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伐庸木”与“不杀鸣鹅”

2019-07-11王厚明

政工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弟子庄子价值

☉王厚明

《庄子·山木》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但伐木的人却没有动手砍伐它。问及原因,说:“无所可用。”于是庄子对弟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林,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非常热情,让仆人杀鹅款待他。当仆人问:“一只能鸣叫,一只不能鸣叫,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不能鸣者。”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了,先生你怎么看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认为这样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不会偏执于某一方面,不受外物的拘束和劳累,从而能独善其身保全自己。

其实,“不伐庸木”与“不杀鸣鹅”并不矛盾,良木因为是有用之材而被选中砍伐,出山林而用得其所;庸木因为“无所可用”而不被选择,只能立于原地自生自灭,而并非是独善其身那么美好。同样,不鸣之鹅因为“无所可用”被弃,能鸣之鹅因为能发挥作用而留,皆以有无价值和贡献率来作为取舍。弟子的困惑、庄子发出矛盾的自圆其说,是以对象的生命或生存来衡量,而非以价值存在来判断,所以有“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中庸辩解,实则是一种教人圆滑的处世之道。

审视中国历史文化,贯穿着两种典型的价值观,一种是修身处世之道,一种是权术谋略之道,这也深深影响着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人生态度。庄子“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观念还有其价值追求的历史局限,在信仰重于心术、理想高于私利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洞穿历史的精神超越,滋养“小我”的情怀,更具“大我”的境界,以此奔跑追梦、奋进在伟大事业的征程中。

现实生活中,“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并非是一种可取的态度,其价值取向多以个人利益为准绳,以明哲保身为本能,表现为患得患失怕担责问责,阳奉阴违搞选择性执行,能显山露水、出名挂号的事抢着上,对吃苦奉献、无利可图的事向后躲;在党内生活、监督监察中不讲原则,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当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遇到复杂难题、棘手问题态度暧昧,立场模糊,上推下卸,悬空搁置,不愿触及矛盾。如此“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极容易滑向政治上的“两面人”、事业上的“骑墙派”,是不可能有大局之观、奉公之责和担当之举的。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也指出:“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奋进新时代,没有中间地带,也没有模糊空间,担当有为是永恒的主题。“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只会制造“庸木”和“不鸣之鹅”,最终为时代所遗弃。

新时代属于敢担当有作为的人。必须强化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砥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激发实干苦干、敢抓敢管、创新创造的责任担当。以务实的举措激励更多的人做“良木”当“鸣鹅”,让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人有荣誉有进步,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机会有舞台,让敢负责、勇担当、善作为的人有发展有地位。

猜你喜欢

弟子庄子价值
弟子规
弟子规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