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与其他喂养方式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
2019-07-11李丽娜
李丽娜
【摘要】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与其他喂养方式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对照组50例(由于母亲身体原因或家庭因素,不能给患儿提供纯母乳喂养,予混合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及研究组50例(母亲坚持送母乳给患儿并出院后坚持纯母乳喂养)。对照组接受配方奶喂养,研究组接受母乳喂养。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出生1、2、3、6个月的体格发育指标(体重、身高、头围、Kaup指数)及生化指标(Hb、Ca、ALP)。结果:两组出生1个月的体重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生2、3、6个月的体重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1、2个月的身高、头围及Kaup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生3、6个月的身高、头围及Kaup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1、2、3个月的Hb指标、ALP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生6个月的Hb指标、ALP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1、2个月的Ca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出生3、6个月的Ca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可以更有助于提高机体体重,促进身体发育,改善营养状况。
【关键词】 母乳喂养; 喂养方式; 早产儿; 体重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0.0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0-0-03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改善,以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等各种因素下,临床早产儿出生率呈持续性上升发展趋势。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全球早产儿出生率为4.00%~11.00%,其中我国的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率约为7.80%,而且依然持续增加趋势[1]。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可以有利于早产儿预后状况的有效改善,以促进早产儿机体发育进程,是临床学者的热点关注问题。对于早产儿即低体重儿的出生后喂养状况,与其生长发育影响及生长预后影响有着重要关系。但是,目前我国早产儿喂养状况不乐观,且尚无统一喂养规范,存在普遍性的开奶延迟问题等,其次,母乳喂养率较低,且未能及时给予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均不利于。采取何种干预方式可以有效增加早产儿体重,改善预后状况,促进身体发育进展十分重要[2]。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母乳喂养与其他喂养方式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胎龄26~33周,出生体重1 000~1 500 g,入院日龄24 h内,患儿家属能够配合。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者,重度窒息者,住院72 h内放弃治疗者,以及因其他原因而死亡者。根据喂养方式,母亲坚持送母乳给患儿且出院后坚持纯母乳喂养的50例早产儿为研究组,由于母亲身体原因或家庭因素,不能给患儿提供纯母乳喂养,予混合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的5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胎龄30~36周,平均(33.35±2.20)周。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胎龄30~36周,平均(33.30±2.24)周。两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获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行配方奶喂养,研究组行母乳喂养。(1)配方奶喂养方法。配方奶初始量需结合患儿体重制定,并控制每日喂养量为5~50 ml/kg,若患儿喂养耐受,则可结合实况增加每日喂养量10~20 ml/kg,直至患儿足量喂养;结合患儿体重逐渐增长变化,每日喂养量为160~180 ml/kg,每日摄入能量达535~605 kJ/kg[3]。(2)母乳喂养方法。即患儿出生6个月内,均接受纯母乳喂养,不给予其他食物、饮料等[4]。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出生1、2、3、6个月的体格发育指标及生化指标。体格发育指标包括体重、身高、头围、Kaup指数。生化指标包括Hb、Ca、ALP。待研究结束后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体格发育指标及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段的体格发育指标比较
两组出生1个月的体重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生2、3、6个月的体重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1、2个月的身高、头围及Kaup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生3、6个月的身高、头围及Kaup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同时间段的生化指標比较
两组出生1、2、3个月的Hb、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生6个月的Hb、AL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1、2个月C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生3、6个月C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早产儿即胎龄37周以下(即<259 d)出生的新生儿。在国外,早产儿为孕周20周至不满37周,且体重在500 g至不足
2 500 g,若孕周不足32周,则称为“极早产儿”[5]。由于大部分早产儿均为出生体重低下,因此,若出生体重不足2 500 g,则称为低出生体重儿[6]。目前我国早产儿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及低出生体重而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均较落后,而若尽早给予合理性、科学性喂养及积极营养支持,从而实现“追赶性生长”,以有助于达到理想生长发育指标。但是,若喂养方式不合理或者过快追赶生长发育,则容易导致部分新生儿出现肥胖,容易诱发成年后高血压潜在风险性增加、成年后糖尿病潜在风险性增加、成年后心血管疾病潜在风险性增加。由于早产儿的生理解剖特征,因此某些疾病发生率高,且容易致死。因此,积极了解早产儿的病理特征、生理特征,积极促进早产儿身体发育进程十分重要。
配方奶喂养方法属于人工喂养方式之一,为有效满足新生儿的机体营养需求,配方奶粉是普通奶粉基础上加以调配而成的奶制品。对于早产儿出院后的配方奶粉而言,其特点包括:(1)配方奶粉以乳清蛋白为主要物质,而起蛋白质含量则更低于早产儿配方奶粉含量。(2)配方奶粉的能量比例较为恰当。(3)配方奶粉中的关键营养成分包括AA物质、DHA物质、胆碱物质等均更高于婴儿普通配方奶粉。(4)配方奶粉的乳糖与葡萄糖聚合物可组合成为碳水化合物,可以有效减少渗透压,促使胃肠道耐受性提升。(5)配方奶粉的渗透压负荷科学且安全,因此可以有效缓解患儿肾脏负担。配方奶粉主要是参照母乳作为标准,全面改造牛奶,使牛奶最大限度地符合新生儿的特殊消化吸收需求、营养需要。在配方奶中,增加维生素D物质,可以有助于钙吸收,以有效预防新生儿佝偻病;增加适量铁质,可以有助于预防新生儿缺铁性贫血[7]。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添加元素越多,配方奶粉就越好。若奶粉中的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铁、锌等矿物质超标,则容易发生毒性作用,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8]。
母乳喂养即给予新生儿喂养母亲乳汁。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的机体免疫力更佳,可以有助于提升其智力,降低婴儿猝死症发生率、儿童期肥胖发生率及减少罹患过敏性疾病率,从而使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更健康[9]。以往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使用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健康更有益处。本次研究工作中,对照组新生儿接受配方奶喂养,研究组新生儿则接受母乳喂养,经过持续6个月的跟踪观察可知,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体重指标、身高指标、头围指标及Kaup指数等体格发育指标更高(P<0.05);其次,研究组的Hb指标、Ca指标及ALP等生化指标更高(P<0.05)。分析其原因,考虑有以下几点:作为婴儿最适宜营养品的母乳,含有适当蛋白质、糖类等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类矿物质、各种维生素等,以有助于供养新生儿[10]。其次,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含有大量抵抗细菌感染免疫物质及抵抗病毒感染免疫物质,因此可以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机体抵抗疾病能力[11]。除此之外,母乳中含有优质蛋白(可促进大脑迅速发育)、必需脂肪酸、必需乳酸等,可以给予新生儿大脑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物质保证[12]。故此,对于婴幼儿大脑快速发展,母乳为重要物质保证。世界卫生组织目前认为,通过母乳喂养,可以有效减少儿童死亡率,且其带来的健康益处,可以有效延续至成年期。依据人口基础理论而言,若新生儿出生后0~6个月以纯母乳喂养作为婴儿喂养方式,并且持续喂养、适当添加补充食品等方法喂养[13-16]。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早产患儿的机体状况、营养状况,与配方奶喂养等其他喂养方式比较,实施母乳喂养方式的效果更显著,可以更有助于增加患儿体重,改善患儿身体营养状况,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陈晓春,郑芝蕾,陈琼,等.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纯母乳喂养的价值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9):783-785,799.
[2]任素英,于晔,甘雨霞,等.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集束化管理效果探讨[J].护理研究,2018,32(2):283-285.
[3]黄晓芳,冯琪,茹喜芳,等.产前宣教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7,20(7):493-500.
[4]王丹华.推进中国人乳库建设提高早产儿的生存与健康水平[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8):561-563.
[5]侯文娅,王嘉乐,何淑贞,等.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家庭参与式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8,33(7):39-41.
[6]全美盈,王长燕,张玉,等.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及生长状况十年变化分析[J].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2017,32(3):180-184.
[7]刘君,杨茜茜,蒋盘华,等.母乳在早产儿喂养中强化方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4):1913-1916.
[8]吳艳,钟晓云,蒋静,等.住院早产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强化母乳喂养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8(1):143-148.
[9]马素红.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发育和内环境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7):111-113.
[10]钟迪,叶秀桢,王艳丽,等.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见合并疾病的影响[J].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2017,32(3):185-188.
[11]李永伟,严超英,杨磊,等.母乳及配方奶喂养对NICU早产儿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5):572-575.
[12]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母乳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推行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13-16.
[13]陈晓艳.产科护理管理中母乳喂养指导路径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32):110-113.
[14]于雪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早产儿喂养方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24):4703-4704.
[15]李倩倩,刘倩,闫俊梅,等.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7):174.
[16]黄莉.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体格生长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