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题材纪录片《生门》的叙事研究
2019-07-10钱璐
钱璐
摘 要: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社会医疗状况的关注程度日趋增加,中国医疗题材纪录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大幅提升。其中,2016年在东方卫视播出的13集纪录片《生门》被誉为医疗纪录片界的良心之作。《生门》不仅还原了医疗行业的生态,也为医患关系颇为紧张的当下社会提供了一个兼具理智与情感的反思契机,达到了纪录片良好的叙事效果。本文以这部焦点话题纪录片《生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叙事方式和叙事语言,以期为医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医疗纪录片;叙事研究;《生门》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6-0106-02
一、 叙事方式
1.真实至上——观察模式为主的叙事方法
追求真实,是一部纪录片的核心要义与首要准则,这是以1929年格里尔逊确立“记实”为纪录片基本特征后的业内“信条”。《生门》为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实,采用了观察模式进行叙事和创造。对医疗纪录片而言,只有融入拍摄对象的生存环境、才能拍摄到最真实的东西。《生门》就以观察模式为主,采用纯写实的拍摄手法将鲜活的人物直观地呈现在镜头前,无论是面对抉择不知进退的李双双、孤注一掷求子心切的曾宪春,还是在手术台上九死一生的夏锦菊,被拍摄对象都是以最真实的面貌出现。其中,在拍摄手术台上的人物夏锦菊的时候,镜头并未多做渲染,而是将她面色苍白的脸和夏锦菊父亲点燃的香烟、止不住的叹息都真实地记录在镜头里,尽可能地保留医疗纪录片的现场感,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2.使用同期声实现声音纪实:不采用“画面加解说”的模式
解说词在纪录片当中扮演着推动情节发展、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医疗题材纪录片都采用“画面加解说”的模式进行声音表现。但是《生门》却没有使用解说词,而是全程采用同期声来实现声音纪实。首先,《生门》并未采用旁白和解说的方式,主要用同期声对观众进行引导,真实、客观地反映和記录了已发生的事实情况,用极少的字幕对故事人物的情况进行交代。例如,为了让观众自行判断,画面中会出现“涂甜,怀孕39周”等字样,并附以画面与声音。另外,由于医疗纪录片本身具有的特殊性,画面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真实的生育现场,包括产妇喊叫、医护人员的劝慰、婴儿的啼哭等。同期声的使用,可以传达与展现更加真实、鲜活的画面。观众不依靠解说词或者是紧张的音乐旋律,而是凭借真实的声音和画面,沉浸在“现场感”里,这也使得《生门》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完成了带有温度的叙事。
3.多元叙事主题的横向拓展
尽管《生门》在纪录片题材上属于医疗范畴,但纪录片中讨论的主题并不仅仅局限在医疗领域。而是通过妇产科这扇“生之门”,探讨了社会中的众多侧面,横向拓展出发人深省的多元叙事主题。例如,在出现名为《生命无价》一集中的山区产妇陈小凤,当时她怀着已有30周的双胞胎,但却患有糖尿病,而且诊断出来是中央型前置胎盘,大出血的可能性很大。医生认为这样的病人起码要准备5万元的手术费用。陈小凤的丈夫郑清明在故乡筹钱艰难,几次求助于高利贷,由于贫穷,朴实的郑清明几次落泪,画面令观众揪心。这集背后想探讨的深层叙事主题是“贫穷与生育”,可是,有些农村地区根本没有生育保险,在贫困情况下又没有足够强的孕产期保健意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自己与家庭都是难上加难的境遇。此外,《同样的命运,不同的抉择》一集中的叙事主题是关于“优生优育与生命权”。选择救活一个不那么健康的早产儿?还是选择承担救活后对家庭未来的后果?李双双的家庭就在“救还是不救”的天平两端来回摇摆,内心的挣扎和对生命的敬畏随时都在考验着每个家庭。《生门》通过妇产科这一“生之门”的横向拓展,将一个个真实的叙事主题呈现出来,也渐渐推开了社会问题之门。
4.个人化叙事情节的纵向延伸
《生门》中,除了有多元叙事主题的横线拓展,还有个人化叙事情节的纵向延伸,关注到每个家庭、还有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位产妇:高危产妇陈小凤,没有能力承担高额的手术费;夏锦菊,经历了两次心脏骤停,但还毅然选择保留子宫;曾宪春,为了生下男孩拼上自己的性命;李双双,孕育着畸形胎儿。《生门》把目光瞄准了这几个有代表性的家庭,以尊重事件线性发展为前提,将个人化的叙事情节进行延伸,彰显生命与爱的力量。例如《“生”门也是“死”门》这一集中就将夏锦菊在手术台上两次心脏骤停的故事一步步叙述,一系列的运动镜头将手术室内的夏锦菊惊心动魄的抢救和手术室外夏锦菊父亲的焦躁与煎熬进行了情节化的处理与纵向延伸,直至达到高潮,使得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这种个人化叙事情节的纵向延伸,使得医疗纪录片更加独特和丰富,也产生了一种震撼人性的巨大力量。
二、 叙事语言
1.多镜头拍摄的独特运用
《生门》中采用了多镜头的拍摄,呈现出了较强的丰富性和立体感。丰富的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的组合使用很好地表达了妇产科的环境、产妇以及各种细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情节更加丰富和紧凑。除此之外,《生门》中用了很多长镜头、俯拍镜头和特写镜头,镜头运用多且善于变化。具有时空特性的长镜头将时间与空间的完整性完美展现出来,也完整地记录下了现场的声画。《生门》的最开始,就是让摄像机缓缓穿过医院走廊,这一“路程”里,病人、护士的状态都跟随镜头呈现出来,带给观众现场感和参与感。俯拍镜头和特写镜头的使用不仅将画面变得丰富,将观众从一般的平行视角中解放出来,还很好地积累了观众情绪,能够用一种动态的旁观者角度去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与家庭关系。
2.背景音乐在医疗纪录片中的合理运用
“纪录片中对音乐的合理运用除了可以更好地表现真实外,更能够起到引导观众的情绪、刻画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等作用”[1]。《生门》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上就做到了这些。比如在产妇李双双的孩子在刚出生时,背景音乐就缓缓响起:“宝贝亲亲,你此刻终于降临,静静聆听,微弱心跳频率……”这时候背景音乐的运用正好渲染了孩子出生时母亲爱抚的气氛,催生了观众的情绪,引起了共鸣。《生门》中不同的背景乐的合理运用让这场“生育战争”的刻画更加深入人心。
3.由全知视角向限知视角的叙事视角转变
叙事视角的概念来源于叙事学理论,米克·巴尔认为“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要有一定的视觉范围。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2]”纪录片叙事视角的改变,让纪录片的整个叙事节奏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与风格。医疗题材纪录片在进入二十世纪后,为了追求医学的严谨性,长期将医生放在上帝的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将医生塑造成“神”的形象,医生永远正襟危坐的端坐在镜头前,专业的叙述事实。但是,以《生门》为代表的二十一世纪医疗题材纪录片发生了叙事视角的转变,更加侧重于从患者、医生的人物本身和事件入手,多使用限知视角来叙事,不再限于宏大的宣教题材,而是着眼于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观众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重新去思考医生与患者的关系。
三、结 语
《生门》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医疗纪录片通过真实记录了多位孕妇生产的前后过程,透过妇产科这一扇“生之门”,折射出了当下家庭伦常和医学伦常,展现了时代的关切与人文关怀,促进当下社会的反思。而通过对其叙事方式和叙事语言两个角度的分析可以发现,以观察模式为主的纪实拍摄是医疗题材纪录片的主要呈现方式,使用同期声来实现声音纪实而不采用“画面加解说”的方式呈现则是《生门》区别于其他医疗纪录片的特点。除此之外,《生门》主要采取了多元叙事主题的横向拓展和个人化叙事情节的纵向延伸这两个角度进行叙事,将背景乐和多镜头拍摄巧妙地运用,以及使用了具有代表性的限知视角来客观展现当下的医患关系,让医疗纪录片的引导效果更加突出和明显。
参考文献:
[1] 何贤德.纪录片中音乐的魅力与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7(12):129-130.
[2] (荷兰)米克·巴尔著.谭军强译.叙事学——叙事学理论引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付春苗,李超.浅析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故事化”理念 [J].新闻界,2010(1).
[4] 吴莉莉. 观察模式下的多维叙事——解析纪录片《生门》的创作模式与多元主题[J].中国电视,2018(10).
[责任编辑:武典]