灌输给学生,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先导权和支配权受到了弱化[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余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杜静静(1993-),女,汉族,陕西汉中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